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雷寺茶园悟新绿

2022-06-10 09:44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作者 妖微

  题记: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

  五雷禅寺的钟声,如约穿过鳞次栉比的琉璃瓦,穿过殿堂的飞檐斗拱,穿过似有非无的层层雾霭,飘荡在山后的这片茶园。缭绕的香火味,伴随着僧人的诵经与木鱼声,随风飘散;屋檐上悬挂的风铃,奏响了欢快的乐章。

  清晨的阳光,温柔抚摸着这片茶园,金色的光芒跳跃于叶间枝头。小灌木丛中的每一滴露水都苏醒过来,闪耀着五彩的光,晶莹剔透。茶树上的嫩芽都苏醒过来,汲取着北纬30度———这个神奇纬度所能给予的所有传说,舒展着。

  这片茶园,就是定海五雷寺茶园。我坐在茶园里搭建的名为“眷岚”的木制玻璃房内,望着远处平静海面上礁屿棋布、波光粼粼,任凭思绪飞扬,想象着这里每一片茶叶在梵音呢喃中的奇特成长。

  收回远眺的目光往西面看,主殿的黄墙黑瓦、飞檐翘角,在绿色茶树的掩隐下似触手可及。洞幽烛微,于寺院边种植茶树,五雷禅寺是众多佛寺中的一个缩影。

  禅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名称来自梵文“禅那”(Dhyana),意为“冥想静思”。禅主张只要通过神圣的冥想,就能到达自我实现的极致。言辞是思想的障碍,依赖语言表达出来的,就不是禅。可见禅是随着个人的根性“悟”出来的,所以佛教才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比喻人们参禅过程中悟得的不同感受。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西域传入我国后,与本土道教、儒教等相互融合,其教义和修行方式一直发生着演化。禅宗又名佛心宗,是佛教汉化后产生的宗派,提出了“即心即佛、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在中国流行甚广。

  禅宗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坐禅。佛家说坐禅应“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也就是要求坐禅者姿势端正,静气凝神,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这就需要僧人坐禅时保持清醒,且僧人讲究过午不食,因此他们需要既能醒神又能补充营养的饮品,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是禅与茶的最初结缘。

  如同五雷禅寺,我国寺院大都位于清幽的高山上,而茶树恰好适合生长于高海拔、多云雾的山上,故而为了饮茶方便,许多寺院都会自己种茶采制,以茶修行成了佛门弟子的必修课,从而有了禅即是茶、茶即是禅的由来。

  说到茶,绕不开唐代被尊称为“茶圣”的陆羽。陆羽编著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其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让喝茶有了程序、仪式、规矩,最终能达到精神上的追求与感悟。

  赵朴初先生在《吟茶诗》中写道:“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唐朝禅僧皎然所提之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可见喝茶确实可以创造出广阔的精神世界,破除世间烦恼。

  唐代时盛行“禅茶一味”的说法,用来表示禅宗和茶道精神的相通性。这种说法于宋代时传至日本。传说当时著名禅师圆悟克勤曾手书“禅茶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在当地受到广泛的推崇与传播,流传至今。

  在我看来,禅与茶存在的共性,更能体现“一味”之内涵,这个共性,即———“悟”。禅可悟,茶亦可悟,两者均以“悟”为方式,从物质、仪规升华至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境界,影响人们的行事处世。

  如何悟?且先用五雷寺茶园的明前绿茶,泡饮一壶,参禅悟道。泡茶的仪规必不可少。洗净双手点上一炷香,让空气中弥漫着檀香充满佛缘、悠古的味道,让心安静下来,关注于当下茶事。绿茶最讲究茶的自然本味,水是呈现这种味道的重要载体,故而水的品质至关重要。陆羽于《茶经》中写到“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世事变迁,如今的山泉水未必都好,也不一定可随意得之,但无杂质、无异味、新鲜应该是对泡茶之水最基本的要求。

  我喜欢用火烧水。“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虽可开悟,却是俗事之一,自然得增添些烟火味。水开时,水蒸气会顶着壶盖,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让整个空间刹那间生动起来。然后投茶叶入泡茶壶中,茶壶须是透明的,如此方可欣赏这些绿色精灵的曼妙舞姿。

