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排头兵姿态闪耀精神之光

2021-12-10 08:08 来源: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倪妮

  余晖斜照的傍晚,定海湿地公园里,孩子们正在嬉戏玩闹;不远处的海天大道上,车辆在斑马线前自觉停下,礼让行人;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站在交通路口,挥动着手中的小红旗,引导市民有序出行……在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中,定海举全区之力,对标先进城市,以排头兵的姿态勇于与强者比、向高处攀,处处闪耀着争创一流、不懈追求的精神之光。    

  走在城东街道的蓬莱路,只见道路整洁通畅,沿街社区菜店摊位造型统一,店内货物摆放整齐,经营户服务热情。很难想象,在过去这里因为环境卫生脏乱、跨门占道、无证经营等问题被市民所诟病。为彻底除去这个文明城市建设中的“顽疾”,我区突破单一部门执法的局限性,召集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公安及街道等多个单位相互合作、协同推进,通过实施污水暗渠敷设,解决污水乱排问题;进行摊架设施更新,解决店小货多难题;落实门前卫生责任制,改变占道经营、堆物及卫生脏乱现象,市民不用捏着鼻子、拉着裤脚“受罪”。

  蓬莱路社区菜店是我区在文明城市建设中克难攻坚的一个缩影。马岙街道以一块挡板护燕巢,改善满地鸟粪的脏乱现象;环南街道开展文明城市“背靠背”测评赛,推进社区精细化管理;小沙街道工作人员人手一个“百宝袋”,对发现的问题即查即改……全区上下从细处着眼、从实处着手、从根处着力,想对策、出实招,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全国文明城市,不光是一块牌子、一项荣誉,它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环南街道西园新村,是目前我区最大的开放式小区,曾一度出现停车乱象频发、绿化养护困难等情况。在文明城市建设中,西园社区“见缝插绿”,补种草坪,为小区添新绿;改造辖区3处空地,建成“口袋公园”,让居民推门见绿;借助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新增车位600余个,解决小区管线老化、设施破损、墙面开裂、屋顶漏水等问题。现在的西园新村居民楼“穿”上了米黄色的“外衣”,家家户户装上了晾衣架等五大件;宽敞平整的道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整齐有序停放;绿意盎然的绿化带上植被层次分明,随处可见设计精巧的公益广告。面对小区面貌巨变,居民李大爷直感叹:“好看又好住!”

  一年接着一年干,翻开文明城市建设成绩单: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惠及居民13171户、新增城区停车位25447个、新建无障碍设施935处、新增绿化面积超134万平方米、新建及改造农贸市场15家、公园7座、公厕86个。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我区始终聚焦民生实事项目,攻坚克难,着力补齐发展短板,筑牢民生“里子”,撑起城市“面子”的真实写照。

  文明城市建设没有局外人,人人都是参与者。面对重担和难题,区领导靠前指挥,走街巷、入社区、进市场,用脚步“查漏补缺”;19个创建专项工作组聚焦基础设施的短板、城市管理的不足、群众反映的热点,开展专项整治;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他们把“办公桌”搬到了主次干道,专题会开进了背街小巷、老旧小区。一个个热点问题有效化解,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是干在一起、冲在最前,秉着一股“拼”劲,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昌国街道合源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设小区自我管理委员会,探索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三种治理模式;环南街道卫海社区利用“回形针工作室”将社区、党员和居民紧密团结起来,通过党建统领一根针,织就为民服务暖心网,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昌国街道文昌社区组建全区首个“兼合式”党支部,利用社区党员对小区进行包干,发动居民共同参与垃圾清理、设备维护、氛围宣传等各类志愿服务。

  在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心副主任徐燕红看来,推动“文明城市”转向“城市文明”,建立有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成果最为关键。“门前三包责任”、农贸市场百分制管理、点位长、河道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在定海落地落实,提升了城市常态化管理水平。去年,定海梳理印发了《定海区城市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汇编》(40项长效机制)、《定海区城市文明建设创新案例和亮点做法汇编》,推广优秀经验做法,不断推动文明城市建设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今年,4场城市文明专项PK赛如火如荼,17个专项组309点位进行专项PK,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市民巡访员、志愿者等开展综合点评,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春风润物,随着文明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文明的种子已悄然播撒进市民心中,大家自觉约束不文明行为,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