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海上绿肺”沁心田

2019-10-09 10:45 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沈晏 通讯员 钱晓红 胡艳玲

  “海上绿肺”沁心田——舟山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纪实

本版图片由市创园办提供

  金秋十月,遥远的北国秋意盎然,浙江沿海的舟山依旧绿意满城。

  放眼望去,从天际线到海岸线,从老城区到新城区,从城市迎宾大道到隧道出入口……满眼的青翠,在纵情蔓延、恣意生长。

  把镜头拉近。绿树红花间,踏青、赏花、摄影好不惬意,来往市民、游客的一张张笑脸,溢满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以绿为衣,气象万千;美丽海岛,风华正茂。

  绿色,正成为舟山这座海上花园城市的底色、特色和品牌。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近年来,舟山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造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美,品质与气质兼优的海上花园城市。

  多年运笔,如画美卷。随着11.9亿元的园林绿化建设资金投入,截至2018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9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86%,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37平方米,均已超过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测评标准。

  秉承着只争朝夕、不胜不休的精神干事业,我们看到的是城市人文的风骨和山水田园的隽美相熠生辉,听到的是万千舟山人,追求绿色生态梦的铿锵脚步!

  科学建绿 做好“显山露水”大文章

  抬头邂逅“舟山蓝”,环顾四下,不难发现绿色的印记。推窗望绿、行路见荫,正是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核心指标的全面赶超,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舟山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建设海上花园城市的重要抓手,实现高品质、高品味的活力宜居环境,切实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怀着这样的利民初心,2016年,舟山市全面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制订了《舟山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创园各项工作持续、有效推进。

  谋定而后动。舟山着力顶层设计,高起点、高水平修编了绿地系统规划,明确了“一脊四区三并轴、绿荫环绕花园城”(一脊:山体生态景观脊;四区:重点城市绿化区、一般城市绿化区、工业防护绿化区、滨海生态保护区;三并轴:横贯本岛的三条绿轴;绿荫环绕花园城:九廊、多圈、多点)的绿地系统结构。

  同时,形成海绵城市建设、污水工程等专项规划,专门制定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并于2018年3月出台我市首部绿色法——《舟山市城市绿化条例》,对建筑项目绿地率指标等有了明确规定,通过法规与规范性文件的有序衔接、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构筑起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保护。舟山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建绿”的原则,制订了中心城区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规划是前提,落实是关键——

  算好“绿色账”,对中心城区的生态敏感性、山体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地空间、乡土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生态调查与评估,建立生态修复项目库;

  开展山体生态修复,通过土地整理、景观再造、矿地综合利用,2016-2018年修复完成34处,恢复矿山面积93.2公顷;

  开展废弃地排摸,科学排查12处疑似污染地,全市目前无污染地及废弃地;

  开展水体修复,建设水体绿化带,剿灭劣Ⅴ类水;

  开展绿化修复,以滨海大道建设为抓手,精心构建滨海环湾景观结构,突出滨海特色、体现自然形态。

  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修复生态,让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衣,一条条河道,成为绿带,织就了连片葱郁的绿网,让舟山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受土壤、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海岛绿化艰巨,一般植物难以生长。舟山在科技上下苦功、谋突破,开展海岸植物调查研究、红千层引种筛选与繁育技术研究、海岛优良观赏和高抗性树种育苗与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等科研成果,均已广泛应用。

  近者悦,远者来。此间村在林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舟山处处蕴藏生机,风光无限。

  以人为本 走出家门就是景

  傍晚,微风拂过,新城大桥下的海面,泛起层层涟漪,在两岸光影映衬下,波光盈盈、相映成趣。家住新晨颐景园的刘辉经常与妻子在樱花公园散步,“前脚刚出家门,后脚就到了公园,太幸福了。 ”

  新城滨海风景带,何止一个公园?风景秀丽的海景道上,有海景公园、桥畔公园以及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带状绿地、景观小品,春至浓时,还能在樱花公园观赏大山樱、普贤象、染井吉野。

  海岛土地资源稀缺,城区更是寸土寸金,舟山却舍得把好地段拿出来建公园。如樱花公园这般不鲜见,新城翁浦公园、定海海山公园等品质高端的公园,都建在了市民的家门口。逛公园,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起朱家尖大桥,北至菜花山的东港莲花洋公园,总长约3.8公里,宽55米,绿化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傍晚以后,或扶老携幼,或休闲锻炼,在绿荫中缓行与疾跑的人影,诠释着城市的绿意与活力。

  与莲花洋公园情景呼应的,是武岭湿地公园。清澈灵动的河水、苍翠蓊郁的山体和秀美宜人的沿岸风景,引人流连。“看到东港的美丽发展,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宁兴金色海岸业主方先生笑着说。

  打开数据看变化:创园以来,全市新建城市公园11个、新建街头游园26个,形成了6个综合公园、13个社区公园、8个专类公园、3个带状公园、149个街旁绿地,公园绿地总面积757.34公顷,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36%。

  今天,舟山人可以骄傲地宣告,只要你在城区,无论住在哪里,必定“300米见绿,500米入园”。

  园林绿化,既有量的递增,更有质的提升。舟山将海洋、佛教、军旅、渔俗等独特文化元素,融入绿化景观,建设“记得住乡愁”的城市生态园林,形成了不少具有海岛特色的点睛之作。

  以海为线,以山为轴,串联起沿途公园,打造定海五山绿道、新城朝圣古道,并嫁接纵横交错的道路系统,与朱家尖城区绿道相连,山、海、城交融,形成“游山亲水、观城礼佛”的绿道网络。

