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病毒“拦截者” ——“致敬•英雄卫士”系列报道之二

2021-12-31 15:52 来源:定海山 作者:记者 陆素静 黄光亮

图片

  

        在区疫情防控区域协查组办公区,此起彼伏的电话声、键盘敲击声,还有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数据收集、信息核实、落实点位、隔离管控有条不紊……自我区启动突发疫情防控区级指挥长制度后,来自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十一个镇(街道)等单位的人员迅速集结,组建区域协查组,集中办公,昼夜工作不停歇。

图片

  “数据核查路上,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数据协查工作需要团队成员严苛而又精准的核查,所有的数据必须在第一时间接收、研判、录入、反馈,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完整。今年23岁的房雨晴是第一次参与疫情防控,深有感触。

图片

  12月8日22时许,房雨晴接到一条数据,一名管控对象从镇海返舟,她立即将其纳入相关系统,并通知该对象准备隔离观察,但对方却表示不愿前往,“我的孩子还在学校上课,一旦我被隔离,孩子就没人照顾了。”获悉这一情况,房雨晴一直与其保持联系,并联系公安、社区工作人员前去劝说,最终该对象同意前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他孩子也被送到了亲戚家。在平台填报好相关数据后,房雨晴当天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时间却已至凌晨。对于房雨晴来说,这已经成了她的工作日常。

图片

  “比起本地居民,更难的是在数据核查时碰到外籍人士。”让团队成员柴志君记忆深刻是,在一次电话核查时遇到了一位日本籍人士。一听对方说的是日语,柴志君抬起头向团队其他成员寻求帮助,却发现大家都不懂日语。他继续尝试用普通话和舟山方言跟对方沟通,希望得到其个人的有效信息,但碍于语言交流障碍,沟通陷入了僵局。就在这时,对方讲了一句英语,这让柴志君看到了希望,随即他通过英语询问对方的工作场地、身边有没有懂中文的人。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电话那头用中文吐出四个字:船厂、秀山……“你没法体会,那一刻我多有成就感。”柴志君说,对这个团队而言,每克服一个困难,每迈过一道坎,都会让他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该团队还摸索出一套“流程动态图”,通过分类处理的工作模式,大大节省了核查和安排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时间,使得相关人员的隔离工作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老年机和咽含片是最好的加班搭档”

  “你好,这里是区域协查组,我是王金荣……”记者注意到,团队成员王金荣的办公桌上,放着两部手机,用于办公的是一部老年机。

图片

  “我们是临时组成的一支队伍,时间紧、任务重,来不及装电话,我们都用上了老年机,它待机时间长,方便工作。”王金荣告诉记者,大家时时刻刻紧盯平台、细听铃声,确保不遗漏任何一条数据。

图片

  12月8日23时许,该团队接到了5000余条数据,要处理完成这些数据的排摸、核实及上报,只留给他们6个小时。“疫情不会给我们喘息的机会,我们得争取每一秒的宝贵时间。”那一天,王金荣和同事们一起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形成信息汇集、推送、核查、反馈、落实的工作闭环,让大数据管理成为基层防控的“前哨岗”,下发至相关镇(街道)落实“一对一”联系人,加快分析进度。

图片

  区域协查组的办公区灯火通明,最紧张的时候,连续3天每天只能休息3至4个小时,团队中不少人出现了口腔溃疡、喉咙沙哑的症状,“我们每个人都备好了咽含片,症状缓解后继续工作。”当记者看到桌子上的咽含片时,王金荣笑着解释道。

  “那是我吃过的最甜的汤圆”

  翻看该团队负责人金磊的朋友圈,上面一条条记录着他的工作时间轴:12月11日0时36分,迟到的夜宵补给是一碗泡面;12月16日21时46分,当天的晚饭是中午吃剩下的盒饭;12月18日22时20分,是一张窗外的明月……这些点点滴滴,串联起他在团队中留下的痕迹。

图片

  “今年冬至的汤圆是被解除隔离的爱心人士送来的。”记者在金磊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条暖心的信息。冬至那天,区域协查组意外收到了二十份汤圆,外卖的备注上写着:谢谢你们的辛勤付出,向你们致敬。落款是一位被解除隔离的市民。

  “那是我吃过的最甜的汤圆,身子和心里都暖起来了。”金磊笑着说,在区域协查组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收到寓意着平平安安、团团圆圆的汤圆后,之前所有的疲惫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他们是战疫者,是病毒“拦截者”,更是“逆行”的平凡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