且持妙笔未来可期——评委作家畅言“三毛散文奖”发展未来

2021-06-09 09:28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王思圆 高佳敏 倪妮 韩地枰 王胜 刘攀攀 张旭东 陈挺 陈炳群 文/摄

  6月7日晚上,第三届“三毛散文奖”颁奖典礼在三毛故乡定海小沙举行,获奖作家、专家学者、本地文化界人士和三毛粉丝代表等相聚一起,以三毛之名,致敬文学。那么如何提升“三毛散文奖”影响力、让三毛文化品牌“常青”?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三毛散文奖”终评委陆春祥,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舟山市作家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三毛散文奖”终评委来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委会委员、第三届“三毛散文奖”散文集大奖获得者韩少功,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散文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第三届“三毛散文奖”散文集大奖获得者韩小蕙。

陆春祥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三毛散文奖”终评委

  内挖外联  功不唐捐

  “三毛散文奖”必将闻名全国

  记者:您连续参加了三届“三毛散文奖”,可以说是见证了“三毛散文奖”的成长,您觉得“三毛散文奖”呈现了怎样的发展态势?

  陆春祥:三届我都是参与者,我觉得从公众知名度、媒体报道、作家参与等几个角度看,一届比一届影响力大,现在可以这么说,“三毛散文奖”已成为国内较著名的一个文学奖项。每届收到的作品都有五六百部左右,从作者的层面看,国内一些比较知名的作家、很多青年作家也踊跃来参与,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对这个奖项的认可,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看写作者圈子内的知名度,“三毛散文奖”作为一个散文奖单项奖,它能够在短期的三届中获得目前的知名度,非常不易。

  记者:鲁迅文学已经成为绍兴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从文化符号、文化品牌的角度来说,您觉得“三毛散文奖”未来该如何打造?如何扩大它的影响力?

  陆春祥:我觉得应该从两个角度,一个是内挖,就是深挖,另一个是外联。

  内挖有两个层面,一是要对三毛文学作品的精神进行梳理,它和大众的契合度到底在哪,它跟舟山、定海有什么关联; 二是我们要珍惜这个文化品牌,在两年一届的“三毛散文奖”中间,可以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散文论坛,设置一个主题,比如游记散文的突破、生态散文创作等,将全国专家请来,通过论坛让“三毛散文奖”的效益长效化,也用论坛来引领全国散文的创作,这是非常的机会。

  外联就是走出去,也有两个层次,还是要把三毛吃透,比如她的出生地、居住地、她所行走过的地方,媒体与获奖作家参与寻访,行走过程中就是一种宣传; 第二就是关注跟踪历届获奖作家,持续关注获奖者今后创作取得的成就,我们“三毛散文奖”不仅是种下一片橄榄树,还要让你记住三毛,让你经常回来,通过他们的视野来扩大影响力,使“三毛散文奖”发挥持续的效应。

  另外,从定海打造三毛文化品牌的角度来说,要让三毛故里成为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比如三毛的祖居地在小沙,就让小沙成为游客来定海一定要来的地方; 在三毛故里的建设中,要把“三毛散文奖”的元素结合起来,从文化品牌塑造的角度来说,它所要做的工作是非常多的,这个不去展开。

  记者:您对“三毛散文奖”的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期许?

  陆春祥:有一个成语叫“功不唐捐”,它源自法华经,意思是指做事情不要放弃,你所下的功夫、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都会有所回报。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器,只要“三毛散文奖”继续办下去,我相信,随着时间的积累,一定会在全国(甚至全球华人)成为一个知名的文学奖项,我希望它像我们种下的橄榄树,越来越茂盛,越来越高大。

韩少功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委会委员,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作品《态度》获第三届“三毛散文奖”散文集大奖,作品《山南水北》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纯粹又有温度

  以奖项激发文学创作热情

  记者:您之前是否来过定海,您对这里有何印象?您对三毛的作品如何评价?

  韩少功:我年轻的时候曾来过一次定海,那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情。这次故地重游,我感觉似乎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它的发展让我感到惊讶。

  我读过三毛的一些作品,她的作品是代表青春的一种梦想,是诗和远方,传递了温暖和浪漫,都是一部分青年人所追求所喜欢的美好事物,这个应该得到鼓励。

  记者:您能否谈谈这次获奖作品《态度》?您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什么?

  韩少功:《态度》 这部作品是一部中外思想文化随笔集,是很多作品的结集,里面有很多单篇,涉及到历史、现实、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种内容,作品通过大量的语境、实例、细节、形象带入思考,表达的是对社会、历史、人性、文化的一些感受。

  记者:我们看到相关报道,说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在海南岛度过,您觉得海南岛的地方文化对您的散文创作有何影响?同为海岛,您觉得我们本地作家该如何利用好本土的海岛文化去进行散文创作?

  韩少功: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我也一样。舟山和海南都属于海岛,有着很大的蓝色国土和丰富的海洋文化。海岛的地貌、物产、风情都比较有特色,可以作为一种新鲜、特异的创作元素融入到作家的创作事业中去,这是一个聪明的作者都不会丢掉的部分,还有文化、人性等方面的多样性,我们怎么写出更有深度、更有高度的作品,那是每个作者需要努力的方面。

  记者:您之前在文学创作上获得过很多荣誉,您也见证了很多成功的文学奖的举办,您觉得“三毛散文奖”应该如何发展才能具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韩少功:公平、公正、公开是文学奖威信和读者对其信任度的根本依据。任何一个文学奖,只要评得准确,它的公信力一定会越来越高。我希望“三毛散文奖”如同一棵常青树,路子越走越宽,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和作者的信任感,未来我有信心“三毛散文奖”将成为有高度、有温度、纯碎性同时又能激发文学热情的文学奖项。

来其 

  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舟山市作家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三毛散文奖”终评委

  深耕海岛沃土

  打造“海味儿”文学符号

  记者:您是本土资深媒体人,这几年也深度参加了“三毛散文奖”的评选,您每一年是不是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从评委的角度来看,今年的“三毛散文奖”获奖作品与往届有何不同?

