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共建共治共享家园

2019-12-27 08:29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胡思佳 通讯员 张梦玲 文/摄

230527_122035.jpg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现如今,面对社会各种矛盾问题,不断涌现的各种利益诉求,如何让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成为马岙街道不断探索与破解的课题和任务。

230527_122036.jpg

  考 题

  ◆基层治理运转不畅、治理效率过低,会导致基层治理目标失准、治理手段失灵、治理效率失速,成为阻碍发展的障碍。

  ——如何结合本地特色,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230527_122037.jpg

  干部答卷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马岙街道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以党建引领,德治、自治、法治“三治融合”等为支撑,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变革,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从单兵作战到团队服务

  “小区楼道里有人乱扔垃圾,经物业清理后,还是反复出现该问题。”今年10月,家住马岙街道东方家园小区的李女士在就近的党员志愿服务点,向值班的党员戴秋妍反映小区楼道卫生不文明行为。得知这一情况后,戴秋妍立即将记信息记录下来并上传至由街道主要负责人及辖区各企业、单位党组织相关负责人等组成的“锋行白马”党建联盟微信群。因该小区内居住的多为中海石油舟山石化有限公司职工,该公司党委认领了这个问题,并组织党员联合小区物业对楼道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并做好小区内公司职工的宣传工作。如今,该小区楼道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这是马岙街道探索打造“红色服务圈”,解决基层矛盾的一个缩影。该服务圈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党群联盟活动室、党员志愿服务点、歇脚站等为翼,“家风街景服务线”为串,形成“一核多元”红色服务圈。“我们在人流相对集中的集镇中心区域设立党员服务点,采用党群先锋轮岗制,群众只需步行8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就近的服务点,并由值班党员为群众现场答疑解惑。”马岙街道党工委委员颜玲玲说。

  今年,马岙街道还成立了街道“大工委”及“锋行白马”党建联盟,整合辖区部门单位资源力量,变单兵作战为团队服务,并建立区域红色议事会联议制度,实施红色主题党日联办机制等,健全统一领导、协调各方、有序推进的运行机制。对收集后街道难以解决,且群众又急又盼的问题,由联盟单位以项目化认领的方式共同推进落实解决,切实做到工作联商、事务联办、难题联破,实现各单位间党组织共商共建、良性互动,推动基层党建向纵深发展。

  此外,为了提升辖区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马岙街道还以“锋行白马”党建联盟为载体,制定活动服务计划,定期开展“一月一公益”“党群点亮微心愿”“美丽乡村啄木鸟”等主题活动,并通过主题化开展、积分兑换奖励等方式,推动党员积极参与到文明联创、环境联治、困难联帮中来,实现党建工作与服务工作同频共振,推动党群服务常态化发展。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

  “这段时间风大,又连续下了几天雨,树叶等都吹到溪沟里了,我们顺手清理干净,周边村民住着舒服,游客来了也有好环境。”马岙村五四路上段的游笔溪溪沟内时常出现的落叶杂物,发现这一情况后,家住附近的村民林开明、陈亚芬夫妇义务做起了“溪长”,主动带上清理工具,将溪沟内掉落的落叶、杂物等一一捞起,清理干净。

  把美丽乡村建设主动权交到村民手上,让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是马岙街道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保持乡村长效洁净的“法宝”之一。今年以来,马岙街道持续推进“微治理”,推广“微民约”。“一把扫帚大家扫”是该街道微自治的示范点,为了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域环境治理,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街道在基础较好的区域内设置公益扫帚、簸箕放置点,并设立“微民约”牌,村民们签上自己的名字,承诺遵守村规民约,以村民自治推动村居环境卫生提档升级。

  此外,为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街道将“一把扫帚大家扫”拓展至“一件事情大家做”“一件事情大家议”“众家井、众人筹”,鼓励并带动建成区域外村民参与井潭溪内垃圾清理、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处理、村庄花草植被维护等。同时,街道还以“政府有限主导——村民合作共治”模式为方向,通过将自治力量的重心下沉,融入宣根宣讲队、民情询访队、治安巡逻队等7支由村民组成的街道级网格自治团队,及三星辣妈炫舞队、森森阳光志愿者、林友娣助老服务队等村级志愿团队中,自发组织并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做好村民自治文章,我们还要在自治阵地延伸和宣传方式上下功夫。”马岙街道党工委委员叶世意说,该街道针对各村特点,充分挖掘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资源,拓展延伸富有乡村特色的活动阵地,并结合法制宣传、道德红黑榜、民间道德典型挖掘等,打造微自治品牌,激发基层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从单一管理到全网融合

