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先驱 革命女杰——走近共产主义战士金维映

2021-01-25 09:02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王思圆 刘琪琳

奋斗百年路 旗帜.png

  金维映,舟山群岛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中共定海县独立支部的发起人之一,发动万名盐民运动,中央红军走完长征的30位女红军之一……掀开岁月的帷幕,这位被誉为“定海女将”的女革命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她传奇的一生,也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程。
  时光荏苒,在中国共产党100周年诞辰之际,记者循着历史的轨迹,探寻“定海女将”金维映的传奇人生。

  “海的女儿”从小与众不同

  从岱山县高亭镇清泰路拐入后街弄14号,一座古色古香、灰瓦木窗的建筑坐落在民居群中,这便是金维映故居。
  “1904年,金维映在这里出生,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故居管理处工作人员虞凌英的讲述,将记者的思绪带回到了百余年前。金维映是家中长女,她的父亲金荣贵是镇海白家浦人,到岱山以经营米店谋生,母亲虞阿英是岱山本地人。在金维映6岁时,遇到严重的灾荒,家里的米店被迫关闭,她被送回镇海,跟随家人靠手工活赚钱补贴家用。从小饱受人世间的冷暖,让金维映对人民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也正是这段经历,让金维映的人生轨迹与红色革命产生了交集。
  1912年9月,定海乡绅沈椿年创办了定海县立女子小学,年仅8岁的金维映由此知道女孩子也有上学的权利,她第一次和父母抗争,把家具卖掉换得了学费,得以入读“女小”。
  “沈毅是定海县立女子小学的校长,也是一位爱国志士,常常向金维映和其他同学灌输一些爱国思想,培养她们的爱国情怀。”虞凌英说,在“女小”,金维映不仅天资聪慧十分好学,小小年纪就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她带头剪掉发辫,放开裹脚。小学毕业后,在沈毅的推荐下,金维映又到宁波师范学校学习幼儿教育。毕业后,金维映回到“女小”任教,准备把教育当作终生奋斗的事业。
  1924年,金维映结识了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等,开始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表达了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为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她联络各校成立县学生会,并联合工人及市民罢课、罢工、罢市。1926年10月,金维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成为中共定海县独立支部的领导人之一。从此,金维映开启了她作为女革命家的人生篇章。

  “定海女将”领导万余盐民运动

  2004年7月1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金维映传》问世,这是首部关于金维映事迹的综合性传记,荣获浙江省委宣传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该书作者徐朱琴历时近2年奔赴省内外,走访当地人,查阅、手抄相关资料书籍。尽管创作至今已有10余个年头,但当记者问起当年创作的细节时,徐朱琴至今印象深刻。
  “当时,我踏上岱山的土地,向当地人提起金维映时,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那个领导万余名盐民开展运动的‘定海女将’。”徐朱琴说,上世纪二十年代,舟山群岛每年产盐9000多万斤,岱山占了5000多万斤,但晒成的盐都由官府的秤放局低价收购,盐民过着凄苦的生活。当地老盐民至今都记得这么一句歌谣:“盐民生活如苦役,夜如年,最堪怜。口中干涩当如盐,泪滴咸,脸如腌!”
  1927年,受党组织指派,金维映把平日备受煎熬的盐民发动起来,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岱西茶前山建立第一盐民协会分会,提出了“组织起来,打倒官吏”“打倒土豪劣绅,提高盐价”等有关盐民切身利益的口号,随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成立了10个村的盐民协会分会,围攻盐公署,揭开了大革命时期浙江盐民反盐霸运动的序幕。
  同年3月12日,金维映组织发动万余盐民举行岱山盐民协会成立大会,会后带领盐民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队伍长达10里,金维映身背大刀,前后奔走,带领盐民高呼“打倒贪官污吏”“废除苛捐杂税”等口号,盐民们喊声震晴空,语壮惊波涛。之后,金维映还到衢山开辟工作,在桂花东岳宫召开了8000余人参加的衢山盐民协会成立大会,当场处死盐霸毛椒卿。
  “那时,她才23岁呀,娇弱的身躯下竟有这么大的能量。”徐朱琴感慨地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金维映不幸被捕,在狱中,她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后经组织和家人积极营救,她重获自由,辗转到了上海。这次牢狱之灾丝毫没有改变金维映投身革命的志向。1931年,金维映调到中央苏区工作,从此,金维映告别了生她养她的海风海浪,再未回到让她魂牵梦绕的故乡。

  “长征女兵”红木箱中的故事

  在金维映故居陈列室内有不少展览的物品,一只长方形的老式红木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箱子外表有些褪色,箱子前有一对铁环,据说这种设计当年用于系住马背,方便搬运。“这只箱子和金维映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金维映母子间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岱山县委史志研究室退休干部吴依芳说。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金维映随部队从瑞金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了血雨腥风的磨难后,这支伟大的队伍在1936年7月抵达陕西省志丹县。中央红军仅有30位红军女战士走完长征,金维映便是其中之一。当年,金维映在志丹县顺利产下一子,因工作原因,经组织决定,孩子出生后第七天,被送到了离县城南二里地的麻地坪村一农户家抚养,同时带去了一只红木箱子。
  “当时,箱子里大半装的是金维映穿过的旧衣物,还有一盏马灯。”吴依芳告诉记者,1995年,他和同事受中共岱山县委委派,在志丹县找到了这只红木箱,并将其带回金维映故里,马灯则被陕西文物局收藏。吴依芳还从那农户后人处了解了红木箱子背后的故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志丹县还是贫困县,农户一家人生活拮据。有人想以重金买下红木箱,但他们始终不肯卖掉。“这只红木箱代表着金维映夫妇沉甸甸的嘱托和希望,无论再穷再苦,也要将它保护好,传承下去。”
  后来,党中央转移到延安,在黄土地上扎下根来,金维映也结束了自己的漂泊生活。因身体原因,党组织决定将她送往莫斯科养病学习,谁也没想到,这次离别却是永别。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金维映不幸牺牲于战乱之中。
  斯人已逝,但人民群众没有忘记她。在金维映的故乡,这里不仅有金维映故居,还建有金维映广场、金维映史迹陈列室、金维映红军小学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