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蔚蓝海洋新征程

2021-07-12 09:53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顾晨艳 陈炳群 通讯员 裘晶晶 李熠 杨俞舟 文/摄

  600余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开启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征程,建立了和平友好互惠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如今,每年的7月11日被确立为中国航海日,这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等行业的共同节日。蔚蓝海洋给了前人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资源和财富。以中国航海日为契机,让我们一起走进海上古城——定海,感受海洋城市的魅力。

  定海,位于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的中心地带,西临环太平洋经济带,拥有大小岛屿128个、海岸线400余公里,具有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海洋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海洋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持续发展

  巩固海洋经济优势

  自远古时代开始,定海先民就使用石器与木棒为渔具,捉鱼采贝拔海藻,以供食用谋生。在千百年来的岁月中,祖祖辈辈的定海渔民从事捕捞作业。岁月如梭,现在的定海渔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已悄然崛起。

  当大型远洋渔船靠岸,理货员们踏上甲板,开始忙着卸下捕捞的远洋鱼货。同时,来自南太平洋的金枪鱼、大西洋的鱿鱼被吊至货车运至冷库中,火热繁忙的作业场景成为码头边的一道风景线。“从码头进关到冷库储藏到物流运输再到加工贸易,基地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聚了上百家远洋渔业企业。”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区远洋渔船涉足的版图已经遍布三大洋公海和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到2020年,该基地远洋渔业船队规模超600艘,远洋鱼货进关量达80万吨,远洋捕捞、加工、贸易三个产业产值各超100亿元。

  渔业,尤其是远洋渔业作为我区重点产业,近年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我区已成为浙江省十大重点海洋渔业产区和重要水产品销售区之一。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区远洋渔业总产量达7.73万吨,同比增长4.64%,总产值9.86亿元。去年,我区启动浙江省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模式引领,不断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我区渔业发展将打好捕捞产能压减、海洋生态修复、渔民转产转业“组合拳”,走好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船舶工业作为我区主导产业之一,加速释放船企产能将进一步拉动定海海洋经济增长。”区经信局总经济师张宏辉说,近年来,我区船舶修造企业抢抓机遇,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立足。

  今年6月8日,由“长宏国际”为新加坡Sea Consortium 公司建造的2艘3100TEU集装箱船(CHB086)和(CHB087)同时点火开工,标志着“长宏国际”与该船东合作的第三个新造船项目进入新阶段。“该船具有低耗节能、绿色环保等特点,载重量和重箱数远远高于同类新设计船舶,提高了船型的经济性和竞争力。”“长宏国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对现有生存模式进行资源整合,实施多条腿走路,构建了全产业链。2018年以来,借助中集集团的平台,“长宏国际”积极与马士基、地中海、达飞等世界一流航运企业对接,乘势而上承接批量订单,企业竞争力持续扩大。

  去年以来,全区船舶修造企业有效利用国际大环境下船舶修造产能向国内集中的优势,紧抓“限硫令”机遇,有效对接客商,承接了大量船舶修造订单。船舶修造业去年全年累计实现利润4.6亿元,同比增长284.8%。

  科技加持

  擘画海洋创新蓝图

  定海远洋渔业、船舶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更有企业瞄准航海服务业,创新发展海洋信息技术。

  浙江易航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入驻于定海海洋科学城,是一家以“海洋大数据”为核心业务的科创型企业。近年来,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海上移动智能导航、船舶避碰、专业气象服务、船载智能通信导航终端、海上遇险救助指挥控制系统建设等业务不断扩展。“以往航海用指南针,现在不仅有海上导航地图,还有实时预警信息,全力保障出海人员的安全。”浙江易航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德仁告诉记者,如今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该企业的产品网罗沿岸100公里海面上的各种信息,走哪条航道最近,附近哪里可加水、加油,哪里有修船厂等都一清二楚。2018年初,该企业还承接了国家交通运输部应急救援信息平台的研发任务,为海上突发事故救援提供常态化保障。“今年4月,我们有幸接到了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牵头组织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海上应急保障任务,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吴德仁说,任务执行期间,“易航海”自主研发的E-NAV智能数据盒,成功使任务船舶的实时数据从广阔的太平洋精确传送至应急救援信息平台。6月17日,从视频上看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入轨,吴德仁非常激动。他说,公司将继续深耕新航海领域,为后续完成国家更多的应急保障任务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

  在我区,像“易航海”这样的海洋电子信息科创型企业并不是个例。今年3月,全市首个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联盟在我区成立,12家涉及海洋电子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企业成为首批联盟成员。“联盟通过纵向协调、横向联系,充分聚集人才、技术和金融等多方面资源,协助成员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和科技攻关,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及市场占有率。”定海海洋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海洋经济创新能力是定海持续巩固发展优势的关键,目前定海海洋科学城还围绕产学研合作招商,与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员培训、实践教学、科研项目等方面展开深层次的全面合作。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筑升科技”等科技人才企业32家,引进省部级人才1人、博士9人、硕士11人、大学生44人。

  科技兴海,海洋高新技术推动着海洋经济向创新引领型转变。“海水淡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国能浙江舟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健环监察部环保主管黄微告诉记者,公司在积极利用海洋资源、依托海洋高新技术、探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有益的相关探索,迈出了先行的一步。公司的海水淡化工程选用国产自主开发的单机设备,配合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每天可生产12000吨淡水,每升水中一般固体溶解物总量低于5毫克,远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可以满足居民生活用水和各类工业用水,有效缓解了岛城淡水资源缺乏的局面。未来,海水淡化作为一种水处理技术,还可以发展成水产业、装备制造业,又能够跟环境、生态、水处理领域结合,在经济发展的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港通天下

  拥抱长三角一体化

  灯火辉煌,车来船往。置身夜晚的宁波舟山港金塘港区大浦口集装箱码头,总能见到集卡穿梭如流、吊臂上下翻飞的繁忙场景。今年以来,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吞吐量稳步提升,1—6月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6.7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5.21%。早在5月26日,该码头就完成了集装箱吞吐量62.85万箱标准,提前35天完成“过半”的目标任务。“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吞吐量的持续增长,得益于新航线的开辟。”舟山甬舟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国际航线已达17条。

  同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寂静海岸,到现在拥有5个作业生产码头,宁波舟山港老塘山码头累计货物吞吐量超过2亿吨。今年以来,受益于市场需求恢复等因素,到港粮食船舶数量大幅攀升。老塘山中转储运有限公司生产快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完成粮食吞吐量612.14万吨,同比增长66.83%,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吞吐量不断创下新高,得益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老塘山中转储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定海的港口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宁波舟山港”的一部分,这也给我区港口发展带来了利好。

  在我区,港口的变化只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缩影。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开通,定海从此告别“非舟楫不相往来”,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跨越。目前,甬舟铁路项目如火如荼,建成后定海将融入包括上海、杭州、宁波的90分钟交通圈。此外,近年来500千伏联网输变电工程、大陆引水三期大沙调蓄水库陆续建成投用,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我区还与上海虹口区达成“海上彩虹”战略合作,打造定海面向长三角科创产业化的重要功能平台、人才和科技项目的导入窗口,与浙大共建国家级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与上海交大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培育中心。上海瑞金医院舟山分院成功顺利运营,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基本实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区还持续探索建立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周边区域的信息互通、健康码互认、防疫物资互助等工作机制,实现陆上输入型病例“零发生”。

  定海,作为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名城,背靠长三角城市群、大湾区辽阔腹地,或将迎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成为海上的“活力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