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扁担连供销两头

2021-06-09 09:15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尹倩倩 通讯员 陶鲁华

W020210209308535241220.png

  提起供销社,老一辈人记忆犹新。在计划经济年代,它作为定海农渔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见证着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大潮中,它转变经营方式,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唯有“艰苦创业、一心为农”的服务宗旨从未改变。

  从零开始  艰苦奋斗

  现年77岁的陈忠元是位老供销人,20岁出头到金塘供销社工作直至退休,他在供销社的柜台前忙碌了大半辈子。“1949年10月5日金塘解放,宁波专区供销总社派人随军进驻金塘,在岛上建起了‘支前商店’,这就是定海供销社的前身。”关于这段记忆,陈忠元当年常听自己的师傅讲起,在“房无一间、物无一件”的零基础上,前人用无人居住的旧宅作商店,老桌破柜当柜台,家中自取扁担,起早贪黑,开始了艰苦创业的日子。

  当年,陈忠元工作的金塘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设立在大丰老街,仅10余平方米的门市部内摆满了柴油、化工颜料、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由于供销社每天很早就开门营业,员工们支张床住在了柜台后面。“每天天还未亮,店门口就聚集了不少乡亲,这个说家里木工来干活,那个说有亲戚要好好招待一番,都举着票往柜台前挤。”陈忠元回忆说,那时能睡个饱觉不容易,年轻人紧紧跟着老一辈供销人,发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配置农药时坚持清晨4时起床,验票时更要忙碌至深夜。

  这一时期,县和基层两级供销社的建立,使定海农渔村有了纵横贯通的购销网络,农渔民能在这里得到方便和实惠。基层供销社更是积极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向农渔民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帮助大家克服困难,恢复发展生产。同时,供销社接受国家委托,收购粮食、棉花等农副产品。

  扁担在肩  责任在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干览供销社马岙分社工作六年的刘生和,到干览供销社担任出纳。“在管好账务的同时,我和同事要在‘双抢’(抢收庄稼抢种庄稼)时送货下乡,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买卖日用品和农副产品。”刘生和说,在那个年代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和代步的交通工具,运送货物唯一的办法是一根扁担肩上挑。天蒙蒙亮,他们就要挑着近百斤的油盐酱醋、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启程出发,身上常备十滴水、万金油,以防途中中暑。有时为了将急需物品尽快送到村民手中,他们累了就在树荫下席地而坐,饿了就在路边对付一口,年复一年,坚持不懈。这根扁担也承载了供销人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精神。

  “买东西的人排着长队,自己端着饭碗在柜台忙碌,这样的日子让人记忆犹新。”1985年,傅海刚进入大沙供销社工作,成为一名营业员。他告诉记者,当时货品都是按斤卖,他入行第一件事便是向师傅学本领。师傅忙碌时,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打酱油、老酒,包斧头包、白砂糖包,不能滴撒、不能散落,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有一次,挑完干果,两位顾客等待包装时的对话让傅海刚羞愧:“这师傅服务态度挺热情,就是动作慢了点。”从那以后,住在店里的傅海刚,下了班就找来桂圆、红枣、黑枣等苦练拆装,加快打绳环的速度。后来,经他手包装的斧头包样子好,包装的速度也提升了好几倍。

  牢记为农服务宗旨,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是刘生和、傅海刚等供销人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供销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传承精神  汲取力量

  儿时的零食、黑白电视机、提子打酒……记者近日走进干览镇龙潭街上的干览供销社,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排长长的玻璃柜台,上面摆放着蝴蝶牌缝纫机、飞跃牌电视机、折叠扇等各类老物件,让人仿佛置身于上世纪的老供销社。“在购物方式多样的今天,供销社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所以在龙潭街重新开街的时候,我们对原干览供销社旧址进行了复原修缮,重新开放。”干览镇副镇长胡琪杰说,复建干览供销社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老手艺、老行当,帮助更多的市民游客了解供销社的老底子文化,了解那段难忘的历史。

  “过去用提子售货,里边可有大学问,得‘慢打酒,紧打油’。”到店内体验的市民回忆说,因为那个年代老酒、酱油稀缺,售货员在打酒时动作就尽量慢,这样酒就不容易洒出去,而舀油时则抓紧往顾客的油瓶里灌,一斤油就能多出半两一两。“我们在老物件展示陈列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多个可以让市民游客体验的互动区域。”干览供销社工作人员说。

  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供销社传承并进一步拓展了“扁担精神”内涵,积极推行供销社综合改革,大力推进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搭建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和共建共享的有效载体,使供销社更加贴近农渔民生产生活。新一代供销人也在传承“扁担精神”过程中,努力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