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水利工程的先进性在何处

2022-04-11 09:23 来源:定海山 作者:记者 胡思佳 郭辉 张艇 通讯员 姚凤 洪琦妮

  随着今年主汛期的临近,作为定海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最重要且单体最大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五山水利工程正全力推进中,预计7月15日前完成截洪渠全线贯通,西调和中提升项目实现应急排水功能。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全面融入了生态、智慧、系统的崭新理念。

  “流动水库”的奥妙

  连日来,五山水利工程长岗山截洪渠施工现场一片繁忙建设景象,有别于工程其它4座山体依山而建截洪渠的设计理念,这里有一段总长3.7公里的箱涵在加紧施工中。记者了解到,这一箱涵宽超过4米,起始高度2米,并根据长岗山沿线水流不断汇聚逐渐增高,至红卫水库接口达到3米左右。经测算,整段箱涵可蓄水3万立方米,犹如一座小型的“流动水库”。

  建造这么大的一个“流动水库”,会不会破坏长岗山一带的原有水系,进而影响长岗山森林公园这一天然氧吧的生态平衡?针对记者提出的疑问,区水利局水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李哲笑了一笑,肯定地说“不会”。

  在与李哲的交流过程中,记者发现了这段工程蕴藏的一个奥妙之处,解开了心中的“疙瘩”。这个奥妙就在于“三道闸门”。

  “根据施工图纸,设计方要求我们造两道闸门,一道闸门用来控制埋在下面的管道,另一道闸门和箱涵相连。”同行的施工现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长岗山一带现有林业用地面积7491亩,分布着大片阔叶林、经济林、毛竹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山上天然形成的多处溪坑水顺流而下,滋润着这方水土。“我们经过实地摸排,发现箱涵沿线有多处溪坑,在规划工程设计方案时,这些溪坑全部保留下来,并确保它们发挥原有的功能。”五山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方相关负责人说。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秉持了不改变长岗山原生态、不影响山下居民生活的两大设计原则,考虑到长岗山生态补水的需要,在箱涵和溪坑交汇处设置了6个生态补水池。平时,箱涵闸门处于关闭状态,管道闸门开启,顺流而下的溪坑水经生态补水池调节后,通过箱涵底部的管道自然流入下游溪坑,用于植被日常补水和河流蓄水,维持了水系的原有平衡,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径流的人为干预。

  “这个‘流动水库’平常处于沉睡状态,当定海遭遇强降雨时候,需要启用它,发挥它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李哲说,届时将开启箱涵闸门,同时关闭管道闸门,从而让上游来水分洪引流至城北的红卫水库,并通过定马公路下的另一处箱涵引向城北水库和虹桥水库,这样进入定海城区的水量大幅减少。

  当遇到极端天气,红卫水库达到最大蓄水能力等紧急情况时,怎么办呢?记者又提出了疑问。“流动水库”还有应对措施。“我们在箱涵外侧边缘开了另一道连接溪坑的闸门。”李哲告诉记者,在应急状态下,“流动水库”开启外侧闸门,箱涵内汇集的山水可通过该闸门沿着溪坑汇入城区河道,以缓解水库蓄洪压力,确保水库运行安全,而进入城区的来水将通过五山水利工程中提升项目中的强排泵站配合原有泵站闸门外排入海。

  记者了解到,在日后运行管理过程中,“流动水库”还将使用“数字化”远程监控的方式,在箱涵沿途设置测水流量计,溪坑处设有摄像头,山水产生的流量数据会实时传输至运行管理处终端,为水量调配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数据分析,科学确定闸门升降,实现山水的科学调度。

  “流动水库”建成后,其上面经过铺设后将成为东海云廊长岗山段的绿道。李哲说,闸门采用铸铁材质,与即将建成的生态补水池融为一体,箱涵的水利功能和绿道的游览功能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记者在其中一处箱涵和溪坑交汇点看到,工人已经在内侧平整出一座半个篮球场大小的水池。根据规划,生态补水池后续在水利景观展示上,将结合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筑山理水,建立微型水生态系统,打造小型喷泉,形成动静相宜的景观,同时建设亲水平台,满足市民亲水需求。

  疏通“血脉” 缓解低洼区积水

  近日,在位于定海城区外滩一号花园小区北侧的城东河泵站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将两节涵管相连接后,以每天约24米的速度,经顶管掘进机缓缓向海滨桥附近的工作井推进。

  城东河是定海城区主要河道之一,为进一步提升河道管网行洪能力,在布局中提升项目时,相关部门在小碶桥附近建设一座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的强排泵站,并采取顶管施工的铺设方式沿城东河配套铺设长约1.2公里、管径2.2米排水涵管。

  项目现场监理管仲杰告诉记者,外滩一号花园小区北侧至海滨桥附近的这段线路为曲线段,并且需要从河道底部穿过,施工难度大。“原先采用的钢管,只能直线施工。该段采用玻璃钢夹砂管不仅可解决曲线施工问题,实现曲线角度调整,还无需进行涵管间的焊接,有效提升了顶管施工效率。”

  管仲杰说,由于该段施工靠近小区,目前该标段加强测量,实现管线定位准确,同时由第三方监测单位提前布点,定期做好沉降观测,保障顶管施工顺利推进。当城东河水位超过一定水位时,城东河泵站强排开启,河水将被抽入小碶桥南侧1号接收井涵管中,通过强排入海。

  据介绍,为进一步改变城区低洼区域易积水的状况,我区瞄准新河、城东河、城关河3条城区主要河流,在城区现有河道行洪压力大的位置,将泵站前移动至上游,并新建新河、卫海、城东河3座泵站,提升老城区应急排涝能力,建成后城区强排总流量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80%,增至72立方米/秒,大大提升强降雨天气在高潮位顶托时强排河水出城的速度。

  目前,“中提升”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其中卫海泵站、新河泵站泵站已完成主体工程。该工程共涉及管道部分施工约3.7公里,目前已完成顶管施工约1.9公里。

  系统规划 实现水库间相通过

  红卫至城北水库分洪隧洞定马线侧施工建设如火如荼。随着红卫至城北水库分洪隧洞采取单头掘进方式进行,为了保证施工建设进度,改侧隧洞爆破施工从一天一次增加至一天两次,目前定马线侧已掘进134米,平均每天掘进进度基本保持在6米。

  城北至虹桥水库分洪隧洞施工现场,隧洞掘进施工也在有序展开。目前,全长1875.8米的城北至虹桥水库分洪隧洞采取两头同步掘进的施工方式,确保今年主汛期到来前实现全线贯通。

  据介绍,五山水利工程“西调”项目主要是在红卫、城北和虹桥3座水库间新建两条分洪隧洞,总长约2.6公里。借助虹桥水库库容大的特点,将城北水库、红卫水库及周边上游山体的来水分洪至虹桥水库,大幅减少进入城区的水量。

  “一旦遇到强降雨,城北水库可以提前预排,也可以借助城北水库提升泵站向红卫水库放水分流,进一步控制水库水位上升时间。”五山水利(中提升/西调)工程建设组相关负责人说,工程完工后,因3座原先各自独立的水库将实现相连贯通,通过通盘科学调度,争取错峰时间,最大程度减少因水库溢洪给城区带来的影响。同时,该项目也有利于我区的淡水资源储蓄,预计年均可增加537万立方米的可利用淡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