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需问效民生小事 化解群众心头大事

2019-12-13 08:28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尹倩倩 陈炳群 通讯员 王叶群 冯惠明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妥善有效地解决好民生痛点,正逐渐成为基层治理和服务的难点。作为直接面向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政府,如何解决好民生小事,持续不断为民心“升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成为昌国街道面临的考题。

  考 题

  ●居民小区是人们的生活家园,能否有一个安全舒心的居住环境,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

  ——如何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小区环境?

  ●社区是最基层的细胞,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聚集地。

  ——如何抓住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多措并举解决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的便利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如何从群众所需出发,打造“15分钟生活圈”,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全覆盖,提高群众幸福感?

  干部答卷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昌国街道党委始终坚持把解决民生关键小事作为主题教育跟踪问效的首要抓手、头等大事,聚焦“为民服务解难题”,注重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精心谋划,加快推进,以实际成效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创新管理模式 老旧小区展新颜

  走进昌国街道白虎山路108号居民小区,这里路面平坦整洁,楼道干净清爽,车辆停放有序,整个环境看起来十分舒适。“以前这里道路破损,杂物、垃圾等随意堆放,十分脏乱,现在道路有人清扫,垃圾有人清理,小区还增设了视频监控和路灯,我们心里别提有多舒坦。”居民徐信根笑呵呵地说道。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昌国街道推行的“党建+居民楼道微自治”模式。

  “我们街道有许多这样的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公共环境普遍较差。如何治理小区环境,建设宜居家园,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昌国街道党工委委员潘灵波告诉记者,自去年东管庙社区创新探索“党建+居民楼道微自治”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后,今年8月,街道党委决定将该模式在辖区各开放式小区推广,聘请小区居民作为“区域管家”管理小区事务。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居民自查自纠、“微信随手拍”等方式,引导每一位居民参与社区管理,随时随地反馈问题,使社区实现了从无人管理到全员参与的美丽蜕变。目前,该街道的13个城市社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区域管家”,总人数达112人。他们每天会对小区进行地毯式巡查,并协助社区、城管部门做好楼道清洁、堆物清理和违建拆除等工作。截至目前,已排查整改绿化带破坏、公益广告损坏、车棚住人等各类新增、反弹问题240余个,辖区环境面貌大大改善。

  通过“区域管家”激发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积极性的同时,昌国街道还在各社区推行“民情日志”,通过领导干部包干制度,进一步发现小区存在的问题,及时补齐短板。昌国街道合源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原本电线私拉乱搭现象严重,路面坑洼不平,不仅影响小区环境面貌,也让居民感到不舒心。这一切在今年4月该街道推出“民情日志”后开始发生改变。通过街道领导干部包干社区,利用双休日、休息时间高密度开展实地检查,记录发现问题、群众反映等情况,落实整改措施。如今,小区内肆意横跨的“蜘蛛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捆扎整齐的线路。缺失的绿化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铺设整齐的草坪。居民对这些新变化都赞不绝口:“现在小区变化太大了,我们住在这里幸福感满满。”

  据介绍,自“民情日志”推行一年来,该街道各包片干部累计上报问题8000余个,解决率达93%。

  聚焦痛难盲点 补齐民生短板

  “现在不仅停车方便了,周边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真是为我们村民办了件大实事。”阳光和煦的午后,位于昌国街道义桥村堂脚下的公共休闲区,几位村民正围坐着闲谈村容村貌发生的变化,言语中充满着喜悦之情。而就在今年初,这里的环境面貌并非如此。

  义桥村堂脚下区块南接气象台路,东临乌龟山,是一个以自建房为主的城中村区块。自上世纪90年代起,普遍存在村民占用公共土地私搭乱建现象,并多数用于出租或杂物堆放。乱堆放、乱晾晒、乱停车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仅影响环境卫生,也成为了困扰当地村民多年的“心头痛”。

