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眼中的几十年沧桑巨变 让我看到了时代的进步

2021-03-11 16:04 来源:舟山晚报 作者:

  记者 张莉莉 摄

  每次出门,家住临城的陈德忠总习惯性感叹几句:“现在这道路宽阔明亮,四通八达,去哪里都方便啊。”

  而在几十年前,从临城去其他地方,陈德忠都要先走上半小时到老碶头才能坐上公交。在这位78岁的老党员眼中,几十年沧桑巨变,从脚下的这条路就可见一斑。“不止是道路交通,生活的方方面面变化都太大了,以前哪能想到现在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啊!”

  资料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临城办初中了 我也有上学的机会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临城人。一到四年级,我在华中村的村小学读书。当时村小学就设在一座庙里,我们就在庙里读书。五六年级,我们就去位于章家庙的中心小学读书。

  1957年,我小学毕业后,在家劳动了一年。因为当时念初中要去定海,考虑到需要住宿,想想自己家的经济条件就没去读。家里大人也觉得孩子有这样的文化水平就够用了。

  1958年,临城自己办初中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去考了,考进了临城初中(后改名为舟山四初),学校就在如今南海实验学校的位置。当时我们上初中还是半工半读,半天上课,剩下半天回家参加劳动。不过,到了初二就改成全日制上学了。

  我们当时读书还赶上了吃大锅饭的时候,吃饭就去位于翁家墩的食堂打饭。放开肚皮吃个饱,不过1960年开始,粮食危机来了,大锅饭自然也取消了。

  生活条件不好 13人只有1人继续读书

  1961年,我考进了舟山中学。但我的求学之旅在1962年7月份就戛然而止了。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正是大家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草根树皮、糠饼、番薯藤梗……这些我们都吃过了。

  当时我们舟山四初考进舟山中学的一共有13人,最后只有一个人坚持读了下去,考上大学还毕业了。剩下的人都因为生活条件不好,退学肄业。退学的人里面读得最多的读了两年书,有的只读了一学期就不读了,回家参加劳动。

  当时皋泄的学生读书还有粮食供应,到后来也供应不起了。那些学生也就因此没有往下读。

  肄业后,我就回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当时,我还兼任生产队的会计,记录队里每天的工账。白天跟着大家一起劳动,到了下午两三点钟,我就要去各个地方转一圈,看看今天有多少人来上工了,都参加什么劳动了。例如割麦子、种番薯等都要记录下来。

  记工分是为了到时候能够分钱。那时候,生产队按劳按需分粮食。工分多的人有奖励。按规定,我印象中当时整劳动力一年能分200多公斤稻谷,年纪大的和年纪小的则削减一点,这是定量的。记的工账一年下来也是抵成钱换算粮食的。

  赶上节日才会买些鱼肉 分到的粮食并不够吃

  那时候大家干的都是体力活,劳动强度大,这些粮食听着多,但也不够吃的。50公斤稻谷能加工出35公斤左右的米。

  但当时的农民劳动时间长,一天要吃四餐,这些粮食确实不够。平日里,一般人家没有其他好吃的东西,像鱼和肉都是赶上了节日才会买。比如轮到做清明羹饭了,或者家里有什么重要的客人来了,才会去买这些菜。平时自己家里人主要吃一些蔬菜,买点鱿鱼盘肠、蟹酱、海蜇。那时候海蜇便宜,2元钱就能买50公斤海蜇。

  在生产队干了一年半后,我就脱产去华中大队专职做会计了。虽说是脱产,但是当时号召干部也要参加劳动。公社干部100天,大队干部200天,说的就是干部一年里要去农村参加劳动的时间,要和农民们打成一片。

  1965年10月,我被选拔去公社当半脱产团干部了。当时选拔团干部也要有条件,首先家庭出身要好,要求是贫下中农,还要没结婚,也要有一定文化程度。在那个年代,初中毕业算是文化程度不错的了,整个农村里都找不出几个初中毕业的,小学毕业后去小学当老师的也很常见。

  青年们的俱乐部 丰富了当时农村的夜生活

  我当团干部时的主要工作就是搞好俱乐部、做好宣传,号召大家学雷锋。举办夜校也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当时没读过书的人比较多,有些人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我们要鼓励那些文化程度不够的青年去夜校学习,提升文化水平。针对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则是开设扫盲班。我们自己上阵教学,主要教一些常用字。

  俱乐部则是把爱好文艺的青年聚集起来,办一些文艺活动,宣传党的思想,丰富一下农村夜间的文化生活。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年俱乐部依旧存在,但是表演形式发生了变化。传统戏被取消了,转而代之的是《白毛女》《红灯记》这种小节目,唱唱三句半。

  俱乐部活动都在晚上,因为白天大家都要劳动。农村里都有大喇叭,会通知晚上有宣传队的表演。晚上吃完饭,青年们就聚集在俱乐部,一起唱歌跳舞。大家也都很喜欢看,一来是当时也没有别的文艺活动,二来青年们唱歌跳舞也实在热闹。这么想想,以前的文化生活其实也很丰富。

  那时候大家都很单纯,白天参加集体活动,晚上一起参加文化活动。要知道,白天排练有工分,晚上表演都是义务的,但大家也不计较这些。

  那时候学雷锋,经常有很多不记名的人会去做好事。比如说早上6点半出工,凌晨4点钟就有人去割稻了。村队长问这是谁割的,没人出来承认,大家都不说,默默奉献。每个生产队几乎都有这样的无名英雄。

  参与不少道路建设工程 看到了时代的进步

  1972年4月,我正式入了党,主要负责党务工作,要把党的政策宣传到位,那之后陆续去了洞岙公社、老碶乡等地方工作。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陆续恢复人大代表工作。我也从那时候开始去做人大工作了。我自己负责乡镇人大工作,又当过十多年定海区人大代表和一届市人大代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临城乡里人民最关切的事情整理成建议。当时每个村都有很多建议,尤其是关于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老年养老等各类民生问题。

  当时南海实验学校的建设就是来自我们的建议。那时候其他城市已经有类似的高品质学校了,舟山这方面的呼声也很强烈,我们整理了很多资料,做了分析报告,最终被采纳。

  农业水利设施维护、危险水库维修、道路拓宽……在人大工作期间,我们提了不少建议。当老百姓提出的问题经由我们向政府反映,并最终得到反馈落实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和责任。

  2004年,我正式退休,退休后去了市交通委。当时有个工程建设办公室,下面有政策组和施工组,施工组负责道路工程质量,我所在的政策组负责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

  在我工作的那段时间,白沈线、临螺线、东皋岭扩建工程、疏港公路等道路建设工程陆续开工,那阵子,舟山的交通建设可以说是如火如荼。我也见证了道路建设发生的巨变。

  以前从临城去其他地方,我得走半个小时或者骑自行车到老碶头乘公交车。如今交通四通八达。光从脚下这条路,就可以看到时代发展带给人民的幸福感。

  现在,我在社区里当起了老娘舅,帮忙调解居民之间的纠纷,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