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全媒体”优势加强建设性舆论监督
发布日期:2019-09-16 14:40 来源:

【摘  要】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在广泛吸纳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各种社会不良现象的揭示,是对各种社会现象及对各级权力部门实施的一种民主监督,也是新闻传媒的基本功能之一。作为集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平台于一体的县区级媒体,要有效利用“全媒体”优势,依托品牌栏目,在“人人都是通讯社 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通过宣传报道形式的转变,更好地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为政府传声、为人民请命,切实搭建好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信任的桥梁。

    【关键词】建设性舆论监督全媒体品牌栏目

    一、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一)坚持建设性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的基本功能之一。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媒体不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披露,对发生的事进行评论,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正气,反映社会最强音。特别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所拥有公信力、权威性等优势,可以在舆论中起到积极作用。
    (二)坚持建设性舆论监督,是当前媒介生态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社会矛盾的凸显,维权意识的高涨,阳光政府的打造,都需要新闻媒体来反映不同利益和要求,协调解决各种人民内部的矛盾。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的多元也使得媒体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力争新闻传播更客观公正、公开透明。
    (三)坚持建设性舆论监督,是提高新闻可读性的方式之一。平淡的报道,格式化的文体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人们不喜欢空话、套话,更关注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的鲜活报道。舆论监督报道以内容的贴近性和可感性使得它很容易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即一种以直接性为特点的显性效果,这种效果往往能引起社会的再传播。事实也证明,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负面事件,堵不如疏。负面事件不一定就是“负面新闻”,及时准确地报道“负面新闻”,不一定就是负面效果,反而有利于推动工作,同样也是正面报道。
    二、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所面临的问题
    今年,区新闻中心在几大媒介平台同时推出了舆论监督类栏目“海山聚焦”。该栏目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各地“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进度,针对失德失信、违法信访、抢种抢栽、乱搭乱建等负面行为加大曝光力度。同时,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反映群众呼声,着力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栏目自开设后,先后推出了《减速带居然成了“钉子带”》《定马公路改建工程遭遇“拦路虎”》《冷饮批发店、烟酒店居然卖海鲜!如此超范围经营实在太“任性”》等报道,引起良好社会反响。
    从目前运作情况来看,该栏目的风格定位已具雏形。但分析报道成效,可分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刊登(播出)后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问题得到迅速、妥善解决;二是刊登(播出)后,所反映的问题部分得到解决,或解决之后又有反复;三是刊登(播出)后根本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四是采访完成后,受到被批评部门干预无法刊登(播出);五是监督的对象或行为已经是既成事实,难以改变或短期内无法改变。
    前两种情况说明舆论监督有所成效,有关部门对待新闻舆论监督的做法是“一推就动”,或者“推一步、动一步”,但后几种情况说明舆论监督缺乏效果,分析影响报道效果的原因,或是与传播者自身素质及对社会认知水平有关,或是与报道选题、报道质量有关。此外,有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只能靠深化改革,健全法制来逐步解决,不是仅用新闻舆论监督就能简单化地得到答案。
    与此同时,该栏目在推进过程中,大部分报道都遭受“被监督”单位“皱眉头、板着脸”的境遇,备受采访推进困难,报道题材受限等因素的困扰。
    三、如何发挥“全媒体”优势,推进建设性舆论监督
    (一)加强策划,加强舆论监督的主动性、组织性和持续性。
    媒体拥有舆论监督权,是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一股特殊力量。但舆论监督不是乱监督,更不是“媒体审判”,开展舆论监督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帮忙而不添乱”,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该站在建设性的角度,促进问题的解决。一篇成功的舆论监督报道,一般都离不开记者、编辑的精心策划,不仅是栏目策划,更重要的是选题策划、报道方式策划、报道形式策划等等,通过改进报道方式、提高报道效果,促进新闻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高。
    1、选题的策划。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选题很关键。要根据一个时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大众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舆论监督的选题,要选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密切关注、希望解决而又能够解决的重要问题和典型事例。否则,舆论监督报道无法引起关注度,难以推动问题的解决,意义就不大。一个好的舆论监督案例,新闻选题一般经过严格的把控、策划分析和论证才能出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海山聚焦”栏目的选题策划机制已建立,流程已明晰,但在选题的广度、深度、精度,以及后期稿件采写的进度、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采访方式的策划。舆论监督报道要引起轰动,但绝对不是片面的追求轰动。如果只求夺眼球,揭丑曝黑,可能会让相关职能部门和当事人产生反感和挥之不去的压力,同时也容易挑起群众的负面情绪。这其中,与采访方式有很大关系。新闻采访方式有很多种,包括现场采访、书面采访、体验式采访、隐性采访(暗访)、网络采访(电话采访)等等,不同的选题、不同的媒介采取不同的采访方式,其产生的报道效果也会不同。如电视适用隐性采访、体验式采访,以增强视觉冲击力。
