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全景看“十三五”:“古城活化”焕新颜 谱写幸福宜居新篇章

2020-12-09 16:54 来源:定海山 作者:记者 尹倩倩 刘攀攀 黄光亮

  漫步定海古城,那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斑驳沧桑的古宅,让你宛若置身于历史的长河,开启了一段“穿越”古今的人文之旅。而沿着中大街、西大街、留方路等历史街区向北而行,呈现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一幢幢崭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在这片文化与繁华交融的老城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十三五”期间,昌国街道在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风貌的前提下,持续做深“古城活化”这篇文章,城市品质和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古城昌国焕发出全新活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镜头去感受昌国街道五年来的美丽变化。

从城北水库眺望定海城北

  城市建设没有休止符,一项项事关民生福祉、社会和谐、城市发展的攻坚行动热火朝天地展开。五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定海区建设品质高端、充满活力、独具韵味的海上花园城市目标,狠抓城市品质建设,打响了城中村(旧城)改造攻坚战,完成了上李家、太平弄、义桥等13个区块的征迁工作,累计签约2467户,征拆面积达36.19万平方米。同时,聚焦聚力危房改造,五年来共完成金寿新村4幢、滕坑湾路55号,建国路44号等42幢D级危房整体解危工作,使古城昌国实现“美丽蝶变”。

昌国街道新兴住宅小区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中枢,创新管理模式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保障。五年来,昌国街道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红钥匙”自治服务管理队、古城护卫队、“银龄治社”项目、“大数据”构建城区统一管理体系……一个个鲜活的基层治理举措不断涌现,奏响了一曲古城“和谐曲”。车辆规范停放,楼道粉饰一新,党建元素随处可见,步入昌国街道东管庙社区的张家弄小区,经常可以看见“红钥匙”志愿者开展环境卫生常态化整治。张家弄小区是一个建造于90年代的开放式小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此前存在不少环境脏乱、乱停车等“老大难”问题。对此,街道组建以“楼道党员+楼道组长+居民骨干+业主”为核心的“红钥匙”自治服务管理队伍,以楼道为单位实现了居民自治,让老旧开放式小区实现了从无人管理到全员参与的华丽蜕变。三年来,这种管理模式在街道13个社区1900个楼道全面推广。在古城核心区,昌国街道则采用“红色院巷治理”模式。留方、翁山、西安社区分别成立了“小巷议事会”,组建了“古城护卫队”,发动兼合式党支部党员力量共同参与到社区管理。利用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在符合条件的小区实行“微物业”自治。如,在虎山社区启动“银龄治社”项目,以退休党员为骨干,带动周边居民共同参与物业管理。

闹市区的古建筑群

  昌国街道辖区内既拥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也有着传统与新兴住宅区交融的现代化生活圈。小区数量众多,商业街区交错连接,群众反映的问题也随之增多。五年来,昌国街道扎实开展市容环境治理,让城市更有序环境更优美。借助创城东风,街道对54个无物业老旧小区开展了“四治”“三补”“两规范”行动。三年累计修复小区路面5596平方米,补种绿化11.2万平方米,增划机动车停车位2386处,安装消防灭火器4310个,完成破损楼灯修理安装2069处,完成修复破损小区道路1360处。在玫瑰园西区诚园、雅园、学林雅苑、香园新村、上白虎山新村5个小区进行垃圾分类“撤桶并点”示范建设,共设置集中垃圾投放点11个,撤除垃圾桶500余个。对芙蓉洲路、东西大街周边等重点区域开展市容环境集中整治,开出全市首张生活垃圾不分类罚单。完成东湾村自产自销点、城北水库下、沙井跟区块等整治任务。今年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40处,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治理脏乱道路面积12760 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236处, 清理阴(明)沟2065米, 清运垃圾270吨,彻底扫除主城区脏乱“死角”。

总府路换“新颜”

  经过五年奋战,随着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上取得的成绩不断惠及群众。“十四五”期间,昌国街道将紧紧围绕品质舟山和海上花园城市建设的战略要求,大胆开拓创新,抢抓发展机遇,创新经济发展新思路,打开城市规划新局面,干出为民服务新成效,彰显基层党建新风貌,奋力谱写“幸福昌国”新篇章。 

点击二维码即可720°全景查看昌国街道

  编辑:黄光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