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成为古城最温暖的底色 ——定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工作综述之一

2020-09-18 08:41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黄婷 陈炳群 文/摄

  有道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向“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发起冲刺的这三年,也是定海用实际行动诠释“铁杵磨针”的艰苦历程。三年来,全区上下众志成城,谋定而动,以“不创则已,创则必成”的决战姿态,站位全局,高位推进,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补短板、解难题,持续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为建设“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位推动汇聚创城合力

  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着眼“四个舟山”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面对动员令,定海快速响应。“全区上下务必统一思想,痛下决心,持续加力,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创城工作,全力打好创城攻坚战!”在全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区委书记庄继艳的话掷地有声,昭示了定海举全区之力投入创城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创城伊始,如何开好头,打好基础?理清责任、整合力量是落实责任的基础,也是整体创城工作开展的基石。在创城工作启动第一时间,定海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14个专项工作组,细化落实创建专项任务。同时,建立了区领导联系镇(街道)创建工作和区领导督查巡查机制、居民小区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干部包干责任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领导责任制形成启动,区级层面各类推进(培训)会、工作例会、专题部署会等创城相关会议多次召开,创城工作在定海高位推动。

  随着创城工作的逐年深入推进,创城责任体系逐渐完善。根据实际工作需求,14个专项工作组调整为19个,从沿街店铺管理、居民小区管理、农贸市场管理等19个方面,形成了各专项组牵头协调,各镇(街道)、责任单位相互配合,社区、学校、商场、商铺等全面发动的工作合力,并在责任落实中,细化争创任务,明确工作标准、时限要求和保障措施,做到定任务、定责任、定人员,包时间、包质量、包达标,确保了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真空、创城无死角。

  在责任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如何层层发动部署,压实责任体系,纵深推进创城工作?创城以来,区领导不断加大一线督导力度,区四套班子每月至少两次对创城分管内容及负责的镇街、居民小区等开展实地督查指导,同时,结合“疑难杂症工单制”,责任单位无法解决的创城“疑难杂症”以工作单的形式转交区分管领导或相关责任单位进行限期办理,难点问题均得到了有效整改。

  今年以来,更是建立分层负责机制,明确督查频率和工作要求,扎实落实区领导主抓、责任单位“一把手”负责、其他单位协作配合的创建责任。区领导不仅增加督查频次,更是新增了每周的创城暗访督查,以不发通知、不听汇报、不预定检查点的形式,随机到基层点位开展暗访督查,现场反馈问题要求整改。同时,主要责任单位“一把手”持续开展隔日督查,点位长实施日巡查,通过推行实施创城问题三级分理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导向发力让短板不再短

  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创建难度最高的一个城市品牌,其测评内容包罗万象。想要囊获这一奖项,并非易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让短板不再短。”创城之始,定海就以测评标准作为引领,查短板、出举措、补短板,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各项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定海在全市四个县区中,城市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城市管理难度也相对较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成了创城工作的“头等大事”。老城区规划相对陈旧、老旧小区多,停车难、压力大,相关部门根据现有的条件施划停车泊位,拆迁地块改造成临时停车场,居民小区停车线则能划尽划,全年共增加机动车泊位7559个、非机动车泊位44974个;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部门安装交通隔离设施、拖离“僵尸车”、补种绿化带; 居民区公共设施缺失,相关部门则在楼道和居民小区分别安装灭火器和体育器材,形成全覆盖。同时,对沿街店铺市容环境、跨门(占道)经营、马路市场、交通违法行为等方面开展整治行动。

  “道路干净了很多,整个城市显得整洁更有秩序了。”创城仅一年,伴随着定海城市面貌的巨变,群众对于创城的赞誉度也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如何乘胜追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城工作中?2019年初,文明助力活动在定海掀起了一波热潮。活动一经推出,千余名热心人士、几十家文明单位、不少商铺纷纷报名认领路口、楼道、绿地等作为自己的包干区域,在“小微”阵地上贡献各自力量。在随后开展的包括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文明细胞”创建活动中,全区机关干部、党员、热心市民踊跃参与,其中“文明小区”“文明楼道”创建评选活动中,各地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小区包干制及“楼道长”制,形成区、镇(街道)、社区三级责任体系,层层汇聚强大动力,为构筑“文明定海”添砖加瓦。渐渐地,乱丢垃圾的人少了;闯红灯、不礼让斑马线的行为少了……自愿加入到清扫公共卫生、指挥交通、关爱困难人群等志愿者队伍的人成倍数增长,市民的文明素质在日渐浓厚的创城氛围中有了大幅提升。

