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高温下的风景丨7年来,老陈一家日均提供本地藕一二千公斤 泥塘挖“宝”烈日下农户挖藕忙

2020-08-31 16:32 来源:舟山晚报 作者:记者 翁履平 通讯员 郑起彪

  人物名片

  名字:陈永真

  年龄:57岁

  坐标:定海双桥街道南山社区石头岙

  职业:种藕人

  莲藕营养丰富,鲜美爽口,被誉为“水中之宝”,是餐桌上的常客。莲藕又是怎么从田头到菜场的呢?

  8月25日上午10点半,烈日高悬,室外气温31℃。定海双桥南山一处藕塘,记者找到了正在泥地里忙碌的农户陈永真。“我们来自安徽省无为市,到舟山种藕已经第7个年头了。”57岁的老陈憨厚地笑着,皮肤晒得黑里透红。

  举家搬到舟山 藕塘“淘金”

  老陈的藕塘位置偏僻,不容易找。

  沿着321省道,驱车驶过双桥南山总路的一座桥,会看到西边有一大片农田。沿着农田边的水泥路往西再开1公里,会看到一条地图上没有标注的黄泥路。深入黄泥路,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荷叶,它们迎风摇曳,长势喜人,足有一人多高,让人不禁感叹“接天莲叶无穷碧”。

  这里,便是老陈家的藕塘。

  老陈穿着短袖、短裤,脚踏人字拖,刚从藕塘走出来。记者表明采访意愿后,老陈一愣,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同情道:“这么大的太阳还要出来采访,你们太辛苦了!”

  说到他自己,“我天天干活已经习惯了,当然也热,但已经习惯了。”

  老陈是无为市刘渡镇人,在老家也以种藕为生。刘渡镇盛产莲藕,已形成种、挖、销一条龙的莲藕产业链。2013年,他偶然得知老家卖4元1公斤的藕,舟山能卖6元1公斤,便举家来舟山“淘金”。

  起初,老陈在南山社区承包了30多亩闲置土地,这块地水渠发达,且靠近水库,水源充足,灌溉方便,适合成片种藕。7年过去了,老陈将藕塘扩大到了100余亩,成了舟山的种藕大户。

  一天挖藕500公斤 手又酸又胀

  临近正午,阳光毒辣,藕塘里浑浊的池水也被晒温了。记者提出下藕塘体验挖藕,被老陈婉言拒绝,“里边太脏太热了,你不要去,站在岸上看看就好了。”

  偌大的藕塘,有一小块正在被采收,水泵源源不断地往地里灌水。离岸近百米远处,一男子“藏”身荷叶丛,若隐若现。“他叫毛大保,挖藕工,这个月刚从老家雇来的,是我们亲戚。”老陈说,藕塘太大,不雇人忙不过来。

  由于毛大保离得太远,记者看不清挖藕动作,老陈在岸边当起了“解说员”。

  老陈介绍,藕长在水面下三四十厘米处的淤泥里,一整段有五六节,会长出数根荷梗,其中莲藕尾部的荷梗最先长出来,最为粗壮。

  “先把周边小的荷梗掰断,再顺着最粗的荷梗摸下去,掏掉泥土,抓着荷梗往上提。力度要轻,不能把藕扯断,断了里边会进泥巴,炒起来会发黑,价格要打折。”

  纯手工挖出的藕,质量好,但效率低。老陈现在也用高压水枪挖藕,一只手在泥里摸藕,另一只手用水枪冲散荷梗周围的淤泥,轻轻一拽,藕就出来了。不过,水枪容易把藕打碎,很考验耐心和技巧。

  “我一个人一天能挖1000斤。”老陈说,水枪用久了,手又酸又胀,只能两只手轮换着来,“有时第二天早上起来,手指还是麻的。”

  荷叶丛里又闷又热 身上多盐渍

  说话的当儿,毛大保将一“船”藕推出了荷叶丛,靠向岸边。“船”是一块门板大小、厚厚的泡沫板,上面堆着3筐藕。

  毛大保戴着鸭舌帽,衣裤湿透,沾满淤泥。这些藕有二三百公斤,是他忙活了一上午的成果。老陈给他开的工资为每天350元。

  “我们进去挖藕时都带了饮用水,中途一般不休息。荷叶丛里基本不通风,热气闷在里边,很容易中暑。”老陈说,每次挖完藕,他的前胸后背都有一层白白的盐渍。另外,藕塘里的水不干净,呆久了,皮肤容易过敏,发红发痒。想要保护皮肤,就得穿橡胶下水衣,但干完活出来,衣服里的汗能拧出水来。

  之后,老陈取来一根粗竹竿,跟毛大保寒暄了几句,便一起将3筐藕依次抬上岸(见图,左为老陈),小心翼翼地倒入水渠。随后,毛大保去附近河里洗澡,老陈则用布将水渠里的藕盖好,“不能晒太阳,不然颜色会变黑,卖相不好。”

  在藕塘边小屋简单吃了午饭后,老陈和妻子顶着烈日到水渠里洗藕。下午2点多,31岁的老陈儿子陈亚吉在外办事归来,也开始洗藕。

  洗藕,不只是洗掉藕表面的泥巴,还要拣出坏藕。“看,这个表皮暗黄的就是坏藕,按着软软的,一抠一个洞,得扔掉。”老陈说,好的藕用指头按着很硬,不会破。

  当天下午,这批藕洗完后,老陈父子俩和毛大保又去藕塘挖了一批藕。

  种藕挖藕都是体力活 累也要坚持

  夜幕降临,老陈父子俩将当天收获的1000余公斤藕装上小货车。之后,老陈在小屋里吹着电扇,早早地睡下了。

  陈亚吉则连夜开车到定海城西菜场、金叶菜场等地,将藕以8~10元一公斤的批发价卖给了一些菜贩。次日,这些藕便成为市民餐桌上一道菜。

  一日复一日,7年来,老陈一家人基本上每天重复着挖藕、洗藕、卖藕的生活,日均为舟山市场提供本地藕一二千公斤。

  “我们家除了每年5月不挖藕,其他每天都要挖。”老陈说,5月是种藕时节,前一年种下的老藕变得软绵绵的,品质不好,他不愿意卖,而新藕从6月开挖,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

  实际上,种藕并不比挖藕轻松。藕塘要长期灌溉、除草、施肥、防虫害,也是实打实的体力活。

  “今年受气候影响,藕塘产量不好,亩产2000斤左右。”老陈表示,全家人在藕塘里忙碌一年,除去田亩费、化肥、人工费等开支,结余不过七八万元。虽然藕塘里也产莲蓬,但莲子很小,没啥卖价,基本只能扔掉。

  另外,随着2018年双桥三农农产品批发市场开业,外地藕涌入舟山,也对老陈的藕塘形成了冲击。

  “累啊,但没办法,别的活儿又不会干。”老陈说,只要种藕还能赚钱养家,他就会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