  于茶舞中悟慈悲———将烧开的水稍凉片刻,缓缓注入茶壶中,那些黑绿色的茶叶,似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互相拥挤着,你推我攘,舒展着自己的卷曲的身躯。一些调皮的便按捺不住,缓缓地往上飘着,同时来几个华丽转身,优雅清盈,以最美丽的姿势浮出水面,我们看到的便是一片片青绿色的茶芽了,细细的,嫩嫩的,惹人怜爱。

  初春的温情触手可及,如灯火阑珊处的惊鸿一瞥,那种变化快而优美,令人惊叹之余不免心生慈悲。一片茶叶自枝头采下时,生命便进入终结。经过萎凋、杀青、揉捻、烘干等万般磨难,在水的安抚之下如起死回生,依然以最动人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这是对待苦难的不屈精神,亦是生命的不息与轮回。

  感恩自然的馈赠,善待众生万物,这是我们能够给予的最好的慈悲。

  于闻香中悟本真———将壶中的水沏入杯中,一股热气袅袅升腾,空气中氤氲着绿茶的气息,这种气息,掺杂着泥土的质朴、草的清新、花的芬芳,自然纯朴、毫无做作。

  禅宗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第六代祖师慧能看到两个僧人对着塔上飘动的幡辩论。一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人则说,是幡在动。慧能点拨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多的是心象的显现。在喧嚣尘世之中,我们难免让心蒙尘,生出“贪、瞋、痴”之念,所以会感觉目光所及之处,皆为邪恶与争斗,美好不复存在。

  深吸一口气,让绿茶的气息摒弃心中杂念,让心灵中的尘埃落定,平和得波澜不惊。“平常心为道”,努力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心灵变得博大,我们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纯真与感动比比皆是。

  绿茶的气息无关乎嗅觉,而是对繁扰世事的感悟———回归生命的本真与初心。

  于品绿中悟无常———小时候父亲告诉我,绿茶的味道,小孩子喝了会觉得很苦,长大了才能喝。我一尝,果然如此。看着父亲大口喝时,总在一旁帮他皱着眉头。现在明白,绿茶的味道,得细细地、慢慢地品。

  轻啜一口,唇齿间微苦,让它停留片刻,拿舌尖去轻轻触摸,然后让它沿着咽喉顺势而下,滋润着我的五脏六腑。舒一口气,齿颊之间竟会回味出一股沁心的甘甜,“苦尽甘来”于这不经意间自然演绎。

  是绿茶的味道变了吗?没有,是我的变化,是世间万物的变化。

  世事无常,我们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屈原在《渔父》中写道:“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意思是,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而转变。换而言之,有时候,我们需要随波逐流、与世浮沉。

  我们需要于无常中保持从容淡定的处世态度,学会宽容与感恩,笑对人生际遇中的起起落落。如同绿茶的滋味需要细细地品,我们同样要细细体会生命所给予的悲苦与欢乐,宠辱不惊。

  此时,五雷寺茶园成群的蜜蜂嗡嗡闹着,采茶工们的双手紧张劳作着,一棵杨梅树于风中摇曳着枝头,最为悠然自得。谷雨节气前是茶叶的采摘季,也是茶农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

  自古山寺出好茶,中国很多名茶都出自佛院名寺,如产自杭州古刹法净寺的法净禅茶;产自丽水惠明寺的惠明茶等。五雷寺茶园同属佛寺茶园,种植面积约90亩,茶树为鸠坑群体种,树龄都在50年以上,属于老茶园新开发,采摘的茶叶以生产碧螺春型有机绿茶为主。468米高海拔(舟山地区多数的山都在200米以下)、200天处于云雾弥漫的气候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每一片茶叶肥厚、鲜嫩的特质;佛教寺院加持的机缘更是让茶叶沾染上不可言喻的灵气与禅意。

  雾气渐渐从海面升腾上来,山下的村庄笼罩其中,云烟缭绕、宛若仙境。我缓缓啜饮着手中的绿茶,如入禅定之境。茶在手中,禅在心中、在生活中、在生生不息的人群中。

相关阅读

品牌栏目

短视频 阿拉来帮侬 海山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