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丨彭卫星:辗转在武汉,心却很安定

2020-04-17 15:23 来源:舟山晚报 作者:记者 王卡璐 通讯员 徐博盛

  彭卫星:辗转在武汉,心却很安定

  4月14日上午,一辆小车驶入上海瑞金医院舟山分院,泌尿外科医生彭卫星在武汉志愿服务了近两个月后,终于回来了。“欢迎英雄回家! ”同事和院领导早早地候在门诊大厅,一见到彭卫星高喊道。这是一场自发组织的欢迎仪式,有同事献上鲜花,有同事给了彭卫星一个大大的拥抱。

  原本回湖北麻城老家过年的彭卫星,毅然前往疫情最严重的武汉,成为一名医护志愿者,辗转服务了多个隔离点。

  支援心切,24小时待机等申请通过

  春节前夕,因惦记着父母和儿子,彭卫星背着一包口罩和抗疫药品回到老家麻城。随着疫情发展,他不能返舟,待在家里又始终无法安坐。

  彭卫星每天在网上追踪疫情动态,想去支援武汉的念头日益强烈。“尽管上有老下有小,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有能力去帮助他人时,真的无法做到无动于衷,更何况疫情发生在家乡。 ”

  2月4日,彭卫星在网上看到武汉各区的志愿者招募令后,立即发送电子邮件给武汉市洪山区。2月5日,他联系到武汉市第三医院,帮助后勤人员一起搬运抗疫物资,当晚,他再次申请志愿者,发送邮件给东湖高新区。

  那几天,因怕错过电话,他24小时待机。 2月7日晚,彭卫星终于接到了心心念念的电话,东湖高新区团委打来电话,让他准备2月8日参加体检,体检合格后即可上岗。 2月8日上午体检完成后,彭卫星和其他5名志愿者被送往一家酒店,那里隔离着监测轻症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和密接人员。

  最忙时,一人管理上百名疑似病人

  由于医务人员人手不足,最忙时,彭卫星一个人要管理上百名疑似病人,加上其他繁杂的工作,每天从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开始,他几乎没有空闲时间。

  彭卫星的主要任务是监测隔离病人的体温,如发现病情变化提出转院,还有为隔离病人心理辅导以及送餐。“隔离点最初仅有两把电子额温枪,防护用品也只有普通外科口罩和有限的防护服。 ”彭卫星说,当时街道社区的集中隔离点开得急,不少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防疫培训。作为唯一的专业医务人员,他除了要划分酒店的安全区和非安全区,指导垃圾分类外,还要对一部分工作人员进行穿脱隔离衣等培训。

  彭卫星清楚地记得,因为人手不足,起初他几乎是24小时待命工作,后来街道又派来几名医务人员,他才开始和其他人轮班,每隔一天24小时值班。彭卫星说,这种工作强度只怕以后很难忘记,身上的防护服穿久了让人喘不过气来,工作时间一长眼罩会因呼吸产生的热气变得模糊。

  彭卫星所在的隔离点病人会被定期送医院进行核酸检测,每天都有确诊病人转方舱医院,也有新的隔离病人出现。2月28日,这个集中隔离点的病人全部被转送到方舱医院。休整一天后,3月1日起,彭卫星“转战”另一个隔离点,继续作为志愿者负责方舱医院出院病人的隔离工作。

  站好这个岗,才能让自己心安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彭卫星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利用难得的休息间隙补充知识。上海瑞金医院舟山分院院长缪飞和相关学科专家通过视频连线,向彭卫星提供培训和答疑。上海瑞金医院总院则为彭卫星提供物资支持。

  志愿服务中,彭卫星尤其关注一些本身就患有各类疾病的肺炎患者。“我记得2月14日来了一对老年夫妻,男的患有帕金森病,肺部CT提示病毒肺炎,女的是位聋哑残疾人,患有尿毒症、糖尿病,需要靠血透维持生命。我们每天查房时都会特别关注他俩,在体格检查、消毒、送饭和定期送血液透析时也会格外谨慎。后来病人病情好转,家属还给我们送来了感谢信。 ”

  彭卫星深切感受到医生不光要治病,还要治心。“在治疗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病人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沮丧。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想各种办法鼓励病人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病人一听彭卫星来自上海瑞金医院,瞬间就很配合且充满了信任感和依赖感,这也极大地鼓舞了他。

  彭卫星不仅给病人打气,也给自己打气,还给妻子打气。他的妻子是武汉一家医院的超声科医生,疫情期间同样奋战在一线。“父母孩子、妻子与自己三地分处,平时只能通过手机相互打气。 ”彭卫星说,“作为医护人员,只有在需要我们的地方站好岗,才能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