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敲响幸福门 ——我们村的幸福事系列报道之七

2021-09-03 09:13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鲍婷婷 张旭东 傅抿铭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一曲由作家三毛作词的《橄榄树》,寄托了她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也牵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小沙街道庙桥村作为三毛的祖籍地,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庙桥村充分挖掘三毛文化底蕴,做活“三毛”金名片,精心打造“三毛文化村”。这个曾经毫不起眼的村庄如今已脱胎换骨,村民的美好生活从梦想照进现实,真实可感、触手可及。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上午10时许,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但这并不妨碍村民丁凤兰到三毛书屋打卡看书。“习惯了,只要有空就要来这里坐个把小时。”丁凤兰熟练地从书架上取下《长征》,翻开第103页,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三毛书屋白墙黑瓦,乍一看像座江南水乡建筑,仔细一瞧,墨绿的拱形门窗倒有几分欧式建筑的风格。坐在窗前向外望去,入目即是绿油油的橄榄树。“我从小喜欢看书,家里的书都翻烂了。年纪大了不方便去城里图书馆看书,如今村里建起书屋,这是不曾想到的。”丁凤兰说,三毛书屋占地面积70余平方米,书籍种类涵盖文学艺术、幼儿绘本等,点亮了他们的阅读生活。久而久之,书香墨味潜移默化成文化滋养,让村民的精神更富有、生活更充实。

  晚饭后,丁凤兰还会带两个孙子到三毛儿童公园休闲娱乐,孩子们嬉戏玩耍,不亦乐乎。三毛儿童公园占地约1000平方米,内设秋千、沙驰、滑梯等设施,成了当地孩子的乐园,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以前都是闲置的田地,还有村民搭的鸡圈、鸭棚。”丁凤兰指着西面一处公园说,“特别是那边,还有过露天粪缸,环境不甚理想。”

  短短三年,庙桥村全覆盖、无死角地整治环境卫生,空地上多了10余个公园、近500个停车位,道路拓宽、民房焕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乡村让城市更向往。”不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正发生着、延展着的幸福故事。

  村民共享旅游红利

  环境的嬗变,搅热了昔日平静的村庄,游客纷至沓来。庙桥村瞄准时机,盘活老旧农房,引进第三方运营公司,打造“三毛文化村”。村里的民居变成了“香饽饽”,每年能给村民虞缀芬带来几万元的租金收入。

  “我家的房子已建造有30多年,本来打算自己整修,现在被村里租去统一打造成民宿,装修得很好,替我们省下了不少钱。”虞缀芬口中的民宿,目前在庙桥村共有5套,村里还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三毛梦屋等项目,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多功能于一体,进一步壮大了当地文旅产业。

  “三毛文化村”的打造,在增加农房主人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拉动了村民在家门口的就业率,店员、厨师、保洁员、讲解员等等,基本都是当地村民。虞缀芬被聘为三毛民宿群保洁员,再次享受到村里的福利。“房子租出去有一笔收入,村里安排工作又是一笔收入,现在我有两笔收入,生活过得很好。”每每提及如今的幸福生活,虞缀芬脸上总有止不住的笑意。

  钱包鼓,村庄美,鼓舞着当地村民加入旅游资源开发。部分村民还搞起采摘游,售卖土特产,足不出村,吸引城里人“按图索骥”前来休闲消费,村民的幸福生活清晰可见。

  民声民意落地有声

  “海飞,前段时间下大雨,游客服务中心后面的一条水沟塌了,现在遇到雨天,水就往绿地和村民家中流。”村民陈阿邬近日来到庙桥村民情收集站,向该站站长黄海飞反映水沟冲垮一事。黄海飞到现场实地查看、了解情况后说:“阿伯您放心,我现在立刻向村里反映,尽快定出整修方案。”她的一句话,让陈阿邬吃了定心丸。

  庙桥村民情收集站由普通民房改造而成,每个工作日由村工作人员坐班,纠民纷、听民声、解民忧。该站的设立在村民和基层工作人员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一个个民声民意都落地有声。村里党务、村务、财务及重大事项的公开透明,更是让村民的心里清爽明白,幸福感油然而生。

  “停车场、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都需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讨论、表决。”陈阿邬说,村工作人员权力怎么用、村里的钱用在了哪里、村里的事公不公平,大伙都明明白白。村民在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幸福感和获得感节节攀升。

  文化的种子,在庙桥村的沃野田畴上拔节生长,不仅留住了浓浓乡愁,助力了文化振兴,更培育了文明乡风,激发了村民的自治热情,引领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看到地上有果壳,村民会弯腰捡起,丢进垃圾桶;听说村里要修路,涉及的村民二话没说,主动配合拆迁……“民主管理、珍惜权力、遵规守约、全村共鉴。”这句写进庙桥村村规民约的话,如今好似有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