  两年的创城实践,定海和定海人民无疑都有了深层次的蜕变,此时,全区上下着眼补短板、灭盲区,“比学赶超”成了推动进步的“利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助力亮相台活动,商场、物业小区、学校等各行各业比环境、比秩序,在公开竞争中不断提升自我;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擂台赛、城乡接合部综合环境PK赛、农渔村镇街行政村综合环境PK赛等各类综合环境PK赛相继启动,评委会成员深入城市和农村,重点着眼于寻找遗漏的死角,在管理秩序、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找不足、提建议、促整改,在成绩向公众公布形成你追我赶态势之余,还将成绩与镇(街道)年度综合考核挂钩,不断提升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

  全区上下正以“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在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的无数次循环中,将细节做细做精。

  常态长效打造最佳实践

  在2018年和2019年中央文明办公布的对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中,舟山始终在全国113个地级提名城市中排名第9位,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成绩的背后,自然也包含着定海全区上下的齐心努力。

  文明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如何保持和巩固现有的成果。自2018年以来,定海区先后建立了13项创城长效机制,涉及交通秩序、小区绿化管理、小餐饮、网吧等领域。其中,“区域管家”“疑难杂症工单制”“文明助力大使”“物业小区擂台赛”等机制均为定海首创,部分制度还推广到了全市范围,制度化推进中创建活力不断激发。

  全面深化河(湖)长制,19名区级河湖长,141名镇级河湖长,169名村级河湖长严格履行三级河湖长责任,确保每一条河都有人管;推动“路长制”升级为“区域管家”制,5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区域划分,每周定期动态管理106个区域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并将发现的公益广告污损问题、垃圾桶满溢等问题及时反馈给“区域总管”,将创城志愿服务活动引向了常态化; 经多轮完善的点位责任制,全区近900位点位长按照“定人、定岗、定责”要求走上点位,城区点位细化到小区、背街小巷,农村点位实现全域覆盖,形成责任全覆盖、情况全掌握、管理无缝隙的点位管理体系,并开展点位长互学互鉴活动,实行点位长履职情况周督查、月通报制度,将创城志愿服务活动引向了常态化。

  精益求精,永无止境。在创新精细化管理机制上,定海还加速度实施静态指标问题整改“基层上报、区级统筹、即报即改”清单管理机制,持续加大跟踪落实和复查力度,确保做到每天巡查、当天反馈、三天整改,有力推动各类动静态问题管控到位、高效解决。针对发现的重难点问题,搭建重难点问题处理“绿色通道”,实施创城单制度、联合执法机制,对创城重要问题、疑难杂症、涉及部门多的综合性问题以提交(交办)单的形式反馈、协调,通过多部门联动,实现创城效果最大化。

  长效管理制度的落地实施,有力保障了创城成果的长期保持,不断推出的公众监督机制,也为巩固工作上了一层“保险”。从区级层面设立的“定海区乱丢烟蒂等不文明行为举报台和曝光台”再到各镇(街道)自行设立的不文明行为曝光台、“红黑榜”等,在曝光市民仍存在的车窗抛物、乱扔烟蒂等不文明行为的同时,还联合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卫生健康局、定海交警大队等部门,对监管范围内不文明行为主体作出相应行政处罚,以监督和曝光推动市民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定海正以推进长效保持制度化,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最佳实践。

  如今的定海,背街小巷里原先暗藏的卫生死角逐渐消失,一条条洁净美观的道路出现在市民的眼前;原先缺乏秩序略显杂乱的农贸市场、沿街店铺等有了环境上的巨变,公共区域停车规范、店铺门前整洁干净;交通违法行为变得不再常见,更多的市民开始自觉遵守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等交通文明行为……点滴的变化正汇聚成巨大的能量推动城市的文明进步。

  城市之变,功在精细、贵在坚持、赢在平时。文明没有止境,文明建设始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