    3、报道形式的策划。《海山聚焦》栏目在报纸、电视、网站、微信等不同媒介同步推出,虽内容相同,但各媒介特点不同,报道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仅报纸就有通讯、消息、评论、新闻照片、调查报告等。这方面的策划也十分必要,要注重理性把握,遵循新闻规律,讲求监督艺术,使之更具说服力、影响力、亲和力。如视觉冲击较大的,在电视平台首先推出;如需要深度报道的,报纸跟进;如需要受众互动的,新媒体轮番推送等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多平台互动、多渠道融合、多级放大”,有效提升栏目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以一些新闻事件为由头,持续进行策划报道,形成舆论监督的气场,强化舆论监督的广度、力度和深度,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 以品牌栏目推进建设性舆论监督。
    除“海山聚焦”外,中心还推出了全民互动性栏目“全民目击”和新闻帮忙类栏目“新闻12345”,这几大品牌栏目虽定位不同,但可以根据不同新闻选题,发挥各自作用,实现“互补”,从而推进建设性舆论监督。
    1、“全民目击”
    去年,中心推出“全民目击”大型新闻行动,以“全民参与 全媒联动 共建共享 助力‘两美’”为主题,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不同主题分季推出。首季与区文明办合作,截至目前已开展了7期,包括聚焦小区环境、小餐饮店环境卫生、被损毁影响使用的公共设施、“斑马线上的礼让”等等。该新闻行动通过在《今日定海》、定海新闻(电视)、定海新闻网、“定海山”微信平台上发布“征集令”,以图文、视频等多形式、多种途径宣传,打通与受众互动渠道,通过征集“随手拍”及新闻报料,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曝光。同时,通过组织市民巡访团进行实地勘察,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并就整改情况组织巡访团“回头看”,确保行动实效。新闻行动激发了全民参与文明共建的积极性,参与人数从几十人增加到上百人,在全社会形成了“全民创建、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2、“新闻12345”
    推行“全媒体”改革后,中心整合《今日定海》品牌栏目“燕子信箱”和“定海新闻”(电视)品牌栏目“热线追踪”,与区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合作,打通信息渠道,推出了新闻帮忙类栏目“新闻12345”。作为新闻媒体走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该栏目主要侧重民生类报道,在《今日定海》、定海新闻(电视)、定海新闻网、“定海山”微信平台等媒介刊登(播放)帮忙解忧、舆论监督、真情帮助、释疑解惑等各种帮忙内容,讲述普通市民的真情故事,满足他们的微心愿,并加强与新媒体互动。栏目推出后,《2岁男孩先天唇腭裂,因家庭贫困至今未穿新衣》《好友发起爱心募捐,“救救他”》等报道引起较好社会反响,热心市民、网友纷纷通过“定海山”微信献上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巧用“资源”,“借力”让舆论监督“落地”
    政府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即社会的某些信息政府未必悉数掌握,而媒体的舆论监督可弥补政府内部的信息掌握的不足,使有关部门及时地发现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但媒体不是政府部门,没有更多的权限协调解决问题,面对“被监督”单位“皱眉头、板着脸”的境遇,又该如何让舆论监督“落地”?
    1、把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媒体的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合力。
人大、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虽然有着不同的监督对象、范围和特点,但可以将其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强与人大、政协的沟通,留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审议、视察时的发言,关注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重大问题、政协开展的各类调研课题,以及梳理代表、委员提交的议案、提案、社情民意等,及时跟进,掌握相关情况,从中寻找选题,展开舆论监督。
    2、加强与相关部门及受众的交流互动,让公众广泛参与。
    舆论监督难,主要还是在于获得有关地方和政府部门的支持难,不少部门、单位对于舆论监督不支持、不合作。因此,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升媒体舆论引导力,增强公信力。
    此外,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互动也非常重要,可通过设立基层联系点,发动市民巡访团,以及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通讯员和热心市民、网友的互动,吸引公众广泛参与。
    (四)加强记者业务能力,提升建设性舆论监督类报道的采写水平。
    1、快速反应
    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新闻时效性已经进入“秒争”时代,舆论监督首要注重时效性。如何在保持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又不违反宣传纪律,不给党和政府的工作添乱,这就十分考验记者的采写能力。对于任何舆论监督事件,记者要提高新闻敏感度,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掌握第一手新闻,保证舆论监督不失声,并持续进行关注和追踪,避免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应该根据事件程度不同逐级上报,根据中心及宣传主管部门的指示进行相应程度的报道和解释,实现舆论监督的时效性和建设性相结合。
    2、去伪存真
    采写时要把握好“度”,用“理性”说话,做到现场取证、持之有据。在披露问题时,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能生搬硬套,用与文不对题的标题吸引公众的眼球,更不能本末倒置,违背客观现实。所披露的问题不钻牛角尖,不添油加醋,不以偏盖全,特别是不能断章取义,如此才有公信力,经得起事实的检验。要遵循新闻规律,以严密的逻辑结构来开展批评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尽量少用或不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过于强烈的词语,防止主观、武断,同时要尊重被采访对象。
    3、锲而不舍
    记者对所监督问题要始终保持关注,并调动各种新闻报道手法,结合采取内参、舆情等辅助性手段,锲而不舍地追踪下去,切勿“一稿了之”。在一些涉及政府部门的帮忙事件中,记者往往会有意无意越出自身的本位,借助媒体的力量,由事件的记录者和沟通者变成了当事人甚至执法者,再通过新闻报道形式公开传播。这种越位角色在公众心目中不断强化,会使一些群众把记者误当成执法人员,把媒体误当成政府机构。
    4、做精写深
 “在碎阅读时代,要给出更完整的信息;在浅阅读时代, 要给出更深刻的思想。”深度,是舆论监督类报道的灵魂,记者必须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抓住新闻本质,挖掘新闻背后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在报道角度上,要有“独家”意识,在报道中独辟蹊径,寻找到独特的视角和独家的内容。在写作方式上,要将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要巧用新闻背景材料,写好主体细节,要反复核实,字斟句酌,留有余地,从而提升整个报道的力度和深度,彰显舆论监督的权威性。

定海区新闻中心    董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