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改革,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
发布日期:2023-09-05 11:48 来源: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改革,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八八战略”是习近平同志给浙江倾情擘画、量身定做的总纲领总遵循,是省域发展的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20年来,历届浙江省委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把“八八战略”深入贯彻到浙江工作、落实到浙江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浙江日报推出“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特别报道,以系列综述和基层干部群众的亲历故事,立体展现“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发生的精彩蝶变,深刻感悟“八八战略”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激励全省上下以勇立潮头的胆识和气魄、永立潮头的境界和追求,努力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

一方水土一方人。浙江,省以江为名,江以潮闻名,奔竞不息的钱江潮,是斯土斯民的精神图腾。

这,同样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一直以来的殷切期望——“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

勇立潮头,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始终不渝这样干的。

回溯当年,21世纪初,从资源小省跃升为经济大省的浙江,率先遭遇“成长的烦恼”,产业层次低、资源环境压力大、发展不平衡……传统粗放的生长模式碰到“天花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作出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这就是被称作“八八战略”的浙江省域发展总体方略。

“进一步”“加快”“推进”……“八八战略”中的高频词,传递勇立潮头、接续改革的精气神。

如果说,作为顶层设计的“八八战略”构建了省域发展的四梁八柱,那么开篇第一条就像那根最粗壮的大梁——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条,为什么会摆在如此突出的位置?20年间,它如何支撑浙江这座大厦层层“拔节生长”?当下,我们又该如何让它更加刚强稳固,托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解好必答题,让民企国企比翼齐飞

“我们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根本的动力还是做好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大文章。”

——2005年10月26日,习近平在“浙江论坛”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对浙江来说,尤其如此。人多地少、缺煤少气的浙江,能成为省域发展排头兵,关键之一就是激发体制机制活力,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成长。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怎样因时而变,不断创造体制机制新优势,让浙江号巨轮始终动能澎湃,这道必答题,永远摆在浙江主政者和全省人民面前。

正泰集团,浙江民营企业的佼佼者。6月初,他们对外宣布,拟将控股子公司正泰安能分拆至上交所主板上市,为光伏业务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历经数十年发展,5万元起家的正泰,已经成为涉及新能源、智能家居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饮水思源,董事长南存辉的记忆中,20多年前的一幕依然分外清晰——2002年12月,刚任省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到温州正泰工业园调研,勉励他们“续写创新史,实现新飞跃”,临走时还专门跟他说:“我对非公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关注的,以后正泰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可以直接来杭州,到办公室来找我。”

第二年,为了正泰实施国际化战略、打造先进电器制造企业的事,南存辉还真的找到习近平,一汇报就近2个小时。“他工作那么忙,但非常耐心地听我汇报,说这件事很好,项目启动的时候要给正泰写贺信。”南存辉说,当时他强烈感受到,这是真正把民营企业当作自家人。

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活力充沛,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之一,浙江积累了体制机制优势。在对此高度肯定的同时,习近平也敏锐看到了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研发投入少、产品附加值低,由此导致生态环境压力增长、要素供给全面紧张等一系列问题。2003年5月,习近平在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汇报会上指出,浙江改革已经取得的体制先发优势,是相对的、阶段性的。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八八战略’第一条讲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就是要深化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其他一些方面,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重点改革,总体为浙江改革发展架起了支柱。”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刘亭,曾参与多项浙江重大改革方案制定,对此深有感触。

谋定而动,落地有声。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的组合拳接连挥出——2003年底,浙江首开先河举办民营企业峰会,1000多位民企当家人走进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习近平专门致信祝贺;2004年初,浙江高规格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强调要推动民营经济“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同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提出建设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机制是当前深化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十五”期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7.1%提升到71.5%

国企民企,百花齐放才是春。那段时间,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浙江国企改革同样重拳迭出。2004年6月,习近平在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说:“加快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围绕发展这个主题,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的布局和结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省属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曾任杭钢集团董事长的童云芳记得,在转型的关键节点,习近平亲自指导协调杭钢与民企建龙钢铁重组。在一间临时腾出的简易工棚内,他召集大家开会,肯定“强强联合,多元化投资,混合所有制经济”方向。正是这次重组,开启杭钢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也为其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基础。眼下,杭钢集团已有全资及控股公司近40家,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些年来,围绕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浙江改革动作频频——颁布全国首部支持民企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出台《关于推进全省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在改革大潮中搏击,浙江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臂膀都变得更强壮——如今,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净资产、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居全国前列。2022年中国民企500强中,浙江拿到107席,位列全国第一。

今年3月6日,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南存辉,再次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还指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殷殷嘱托,一以贯之。

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群众敢首创。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节点,我们能够感到,浙江人胸中那股热血,恰似当年一样涌流。

刀刃向内,始终牵住改革的“牛鼻子”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一年一度的“6·18”刚刚落下帷幕,“世界超市”义乌创下网络零售额176.31亿元,同比增长8.4%。消费不振的忧虑中,这条增长曲线让人眼前一亮。