  以史为根,以文为魂,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弘扬“定海三总兵”爱国主义精神,友好公园宣扬中韩友好文化,海山公园矗立郭沫若题词的“海山增辉”牌坊等。其中2015年竣工的定海柳永文化广场,是舟山首个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公园。

  如今,我市构建起绿网织全城、山海文化浓的生态城市格局,正源源不断释放绿色红利,让人们在城市里拥抱绿色、传承文化。

  资源集约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在创园过程中,把节约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舟山不断推动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引导和实现绿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漫步城中,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近年来的园林绿化中,大量采用了普陀樟、竹柏、木麻黄等本地的乡土树种。这些树种生命力强、存活率高,不仅点缀了风景,且满载人们的乡愁情怀。

  “使用乡土树种,不但经济实用,而且能发挥最佳生态功能。 ”市创园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已编制完成《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与选择技术导则(试行)》,积极推广乡土树种,让乡土树种成为绿化标配。

  立体绿化是节约型园林绿化的重要内容。舟山出台《关于推进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将立体绿化纳入新建居住区绿地验收范围,重点推进机关事业、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立体绿化建设。至今,我市共建成立体绿化77处,面积40公顷。

  针对老城区绿量不足、布局不均的现实,全面实行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旧建绿,让市民共享更多绿色空间。沈家门蒲湾二区有一处口袋公园,白色墙面上绘着水墨画,与绿意互相掩映。“这里原来是危房,现在拆除变公园,居住环境敞亮了,空闲时也有地方散步了。”附近居民刘大妈乐得合不拢嘴。

  据统计,我市中心城区自2002年以来,新建和改建居住区264个,其中绿地达标率95.83%。并大力开展园林式居住区、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2017-2018年评选出园林式居住区(单位)128个,园林式居住区和单位年提升率在10%以上。

  让绿色无处不在,不仅提升了单位、学校、住宅小区的绿化品质,也打造了亮丽的城市风景线、群众家门口的休憩园。

  另一手,“路成绿至”的道路绿化建设,为广大市民低碳出行,提供了更为舒心的活动空间。

  依托城市滨海公园,近50公里长的滨海大道贯通定海、新城、普陀,融合海、岛、山、港、路、船等特色,打造了竹山全景公园、田螺峙公园、江湾船厂公园等十余个城市公园,一条赏心悦目的绿色“漫步道”沿着海岸线蜿蜒延伸。

  如果把滨海大道看作是城市绿道的主脉,那么纵横交错的路网就是一条条细脉,共同构建成城乡一体、低碳节能的绿道网络系统。

  近年来,因地制宜、景观各异地将绿化施工融入进道路建设,形成了海天大道、千岛路、新城大道、兴港大道等一批“省级绿化美化示范路”,体育路、港岛路、怡岛路、环城东路等一批“省级街容示范街”,同时加快林荫路建设。

  变化有目共睹。目前,市区城市道路总长238.69公里,道路绿化普及率为95.52%,道路绿地达标率86.73%,林荫路推广率82.47%。截至2018年底,累计建成城镇型绿道95.35公里、郊野型绿道85.5公里。

  颜值飙升的城市道路,成为一个个城市景观,秀出网红新气质,透出幸福新生活。

  全面提质 增强城市品质感和宜居度

  寻景金塘,惊喜不期而遇。

  沥港街头,一幅幅反映抗倭历史的文化画卷跃然墙上;柳行古镇“旧瓶”装“新酒”,民俗文化中心已露芳容;依水成街、形成于清光绪年间的“柳行半边街”,古朴自然,时光静好……

  尤让人惊叹的,是镇上宽敞整洁、通畅有序的道路。“以前车子、电瓶车、路人都混在路上,乱糟糟的。”据当地相关责任人介绍,金塘引入“城市保姆”破解整治人力不足难题,地毯式解决三车三乱、跨门经营等,成效显著。

  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入手,优化人居环境,是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初心与使命。金塘的嬗变,源于我市2017年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

  三年来,围绕打造“最干净、最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目标,全市范围内,重点对户外广告、沿街立面、背街小巷、乱停车、乱设摊、废旧收购业等城市乱象,进行超常规的综合整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环境综合整治又是城市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借力科技,智慧城管信息指挥系统,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目前,投资1200万元的系统一期,已基本建成智慧城管指挥中心、日常管理平台、应急指挥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决策分析平台的“一中心四平台”架构,实现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该系统在2018年试运行期间,本岛定海、普陀、新城区域下半年结案率96.7%,受理数、立案数均是上年同期实行数字城管时的近3倍,处置速度提高了30%,结案率提升近10%。

  以点带面,舟山紧扣“品质”主题,全面开启新一轮建设工作,完善功能要素,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宜居性。

  首先上马的,是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筑牢城市里子的民生工程。舟山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一体化发展,设计规模日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的舟山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今年已按计划开工,日处理能力6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建设项目即将投运,千岛中央商务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与此同时,严格控制新建项目景观照明能耗和规模,建立优质高效、经济舒适、安全可靠、生态环保的城市照明环境。截至去年底,市区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100%,污水处理率95.81%,污水处理污泥达标处置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道路完好率96.95%,照明功率密度达标率100%。

  一项项实事的“高分”落成,扎扎实实地落笔在城市考卷。去年至今,我市实施“品质舟山”建设55项工作任务,1038.74亿元的大手笔投入,换来城乡生态景观品质、城乡综合环境面貌、市政公用设施功能,以及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等各方面的显著改善。

  蓝天共碧水,绿树映红花,舟山人尽情品尝着绿色生活的鲜美。

  宜居宜业,人和景美,舟山迈向国家园林城市的步伐,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