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村的致富密码

□记者 史峰 朱凯华

走进干览镇新建村,青山掩映下的一栋栋徽派建筑,与自然之景相互交融。民居外墙,一幅幅充满艺术韵味的涂鸦爬满了墙面,形成了“步步皆风景、人在画中游”的景观。

昔日小山村成了热门景区,为乡村振兴带来源源不断的机遇。当地村民看准时机,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村民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在家门口就可以卖给经营户和游客,家家户户捧着美丽生态的金饭碗,一起奔向共富路。

“这个早上摘来的特别新鲜。”“好的,我都要了,包起来。”在村里开农家乐的袁婵娟上午又临时接到了几桌订餐,急匆匆的来到村里“她创”集市,购买食材。当天中午加晚上,在袁婵娟开办的农家乐画春园里一共有将近30桌的订餐,她一边联系游客,一边通知后厨,忙碌中的袁婵娟累并快乐着。

“20多年前,我们砍山上的树卖到砖窑厂换钱,哪里会想到现在不砍树了,反倒在家门口赚钱了。”记者帮袁婵娟提着刚买的蔬菜一起往画春园走,路上她打开了话匣子,跟记者讲起村里的变化。【详情】

共建共享 共富共美

□记者 董周一 邵晓宇 陆素静 刘琪琳

这里,既有千年古街、百年古树林,有隐于乡野间的民居,也有林立的商铺和整洁的村居环境。这里是刚刚摘得“全国文明村镇”国字号的白泉镇白泉村,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在这里迸发。

走进历经千年风雨的白泉十字街,两旁的商铺错落有致,新旧交融,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漫步其间,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犄角旮旯处,道路平坦,干净整洁,显露出它独特的韵味。

“以前每到雨季这里就会积水,不太好走,现在铺设了雨污水管网,完全不一样了。”在白泉村党委书记虞飞刚看来,古街道路的改造是该村有效提升村居环境的举措之一。

“以前家门口都是泥地,一下雨,脚都会陷进去,现在好了,一条水泥路铺到底,汽车都能直接开到家门口了。”说起家门口的变化,村民王志义感触颇深,他还主动加入到村志愿服务队,担当起“马路”组长的职责。【详情】

螺杆产业铺就致富路

□记者 郑璐 朱凯华

夏天的金塘镇河平村,蝉鸣声和螺杆企业内的金属切割声不绝于耳。河平村曾是金塘镇集体经济薄弱村之一,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随着金塘螺杆产业的兴起,一根螺杆召回了四处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让小乡村发生幸福蝶变。

“收入可观,还能随时照顾到家人”

产业薄弱、耕地分散、交通不便,这曾是河平村的标签,也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80后”的王斌也不例外。1998年,王斌初中毕业,前往上海、北京,跟着同样在外务工的舅舅一起做漆工。王斌记得,那时候一年到头几乎攒不下几个钱寄回家。“出门在外不容易,工作不稳定,收入也不稳定。”回想起在外务工的日子,王斌感慨万千。

一次和亲朋聊天中,王斌得知家乡的螺杆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不少人回乡做起了螺杆生意。2004年,回到河平村的王斌在村党委的牵线搭桥下,进入当地螺杆加工企业做学徒。【详情】

自治之花结出幸福果

□记者 乐晨宇 顾晨艳 陈挺

乡村蝶变美如画,和谐幸福展笑颜,这是岑港街道涨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写照。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涨次村种下的基层自治之花,慢慢结出了社会和谐文明、村民精神富有的幸福之果。

自我管理刷新村庄颜值

溪水潺潺、野鱼畅游、河岸葱翠,看不见垃圾的村道、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走在涨次村的村道上,清新空气、风轻云淡,感受自由舒适的慢生活。

河岸边,一位皮肤黝黑的老伯忙碌地清理河中的杂草和垃圾,他是土生土长的涨次村人、该村义务河道保洁员曾小华。“每天都要来,不来心里不舒服,总惦记着要是河里脏了怎么办。”曾小华告诉记者,2018年他主动报名担任河道保洁员。几年下来,河中的垃圾少了,每天上午清理一遍河道成了他的生活习惯。“就当锻炼身体了,村里环境好,住着舒心,走走看看心里更是美滋滋!”曾小华笑呵呵地说。【详情】

善治自治映照最美夕阳红

□记者 郭辉 刘攀攀

马岙街道马岙村有着“海上河姆渡、海岛第一村”的美誉,又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近年来,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街巷干净整洁、乡风文明和谐……这些变化并非一朝一夕。