  来其:与往届相比,第三届“三毛散文奖”参赛的作家愈加广泛,汇聚了600余件来自国内外作家的作品。从年龄层看,既不乏老一代作家领航式姿态冲刺,又有90后作家崭露头角。作品题材和风格更加多样化,也更具思想深度。本届具体奖项设置上将“潜力奖”改为“实力奖”,将“新秀奖”改为“新锐奖”,就是为了适应这种作品质量提升趋势的需要。还有,第三届“三毛散文奖”中首次出现与三毛写作风格近似的作家,这在奖项的特色开拓上,也是一大收获。

  记者:“三毛散文奖”设立后,对舟山的文化圈、作家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来其:现在三毛已成为定海的文学符号,“三毛散文奖”作为浙江省和国内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既是对当地文化名人资源的挖掘利用,更是向海内外传递三毛文学品格、弘扬优秀人文精神、树立定海文化形象、彰显文化自信、打造浙江文学品牌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也无形中促使了舟山作家、舟山文学站在了全国平台上,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冲刺。今年入围的52件精品中舟山就有2件,这说明舟山作家已具有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潜力。还有,从城市文化氛围来看,“三毛散文奖”设立后,许多书店纷纷主动邀请获奖作家和其他文化名人来舟山书店开讲座,举行新书发布会、读者座谈会,这说明这个奖的边际效应已经出现。由此,我感到一个“三毛散文奖文化圈”的话题,可以提出来研究了。

  记者:“三毛散文奖”深耕于海岛的文化沃土,您觉得如何让它更有“海味儿”,更有定海特色、舟山特色?

  来其:近年来,舟山和定海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文学事业,重视文化品牌的打造,努力打造“三毛散文奖”文化金名片。如今我们将更全面、更深入地挖掘三毛文化,例如建设以小沙为中心的“三毛散文奖”创作基地,今后也可作为柔性引进市外文化人才,参与定海文化建设的渠道。

  同时,有些“三毛散文奖”的配套项目已具有定海特色,如作家林等,其形成一定规模后可成为文化景点,比如让孩子们来这里打卡、刷二维码、看作家作品介绍。其实在国外公园里,我就看到过这样的景观,可结合教学、旅游等元素,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类似这些,都是需要探索的新课题。

  记者:“三毛散文奖”的初心是注重鼓励提升散文创作的水平,致力于推动散文这类文学形式的不断发展,您觉得我们该如何践行好这个初心?

  来其:最关键的是,仍要保持“三毛散文奖”的纯粹性,保持奖项的公正性、严谨性和全国影响力。随着该奖的深入推广,让人提到“三毛散文奖”,就会想到定海,提到“定海”,就会想到“三毛散文奖”。这样的话,“三毛散文奖”就会成为定海的文化符号、文化标识,“一个奖、一座城”的文化效应就丰满了。

韩小蕙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散文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品《协和大院》获第三届“三毛散文奖”散文集大奖。其作品还曾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首届郭沫若散文优秀编辑奖、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等多项奖项。

  润物细无声

  为文学发展涌入新鲜力量

  记者:您对定海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参观了三毛祖居等地后您有怎样的感受?

  韩小蕙:我对定海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座神秘而充满人文魅力的海岛城市。四年前我就来过定海采风,当时就被定海独特的海岛风貌和山海美景所吸引。再次来到这座城市,让我感觉到四年里这座城市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在参观了小沙的三毛祖居后,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浓厚的人文情怀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变革,这是人文赋予小沙的赠礼,也是故乡小沙惠于三毛的深情厚谊,滋养“三毛散文奖”不断发展升华。

  记者:您此次获奖的作品《协和大院》前期您是怎样构思的?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部别具特色的纪实散文集?

  韩小蕙:我从小就浸润在协和大院里,在“见面尽大医,往来无白丁”的环境影响下长大。这篇散文不仅带有我对少时居所的热爱等诸多情愫,我更是想通过这篇散文呈现协和精神———不只有医术的高峰,还有更真善美的人性热度。

  记者:您曾获过“冰心散文奖”,同样是以知名女作家命名的散文奖,您觉得“三毛散文奖”有着怎样不同的特质?如何发扬好这种特质?

  韩小蕙:“三毛散文奖”区别于“冰心散文奖”的特质首先在于三毛女士极具个人性格的文风,因此参评“三毛散文奖”的作家也可以很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在一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创作,就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惊喜”的作品。就“三毛散文奖”本身而言,它评奖的标准非常严肃和高端,汇聚了全国许多顶尖的优秀作品,且评选的结果也让参与者们心悦诚服,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可以说,经过三届评奖“三毛散文奖”在许多作家心中占有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促进文学成长的优秀特质。

  对我而言,“三毛散文奖”十分纯粹和高贵,也希望这个奖能始终为作家们提供高端创作的良好氛围,始终维护公开公正的评奖标准,让“三毛散文奖”始终保持独特而美好的品质。记者: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您建议“三毛散文奖”创造怎样的平台和环境激励作家更好地创作?

  韩小蕙:文学的发展从来都是需要不断地涌入新鲜力量,“三毛散文奖”中新锐奖的设置就很好地激励了文学界的“新鲜血液”。我希望“三毛散文奖”能够一届又一届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所有的文学爱好者,充分结合定海的地域特色,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邀请社会各界的文学爱好者共同参与,为更多的新生代作家提供机会,为散文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