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的故事|汩汩水流中折射出时代前行的痕迹

2021-04-28 16:05 来源:舟山晚报 作者:记者 张莉莉

  老党员眼中的时代变迁:从供水吃紧、水质泛黄到城乡供水一体化

  汩汩水流中折射出时代前行的痕迹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舟山作为一个海岛城市,悬居海中。正是这样一个和水休戚相关的城市,却一直饱受缺水的困扰。

  从农村没有自来水到城乡供水一体化,从略微泛黄的水质到如今的清澈干净,舟山这座海岛城市的发展从水中就可见一斑。对此,66岁的党员乐济培最有体会,作为原舟山自来水公司总经理,他见证了舟山供水一路走来很多个从无到有、从有向精发展的过程。水龙头里流出的汩汩水流折射出了时代前行的痕迹。

  供水吃紧

  曾一度扼住工业发展咽喉

  2000年初,乐济培被调至舟山自来水公司担任总经理。当时自来水公司还是地方国有企业,情况实在不算好,连年亏损的账面情况让这家国企前进的步伐显得格外沉重。

  和一片赤红的账面相呼应的是当时舟山吃紧的供水情况。本岛西片区域好歹背靠几个大型水库,东面的普陀由于缺少大型水库,用水更为紧张。遇到干旱的时候,居民家里限水供应,就连企业也只能计划供水,超过了就关阀门。

  为此,当时自来水公司的原水除了来自水库,还有一部分来自河道。“紫微那里的河道原先就是用于自来水的。”乐济培说,自来水公司当时只供应定海和普陀城区用水。农村乡镇都是自己办水厂供水。但由于有些乡村没有水库,也只能用河道水作为原水,村子里居民分布比较分散,设备跟不上,供水也比较难。小岛上更是难上加难。

  缺水,不仅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扼住了工业发展的咽喉。“水都不够,企业生产怎么进行?”

  上世纪90年代,市委市政府提出“舟山发展水为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将供水摆在了城市发展的层面上。

  供水紧、水质差

  一个个问题直指用水痛点

  供水问题亟待解决,水质问题也不容乐观。由于公司严重亏损,没钱投入改造,2000年左右,居民供水用的几乎全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管网。“用的还是涂锌管,有些都生锈了,放出来的自来水泛黄,水质差。”

  乐济培到现在都记得一件事,当时一个居民带着一杯水找上了门。这杯泛黄的自来水是从这位居民的母亲家里接来的。乐济培有些不太信,就和居民骑着自行车去了现场,一放水果然如此,立马叫营业所打开小区消防栓,排了两个小时水才转清。

  这让乐济培意识到,供水管网实在太老旧了,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就能解决的,得需要彻底更换了。

  在上任之初,像这样来自市民的意见,乐济培不止听过一次。到任第二年,市里开两会,大概70个代表就供水问题向乐济培提问。一个个辛辣的问题迎面而来,直指舟山的用水痛点。

  公司完成改制

  盘活了整个局面

  一面是亟待解决的供水问题,一面是连年亏损的国企,这中间的结不通,问题也得不到改善。改制这一解决方案也被提上了桌面。

  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纷纷进行改制。当时,舟山一些市属和县属的国有企业均已完成改制。“剩下只有轮渡公司、电力公司、煤气公司还有我们自来水公司没有完成。”这些都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改制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好改。

  2001年,机遇来了。钱江水利投资公司正在寻找投资对象,将目光瞄向了舟山。而舟山自来水公司正需要盘活当前窘境的动力。但不少人也有顾虑,改制能否带来好结果?

  乐济培倒认为可以大胆一试,对舟山自来水公司来说可能是个机会。经过半年多的多方讨论,2001年底,改制终于落槌定音。

  2002年1月1日,舟山自来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围绕舟山经济发展,拓展供水区域和市场,向规模要效益,同时深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在用工、岗位竞聘、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

  改制第一年,公司依旧亏损,但在第三年就达到了6.21%的回报率。有了收入,管网改造升级就能继续推行,实现了良性循环,水量也开始逐年上涨。如今,售水量在一年近9000万吨。“1999年企业售水量才1700多万吨,历年从未超过2000万吨。”

  管网向农村延伸

  城乡供水实现一体化

  2003年,新农村建设浪潮迎面而来。当时市领导去毛竹山村考察,讲了一通话让乐济培记忆犹深。“这里农村老百姓没有自来水,晚上漆黑一片,路都是泥路,这些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建设只是空话。”毛竹山离定海城区就隔着一条隧道,但是过了隧道,两边俨然两种模样。

  乐济培记得当时公司做过一个舟山农村供水普查。“农村能用上自来水的大概只有42%,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农村居民喝不上自来水,就靠着井水、小溪、河道水流解决饮水、生活用水等问题。”

  让所有农村居民也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冲着这个目标,在政府支持下,自来水公司陆续收购了乡镇水站,从毛竹山开始将供水管网向广阔的农村延伸,实行同网同质同服务同价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那时候有些村在村口装个总表,我们公司问村里收水费,村里再向每家每户收水费。”乐济培说不光是农村,当时城区里有些居民楼安装的也是楼道总表。

  有些村民不愿意交水费,导致水费收缴不齐,“有个村欠了好几年水费,一共70多万元。”乐济培说,后来在全市推广一户一表,这个举措在全省也走在了前列。

  2009年,自来水管网不仅覆盖了本岛农村,还延伸至了盘峙、桃花等周边海岛。“从2003年开始到2015年,公司收购了本岛及周边岛屿21个乡镇水厂,包括岱山县自来水公司,使公司的售水量比改制前翻了四倍多,规模效益得到了体现。”乐济培说,在有了一定的效益以后,公司加大了对管网改造和新管网的建设,目前老城区的主管网百分之八十得到了改造,农村的管网极大部分也进行了更新。

  水质得到优化

  从日常生活窥见改变的痕迹

  2003年,大陆引水工程完成,岛城的水量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水质依旧是老百姓关切的问题。当时大陆引水采用的宁波姚江水,水质时好时坏。

  为了提升水质,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从2010年开始,公司进行深度水处理的水厂建设,并在2017年前完成五座(包括岱山)深度水水厂的建设,日水处理能力近五十万吨,极大地改善了供水水质。“尤其是微生物、异味方面。”

  乐济培说,水厂根据国家规定一年两次对106项水质指标进行鉴定,3个月一次对43项指标进行鉴定,其中十几项指标则是每天的常规检查项目。

  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都能看到供水的变迁。“以前,五六层的居民楼上顶层都有个水箱,高层则是在地下有个水池。”乐济培说,这是用来储水的,居民需要用水了再用水泵压上去。两次供水,污染风险也加大了。现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二次供水的现象。

  供水问题缓解了,水质改善了,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更加清冽了,大众的意见声也就小了。“以前我们服务中心每年能接到近两万件居民信息,其中提意见的占了一半以上。”乐济培说,自己在2016年1月份退休时,投诉率已经降到了百分之零点几。

  公司在2011年还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这不仅要看公司的效益、管理,也要看居民满意度。这个荣誉也印证了岛城供水多年发展的成果。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乐济培十分欣慰地看到舟山供水的每一个变化。“我们所从事的是公共事业,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这位老党员如是说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