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宋韵”之寻迹定海山茶文化系列作品鉴赏(一)

2022-05-16 09:00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

  编者按

  定海山特色“茶文化”品牌是体现我区文化风情的重要载体。舟山市作家协会日前联合定海区茶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舟山本土作家走进我区茶场,在青山绿水间探寻茶文化印记。即日起,本报推出“千年宋韵”之寻迹定海山茶文化系列作品鉴赏,用文字作品带大家一起品味我区茶文化。


  作 品 一

  《定海山,半坡芳茗露华鲜》

  □作者 陈桂珍

  最美人间四月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眼前的茶园满目新绿,嫩芽萌动,一陇陇整齐的茶树在阳光映射下,透出独特的清香。置身于四月天里的茶园中,你能感受到江南温润软绵的玲珑仙气。

  4月10日,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舟山市作家协会和定海区茶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作家来到金山茶园、五雷山茶园、寺岭茶园,实地感受美丽的茶园风光,了解采茶、制茶技艺,体验茶农生活。

  位于定海鸭蛋岭的白泉镇金山茶园是定海区最大的茶园,茶园里的茶树修剪得特别齐整。你若竖看,它如碧阶蜿蜒而上,你若横看,它似绿龙绕山而卧。那圆弧形的树冠像刚刚理过头发一样平整光洁,小巧而纤细的嫩芽悄悄地从枝头伸出脑袋,迎接着春风雨露的滋润。据茶场负责人陈世对介绍:金山茶园共有茶树种植面积170多亩,有“乌牛早”“龙井43”“鸠坑”等多个品种。那初放的嫩芽新鲜着作家们欢喜的目光,那柔嫩而喜悦的绿,是四月的云烟吹来四面的风,是飘浮在人间的晶莹和期待,是人在草木间的优雅,也是草木在人间的韵味。

  作家立夏是位爱笑的美眉,看她采茶,看她闻香,看她白色的裙子在绿韵中飞舞,看嫩嫩的鲜芽在她的手心悄悄的舒展,真所谓一叶一菩提,一草一天堂啊,那每一幅不都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么。就这样悠然的注视着你,看一片片嫩芽从枝头移到手心,你羞涩的笑容如同云中洒落的光芒,一幅清新自然的风景画油然而生。

  金山茶园地处鸭蛋岭山顶,这里地势平缓而开阔,中间一条光洁的水泥路,两边半坡就是那翠绿似练的茶园,清风送来阵阵淡淡的幽香。三三两两的采茶女,头戴花巾,肩背竹篓,芊芊十指翩翩起舞。站立山头,近看,满园春色正尽情绽放;远眺,群山起伏有云开雾绕。千年古城定海就在山脚下隐约,那千年前吹过的风,今天依然热情地吹拂我们。

  定海有仙山,山在缥缈处。此刻的茶园,阳光照耀,清风拂面,绿波荡漾,作家们纷纷拿出智能手机选择合适的角度拍摄茶园的美景,当然也有专业的摄影家手拿长镜头的专业相机咔嚓咔嚓地捕捉美妙的瞬间精彩。

  金山茶园是我见过的舟山茶园里最为漂亮的一个,成为摄影打卡地也是真真切切的当之无愧。

  金山茶园以她的碧阶如龙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而五雷山茶园则以她的婀娜多姿再获作家们的青睐。

  地处定海五雷山寺的五雷山禅茶茶业专业合作社是几位有情怀的企业家合作组建。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驱车前往,满眼的山海景观尽收眼底。

  五雷山茶园的山顶有一间四面透光的小茶室,定海区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邱立军给大家介绍了五雷山禅茶茶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五雷山茶园是舟山海拔比较高的茶园,这里终年雾气笼罩,空气湿润,种植的茶树为鸠坑种群,属龙井茶的母本,这里的茶树虽然不像金山茶园那么齐整,树枝也没修剪成平头模样,一棵棵茶树立体栽培,从上到下,伸展着婀娜多姿的身材,接受着更多的阳光雨露。这里的土壤都是火山灰土,地面70厘米下以碎石为主,透根透水性良好,加上山顶有泉水流驻,经过检测,土壤和泉水无任何有害物质和重金属超标类物质,出产的茶叶含硒量比大陆的茶叶高不少。

  在小茶室,我拿起茶桌上放着的一个方形的小巧茶盒,包装上绘有白色波浪,设计非常简洁,这是五雷山禅茶的一个新包装,它拥有一个好听的商标,叫“东海碧波”。拆开包装,撕开一小袋,用透明玻璃杯缓缓地泡上80度左右的开水,只见那嫩芽上下翻卷,在热水里欢腾不息,那舞动的叶面在透明的容器中慢慢舒展,然后又缓缓地沉入杯底。细细欣赏,那嫩芽似乎通了灵性,那丝丝缕缕,那飘飘渺渺,是千年的甘霖化生了日月的精华,是神奇的草木孕育了人间的芬芳,那茶汤中栖息的不就是人世间的平静和安宁么。凑近杯沿,一股淡淡的兰花香扑鼻而来。有人问,为什么五雷山茶园出产的茶叶有淡淡的兰花香气?我想这与众不同的特色或许跟当地盛产兰花有关吧。

  从茶园中心的小茶室看出去,四周青山环绕,阳光正好,眼前的茶园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