  “在深入开展‘三服务’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决定第一时间拆除违法建筑。”昌国街道城管办副主任范义彬说,在拆违工作推进前,街道提前向村民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并积极与村民沟通协调,得到了大家的配合与支持,拆违工作推进顺利。共计拆除违法建筑16处,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违法建筑拆除后如何合理利用公共土地资源,成了该街道党委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实地走访,收集民情民意,该街道从当地村民需求出发,以该区块为试点,尝试建设城乡生活服务综合功能区,增设了停车位,设置了公共晾晒区,新增了绿化和彩绘墙,通过拆后利用的方式,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进一步满足了群众需求。“现在的堂脚下区块变成了秀美的景观小品,也成为了传播文明的示范精品。”昌国街道义桥村工作人员卢海龙说,更重要的是,通过拆建从源头上解决了城中村停车难、乱停车问题,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在消除民生痛点的同时,昌国街道还积极扫除被遗漏的盲点,着力满足民生需求。昌国街道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刘磊在留方社区担任包片驻点干部时,了解到泉大弄、桑园弄路部分路段缺少路灯,道路较昏暗,导致居民夜间出行不便,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此,刘磊立即上报街道。随后,该街道及时联系电力部门,仅用了一周,路灯就安装到位。此外,该街道还联合电力部门整治了留方社区车棚私拉电线问题,并统一安装车棚灯,维修楼道灯共400余盏。

  今年以来,根据“三服务”活动中了解到的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硬件缺失等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盲点问题,该街道确定了停车位改造、集中晾晒区建设、楼道粉刷等190余个提升项目,并按月排定工程形象进度,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绿化补种19402平方米,划设机动车停车位439个,非机动车停车位5208个,完成路面修补整治492处,整改消防设施1039处,赢得了居民的广泛称赞。

  基本生活不出“圈”居民畅享幸福生活

  位于解放西路的百悦生活广场于今年6月开业,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涵盖了餐饮、商贸、娱乐等各个业态,分布在商场的五个楼层,前来聚餐、购物和观影消费的市民络绎不绝。这是昌国街道打造的“15分钟生活圈”重要内容之一。

  “别看商场生意蒸蒸日上,在开业前的筹备阶段,我们也没少遇到困难,还真没少麻烦街道。”百悦生活广场副总经理施钧告诉记者,由于原商场两边道路年久失修,地砖破损严重,企业想对道路进行重新整修,却因为道路不属于商场范围不能整修。昌国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宣杰了解了这一情况后,主动帮忙联系相关单位,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确保商场准时开业,填补了辖区西部无大型综合商场的空白。

  除了商场,位于昌国街道文昌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也是“15分钟生活圈”的内容之一。不少老年人聚集在这里一起下棋、聊天、阅读书报,其乐融融。“这里环境蛮好,温馨极了。我们有空就来这里坐坐,参加一下活动,很热闹。”老人们对照料中心是十分满意。

  “该服务照料中心面积约500余平方米,设有活动室、书法室、阅览室和休息室等,配备了乒乓桌和各类棋类游戏,空间虽不大,但功能齐全,活动内容丰富。”据昌国街道文昌社区党支部书记孙蝶介绍,该服务照料中心于今年1月投入运营,常年对外开放,设计和建设均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并定期为老年人提供理发、泡脚等各项服务,深受欢迎。

  “‘15分钟生活圈’集合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居住配套功能,旨在就近便捷满足居民的生活和服务需求,这是我们街道的重要工作之一。”张宣杰介绍说,近年来,昌国街道不断加快“城市书屋”、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建设,并在居民小区配备运动基础设施,通过家门口的这些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满足居民衣、食、住、行、教、娱、医等各类需求。截至目前,该街道的13个社区均拥有了相对成熟的“15分钟生活圈”,各社区还公示了“15分钟生活圈”导向图,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和出行。

  “通过小区门口张贴的‘15分钟生活圈’导向图,辖区里的生活配套设施地点位置一目了然。如今办事、购物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便利、幸福。”文昌社区居民钱女士高兴地说。

  群众评卷

  回应民生关切办好关键小事

  民生问题无小事,社会治理无易事。如何回应民生关切,打通民生和社会治理的堵点、痛点、盲点,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

  今年以来,昌国街道高度重视民生建设,紧紧抓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脉民生痛点,发力民生短板,从群众最期盼的关键小事入手,量与质并举,推进民生服务。创新“区域管家”引导每一位居民参与小区治理,并享受自治带来的好处;推出“民情日志”,落实街道领导干部包干制,及时了解群众需求,解决“急难愁盼”的民生难题;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善公共服务覆盖面,这一切都让群众幸福感倍增。

  “停车不再难,居住更安心,生活更便捷……”群众的这些评价是对昌国街道“三服务”工作的最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