记者敲开了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嵩办公室的门。“不妨到村里老年人的家里去走走,或许从他们那里能得到更为真实的答案。”面对记者“村民们的幸福感体现在哪些方面”的提问时,林嵩如是说。

生活富足有保障

马岙村楼门街作为定海比较有名的几条古街之一,经过修缮后焕发出了新活力。现年63岁的村民林国立在楼门街上经营着一家窗帘店,开店30余年来,依靠个人的奋斗和家人的支持,将生意做到了周边镇(街道),目前年收入达到20万元,家境也变得殷实。【详情】

黄沙岙的幸福蜕变

□记者 韩超男 刘琪琳 顾晨艳

五年前,盐仓街道新螺头村黄沙岙还是个藏在深山冷坳的空心村。如今,靠着原生态的民宿和新颖的乡村社群生活,它成功出圈为定海的乡村游打卡点,越来越多的人被它的美丽风景所折服。

山静日长乡村美景再现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驱车前行,郁郁葱葱掩映间,黄沙岙古朴的村貌展现在眼前,一栋栋别具一格的民宿嵌在山林间。蝉鸣中,能看到前来探索秘境的年轻人,流连于山野间。

在石径的指引下,编号11号房的非岛书局跃然眼前。老樟树下,白色尖顶玻璃房依偎在黑色的老房子旁,院落里盛开的绣球花如迎宾般,欢迎着慕名前来探秘的游客。咖啡香和书本的油墨香,糅杂着来自黑胶唱片的怀旧音乐,仿佛为来客带来一段藏于绿意中的宁静时光。“很有氛围感,喝喝咖啡,看看书,非常解压。”采访中,两名来自普陀东港的游客和记者聊了起,她们是被“小红书”APP种草而来的。【详情】

文化敲响幸福门

□记者 鲍婷婷 张旭东 傅抿铭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一曲由作家三毛作词的《橄榄树》,寄托了她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也牵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小沙街道庙桥村作为三毛的祖籍地,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庙桥村充分挖掘三毛文化底蕴,做活“三毛”金名片,精心打造“三毛文化村”。这个曾经毫不起眼的村庄如今已脱胎换骨,村民的美好生活从梦想照进现实,真实可感、触手可及。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上午10时许,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但这并不妨碍村民丁凤兰到三毛书屋打卡看书。“习惯了,只要有空就要来这里坐个把小时。”丁凤兰熟练地从书架上取下《长征》,翻开第103页,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三毛书屋白墙黑瓦,乍一看像座江南水乡建筑,仔细一瞧,墨绿的拱形门窗倒有几分欧式建筑的风格。坐在窗前向外望去,入目即是绿油油的橄榄树。【详情】

石礁村飞来“金凤凰”

□记者 毛武瑛 叶武杰 朱凯华

“产业立在村门口,就业就在村里头。”这样的愿景,如今一步步在双桥街道石礁村实现。

“就业解决了,还盖了别墅、换了新车”

上午9时,舟山汽车城一家餐饮店内,现年57岁的石礁村村民戴国平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买菜、洗菜、切菜,游刃有余地忙着准备工作。厨房内,戴国平的妻子穆红养已经穿戴好了工作服,将所有配菜分门别类,以便更好地节省时间。

“每天要准备20个不同的菜,有时候客人另外单点,我们还要现烧。”说话间,穆红养顺手拿起一根胡萝卜,熟练地切成丝并装进盆子里清洗。穆红养每天的工作流程相对固定,戴国平出门买食材时,她就从家里出发,到店里后切菜、配菜、烧菜、打扫卫生,中午回家睡个午觉,下午3时左右到店再重复上午的流程。这样的日子,在穆红养看来,虽然辛苦,但有一种充实的幸福感。【详情】

悬水海岛上演幸福生活

□记者 史峰 陆素静 朱凯华

在定海南部诸岛,有一座原生态海岛——大猫岛,它因形似一只趴伏着的卧猫而得名。近年来,这个远离城区的悬水海岛通过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加强民生服务保障、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使得岛上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特产品催生“美丽经济”

从定海民间码头出发,经过一个小时的轮渡航行,记者踏上了大猫岛的土地。走进村民唐瑞根的家,只见铁锹、铲子、锄头等农耕工具一应俱全。“岛上的土地好,种出来的花生、土豆口感独特,今年花生第一天上市卖到了40元/公斤,有些老顾客还会上岛来采购。”唐瑞根告诉记者,他每年会在自家的田地里种上土豆、花生等农作物,凭借销售特色农产品,家庭年收入不断增加,靠着这些收入生活过的有滋有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