“多年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改革,塑造了灵活有力的体制机制,让我们能高效配置要素资源,应对新形势新问题。”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海洋说。确实,这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也是浙江改革的一面旗帜。

新世纪初,习近平在调研中敏锐地察觉到,快速发展的义乌遇到一系列体制机制瓶颈。比如融资,银行的县级支行授信权限低,企业贷款非常困难,只能转向民间借贷。比如进出口通关,每天向全球发送1500多个货柜,很多手续却要到金华海关办。

对此,习近平形象地说:小孩子成长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在他的亲自推动下,2006年11月14日,浙江省下发《关于开展扩大义乌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义乌实行空前的扩权。获得131项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后,义乌投资环境、发展效率明显提升,从2005年到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5%以上。

近年来,义乌持续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设立具有国际贸易改革领域省级权限的义乌试验区管委会、建设综合保税区、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关协作机制……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地区发展开辟新增长点:今年1至5月,义乌进出口总值2173.6亿元,同比增长18.7%。

“新生之城”龙港,同样是改革哺育长大的。世纪之交,曾以“农民造城”轰动全国的龙港,遭遇用地难、审批难等一连串困扰,导致数十家企业接连外迁。

就在这一时期,通过总结部分地区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习近平指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一场“效能革命”,在浙江省各地如火如荼开展。龙港“干部下基层”,担任“驻企指导员”,喊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口号,“农民城”重新焕发活力。

“刀刃向内”的改革风气,延续至今。获批全国首个“镇改市”四年间,龙港创新开展“大部制、扁平化”导向改革,41个党政部门整合为15个“模块”,并探索基层治理“市管村社”。眼下,他们以40%的行政资源接住100%的管理职能,多项改革经验推向全国。

这些年来,浙江牢牢牵住改革“牛鼻子”,以政府自身改革撬动和引领全方位改革,让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共同发力。

从2004年省市县乡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到2009年实施全国首部“扩权强县”省级政府规章《浙江省加强县级人民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若干规定》、2013年作为全国唯一试点启动“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2014年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2016年开启“最多跑一次”改革、2021年将数字化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再到今年初部署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浙江始终遵循“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让改革环环相接、层澜叠进。

从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到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浙江改革的潮声,在一个又一个空间激荡。乡村建设上,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环境整治上,从“五水共治”到美丽河湖建设;基层治理上,从“后陈经验”到“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许多好做法、好经验,走出浙江,走向全国。“浙江发展最根本的经验之一,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改革不停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专家说。

改革高地,十万平方公里热土春潮涌动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远望山边点点红,正是杨梅成熟时。慈溪翠屏山麓楝树下艺术村落,每天迎来数百名游客。留学归来经营农家乐的陈钢说:“在这里创业,我们充分享受到乡村组团开发带来的红利!”为下好农村发展“一盘棋”,慈溪统筹考虑全市200多个村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按照3到6个村规模,组建联合片区,形成分红型、股权型等利益联结机制。楝树下艺术村落,就由周边三村“抱团”,盘活了7000多平方米的闲置农房,引入民俗体验和文旅项目。据统计,目前已培育81个片区,落地发展项目211个,带动村均增收28万元。

慈溪的这项探索,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场景中的一个镜头。肩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重托,作为全国唯一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试点,10万平方公里的浙江大地,都在成为改革的热土。

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从做大蛋糕提升全体人民收入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人的全面发展到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涉及的领域极其宽广;同时,这项改革面临很多“硬骨头”,比如“扩中”“提低”,就涉及财富分配制度等利益格局的调整。

靠吃改革饭,浙江率先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美好未来,同样要召唤改革“神龙”。

“共同富裕试点不是政策的洼地,而是改革的高地。”浙江省委社建委评估督导处负责人表示,这场改革中,需要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让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充分结合。

改革进行时,基层探索星光点点——

台州启动技术工人“扩中”集成改革,6家上市公司率先探索,仅杰克科技一家,就有157名技术工人享受配股分红,既增加了个人收益,也激发了创新动力,实现了职工和企业双赢;

产业工人占总人口近半的宁波北仑区,着力打造产城人融合型未来社区,成立“工业社区联盟”,一手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一手优化职工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目前当地产业工人家庭可支配收入10万至50万元群体比例提升至93.8%,居全省前列;

温州市鹿城区聚焦第三次收入分配,集成民政等20个部门数据、4700户低收入家庭需求、37家公益慈善组织资源,开发“慈善鹿城”智慧服务应用,累计带动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5%……

看顶层设计——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依靠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拿出改革这个关键一招、走好开放这条必由之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

当下,从深化“扩中”“提低”改革到全面打造“善行浙江”等,浙江已制订七个方面“先行探路”、52项具体举措,搭建起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系统架构图,让改革动能澎湃。

回望潮起时,从“八八战略”的擘画、实施到深化,20年间始终贯穿着改革这条红线。站在时代新的节点,我们能够听到历史对未来的嘱托。

惟有改革者,勇于立潮头;惟有依靠改革,方能永远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