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我市走失老人的样本调查之一丨岛城“迷路”老人的痛与惑

2020-10-20 10:01 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记者 曹玲 陈妤

  来自我市走失老人的样本调查之一   

  舟山近年来平均每四天就有3位老人走失,失智和缺乏照料成走失主因   


  岛城“迷路”老人的痛与惑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这个“宝”突然不见了,全家人都会着急。   

  近日,82岁的定海老人刘云花突然走失,历经106个小时后,在定海城郊一处山上被寻回。这是目前我市搜寻时间最长且被成功寻回的走失案例。本报报道之后,老人走失再度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   

  舟山是全省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市老年人口27.96万人,每10人中就有3位老年人。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近3年来,平均每年全市公安机关接到老人走失报警260起左右,平均四天就有3位老人走失。随着移动端社交媒介的兴起,老人走失信息经常在朋友圈刷屏。   

  老人走失事件频发已成为家庭、社会不可承受之重。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失智和缺乏看护的老人成为走失主要人群,疏于被照料的“老小孩”走失后,家人才急得团团转。报警、专业救援队搜救、朋友圈寻人等多渠道搜寻之余,如何更精准地服务易走失老年人引人深思。   

  刘云花回家了,那刘阿公呢?看不到希望但又不得不一次次出发   

  这一年来,对定海白泉刘阿公(化名)一家来说,刘阿公的突然“人间蒸发”,让家人如同哽着一根刺,痛苦不堪。  

  “全家人的心一直悬着,很煎熬,总是想象着老人会在哪里,只要一有讯息,我们就会立刻过去找。”刘阿公的一位儿媳刘女士说。   2019年11月13日凌晨0时多,89岁的刘阿公对老伴说:“肚子有点饿,去烧点东西吃。”但到凌晨1时40分,刘阿公仍没回房间睡觉。老伴屋里屋外找了一遍,发现丈夫不见了,而他的手机等物品全部在家里。刘阿公的家人立即四处寻找他的踪迹,连续找了三天三夜依然杳无音讯,看着生还希望渺茫,刘阿公的四个儿子手足无措,抱头痛哭。  

  之后的日子,全家人仍然没有放弃,附近的山上、空房子、水库、河道等集中搜寻了一个多月,依旧屡次落空。“好好的一个人,突然消失了,真的难以接受。我们经常梦见老人回来了。”刘女士哽咽道,寻找老人的前路漫漫,看不到希望但又不得不一次次出发。   

  舟山市慈善救援队是我市走失老人搜寻救助的主力军。参与当时搜寻的舟山市慈善救援队常务副队长张帅,提起刘阿公这个名字,脸色凝重。   

  张帅翻开一本救援记录册,清晰记录着从去年10月5日至今,帮助寻找的37位走失老年人情况,包括走失人员、走失时间地点、找回时间地点等。这37位走失老人中,32位老人被成功找回。   

  这本册子上,三行用红色字体标注的记录格外醒目,这是刘阿公等3位至今“下落不明”的老人。另外,87岁的沈家门走失老人张阿婆,数日寻找未果,最终遗体被市民在海里发现。定海北蝉91岁的李阿公在走失14天后,在当地田地里被发现身亡。   

  “我们不怕搜寻有多难、多苦,但是‘找不到’,是最令人揪心的结果。”张帅指着红字,这些永远没有画上句号的任务也成了救援队员心中的痛。   

  “老小孩”遭遇看护难题,失智老人成走失高危群体   

  老人频频走失,其实也是社会“老龄化”现象的体现。   

  2016年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每年走失老人约为50万人,平均每天约有1370名老人走失。失智和缺乏照料成为老人走失的主因,约72%走失老人出现记忆力障碍情况,其中,经过医院确诊的失智患者占到总比例的25%。   

  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近3年来,全市公安机关接到老人走失报警每年在260起左右,平均四天就有3位老人走失。从我市的走失老人样本分析看,失智老人是走失群体中的最主要人群,走失老人年龄以七八十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居住在城乡接合部的老人更容易走失。  张帅梳理了近年来我市老人走失求助案例发现,走失老人失语、失智、失忆特征较为常见。“历经艰辛找回的刘云花老人也患有轻度的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张帅说,失智老人走失后自救能力差,不知道如何回家,也不能准确说出居住地点,搜寻犹如“大海捞针”。城乡接合部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监控视频较少,老人家属和公安部门搜寻难度也非常大。   

  在搜寻中,接触过许多走失老人的家属,张帅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走失老人中有些是独居、空巢,有些是子女轮流照料时出现了空档期,也有一些老人家属对自家老人自理能力“充分信任”,便疏于照料和看护,直到老人走失后才急得团团转。   

  张帅说,从未寻回或较长时间才寻回的走失老人情况看,与家属向救援队请求救助的时间较晚也有一定关系。有的家属在老人走失50多个小时后才报警、联系救援队,错过了最佳搜寻时间。   

  使用率不高的老年手机多成“板砖”,搜寻机制仍需不断完善   

  老人走失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走失老人搜寻救助机制。   

  老人走失后,家属一般情况下会报警。据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警方会通过监控视频等寻找线索,也会出动警力在巡逻时帮助搜寻,同时,可以通过梳理各种反馈上来的信息寻找线索。   

  随着社会服务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我市慈善总会救援队等爱心团队免费为走失老人提供搜寻服务成为目前我市社会搜寻的主要方式。 张帅说,每次接到老人走失求助信息后,救援队都会安排专业队员,同时招募志愿者,通过发布网上寻人信息、查看监控、分析汇总老人途经路线、现场搜寻等开展救援。   

  在搜寻中,手机媒介发布寻人信息,形成的全城接力的搜寻效应“功不可没”。   

  今年5月11日中午,定海盐仓惠舟新村69岁老人走失28个小时后,救援队接到求助信息,马上通过微信等转发扩散寻人启事。当晚,有热心市民打来电话,称在白泉高架桥看到有相似老人坐在草坪上。当天深夜,救援队根据该线索找到了老人。   

  市慈善总会阿福哥工作室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寻人信息,每条寻人信息有0.5万至1.5万的点击量。张帅说,寻人信息被新闻媒体、志愿团队、热心市民等纷纷转发,在朋友圈形成了广泛的搜寻效应。   

  防老人走失需要对老人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为老人提供智能化、人性化的防走失装置,显得必不可少。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向80岁以上老人免费发放老年一键通手机近2万部,定位手环也在发放。这部手机使多位走失老人及时被家人联系上并寻回。但也有许多的老人出门不愿或忘记带手机。   

  市慈善救援队搜救的走失老人中,大多出门时未带手机或定位手环,有的老人出门时带了手机,半路发生手机丢失、没电自动关机等情况,造成失联。   

  “虽然免费领来了手机,但怎么用没人教,也不会用。手机成了板砖一块。”定海桔园南区一位走失老人许老伯的家属反映,自己也已有五六十岁了,手机里的字看不清,又不会操作,更何况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   

  有些家属也尝试让老人带上有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的东西,但由于“老小孩”有脾气,经常会遭到强烈抵触。   

  张帅表示,为老人佩戴防走失装置时,应该先对老人进行一个准确的评估,提供更符合老年人特点的设备或工具。  

  “不会用,再好的产品可能都无法发挥作用。”定海石礁社区一位走失老人的家属黄女士对此坦言,政府免费发放手机、手环确是好事,但不能一发了之,要定向教会老人或者老人的看护人如何使用,尤其是智能设备功能先进,可以发动老人家庭里的80后、90后年轻人积极参与关心老人,绑定服务,让暖心服务打通“最后一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