  今年9月,三星村网格指导员范博毅在走访中接到村民反映,同村村民王某将木板、泡沫箱等杂物随意堆放在一处公共用地上,给周边环境造成影响。范博毅现场查看后联系王某,王某却以堆放点是自家宅基地为由,拒绝将物品搬离。范博毅多次前往王某家做其思想工作,帮他整理这些杂物,触动王某意识到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主动将杂物清理干净。

  马岙街道自全面推开全科网格暨网格员队伍建设以来,努力实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和精深化。“从2016年开始,经过多次创新,目前形成了‘网格+党小组+全科团队’的配备模式。”马岙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主任柴莹莹介绍说,目前街道共有12个网格,每个网格配齐配强网格总长、网格党小组长、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和网格指导员“三长三员”,对包干区实施精细化管理。这些网格员日常要担负起巡查走访、信息采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群防群治、隐患排查、为民服务、协助执法等各种职责。“以前网格员比较单一分散,对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盲点,现在实行‘定格、定员、定责、定岗’,专职网格员开展网格入户走访、驻网格民情站办公,面对面了解群众诉求、倾听民意,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柴莹莹说。

  为切实发挥全科网格作用,马岙街道在信息采集上采取“定时+即时”的模式,建立和完善网格动态信息清单,明确了安全隐患、综合治理等32个类别,实现网格员信息采集目标化、分类化、常态化。同时,为拓宽信息来源,还建立了12个网格微信群,村民扫描二维码即可加群,即时传送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在信息处理上采用“分级+分类”的方式,建立网格、村、街道“三级流转”机制,加速网格信息处理。“网格员采集的信息,由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快速有效处理,把小微纠纷、简易问题直接化解在网格中。”柴莹莹说,对于村级层面能处理的,由群众工作室按类别分派给相关村干部妥善处理;村级层面无法处理的,流转到街道,由综合信息指挥室分析研判,以民情工单形式分流到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限期办结。

  此外,街道采取便民服务“蹲点+上门”的方式,在各村文化礼堂、老年活动室、小卖部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12个网格民情站,网格长定期驻站办公,对出行不便的老年人等群体,网格长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告知其办事所需材料,约定时间上门服务、全程代办,将便民服务“窗口”前移到网格中甚至群众家中,真正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乃至“一次不用跑”。

  今年,街道还深入推进全科网格暨网格员队伍建设,出台《马岙街道规范提升全科网格建设实施方案》,于今年5月完成全科网格队伍人员整合,12名专职网格员6人由村干部转岗,6人通过面试、笔试、资格审查后加入网格员队伍。截至目前,网格民情站累计提供便民服务376人次,其中办事代理90次、上门服务42次,群众总体满意率达99%以上。

  群众评卷

  尊重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首创精神

  社会治理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上下功夫,既要结合辖区实际,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群众是社会治理的阅卷人,更是参与者,怎样让群众打高分、打满分?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大胆探索,主动改变传统基层管理模式,抓住民心,以创新实践形成更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治理体系。

  近年来,马岙街道以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为突破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实践,在不断完善治理架构、积极构建群众有序有效参与、全力打造社会治理“升级版”等方面苦练内功。面对基层群众诉求愈发多元的事迹,马岙街道坚持把党建作为基层治理的统领,整合凝聚各方治理力量和资源,针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群众诉求反应慢、解决难,管理服务碎片化等问题,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上的核心作用,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确保群众关心关注的难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创新社会治理,难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马岙街道坚持一切依靠群众,通过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创造性,打造乡村“微治理”模式,做优“微自治”品牌,加速社会治理由政府主导向群众主导的转变,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同时,街道还依托全科网格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网格设置模式,达到问题处理“立体布网”。从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倡导村民自治和创新网格化管理,一个个结合马岙实际的新做法勾勒出街道社会治理创新进程,探索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马岙模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