  从五雷山茶园下来,我们又驱车来到海岛第一村———马岙。这是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海上河姆渡文化,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悠扬着历史的回声。

  地处马岙的舟山市品心茶业有限公司定海山白茶加工基地,看到几位女工正挑拣采摘下来的新茶,旁边一长溜的炒茶铁锅可以让游客体验一把炒茶的乐趣。作家们轮流上阵,用双手不停地上下翻炒,感受锅温与茶叶之间的神奇变化,不断揉捻、搓团,跟师傅学着普陀佛茶的炒制技术,手留余香,闻着清雅而带劲。

  我们在定海山茶文化采风的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刚刚在海南岛五指山市一个黎族村寨———水满乡毛纳村调研,我在中央新闻中看到,在村民王柏和的手工茶坊,习近平总书记一边炒茶,一边与村民谈笑风生。炒茶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还买下两袋茶叶,勉励茶农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红火火。这小小的一片茶叶,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着不轻的分量。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茶之道,更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茶也将担负起更重要更特殊的使命,这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是茶和世界,共享未来的广阔前景。

  如果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着清幽的茶香,那么,定海也一样,这清幽的茶香让我们洞见了茶业的美好未来,这清幽的茶香使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了春天般的生机与活力,新时代的定海将“活化”出新的风采。


  作 品 二

  《周日,行走定海茶园》(三首)

  □作者 白马(白马,本名朱先马)

  在金山茶园

  一片片茶园

  一片片绿色

  春天中 最嫩绿的歌唱

  走向金山茶园

  让心灵放松

  累了就吹拂一下山顶的风

  渴了就饮一杯雨前的茶

  宁静使流水更响

  使我们的脚步更响

  使山涧的鸟鸣更响

  而茶园的内心永远宁静

  风景不在远方

  风景就在家乡

  风景就在眼前

  来过茶园的人

  谁不说 这里真美,真静

  在五雷山茶园

  面对满眼的绿色

  心情也绿了起来

  面对无边的绿色

  烦恼早已丢失在远方

  就这样,来到五雷山茶园

  连握一片绿叶也是快乐的

  此刻,我看到你的笑

  比山野的风更美

  味在定海山

  我所居住的小城

  有许多茶楼茶座

  饮茶 吃饭 喝酒

  分不清是茶楼还是酒楼

  而到“味在定海山”品茶

  面对眼前的满目青山

  一种纯粹的品茶

  一种优雅的享受

  泡一杯定海山茶

  杯中清绿的叶片

  也飘进我的眼帘

  此刻,我久久凝视

  这清澈的叶片

  想起茶的前生

  春风吹绿嫩叶之时

  谁知被人双手轻轻一掐

  绿嫩的生命就此夭折

  茶的生命 就这样

  停留在 最纯洁

  最稚嫩的时光

  今天,我才明白

  我们为什么爱上品茶

  那是在品 复活的灵魂

  品春天的嫩绿


  作 品 三

  《在寺岭,寻一缕茶香》

  □作者 陈瑶

  “嗡嗡嗡……”,几只野蜂忽然从天而降,萦绕在耳边,久久不肯离去。

  此刻,我们被一大片青翠葱茏的茶树包围着,同行的友人,居然还被野蜂狠狠蜇了一下。

  小沙,寺岭村,这是一座藏在深山里的古村。寺岭茶园就散落在寺岭村的山坡上、古道旁。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竹林,洒落在寺岭的那一片碧绿茶园。如果站在山顶俯瞰茶园,一垄垄、一坡坡,呈现出麦浪般梯田美景,蓝天白云下,绵延起伏,茶园与竹林,互相遥望成一片浩瀚的海洋。

  置身于繁茂的茶树丛里,俯下身在一棵棵茶树上寻找新芽,一抹抹清新的茶香,瞬间掠过鼻尖,将我沦陷在满山新绿里。人在草木间,随处溢散着清香,许是茶树呼出的气息,在空气里隐隐浮动,无怪乎野蜂也前来采蜜,难道是错把茶青当野花了吗?

  寺岭村的山坡上,何时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我们无法考证,只听当地老人说起,寺岭茶园新开垦前,这里曾有漫山遍野的山谷野茶。

  如果是这样,那么寺岭茶园的历史渊源,当从这片山谷遗留的植茶痕迹追溯起来。

  “寺岭”之名,自然绕不开一座古老的寺院———吉祥寺,这座始建于唐、兴盛于元的古寺,曾是舟山历史上最大的庙宇之一,香火兴旺。寺岭是吉祥寺的后山门,而碎石铺砌的寺岭古道,曾是小沙乡民进定海古城的必经之路,亦是通向吉祥寺的进香之道。自古以来,茶与寺院有着不解之缘。古时饮茶,最初从僧人植茶开始,寺院多在深山云雾之间,正宜于植茶。当时的吉祥寺周围开辟很多山地为茶园,由僧人种茶采茶制茶,用茶来敬佛,及招待那些有名望的香客。

  一片茶园,让时光穿越千年。那植于寺岭山坡上、古道边的茶园,何其有幸,浸润在吉祥寺的悠悠茶香中,千古流芳。

  谷雨前,正是采茶的好时节。十几个采茶女工,头戴草帽,身穿厚布衣,腰间系着茶篓,正忙着采摘新茶。眼前的这片茶园,种植的是白茶。听寺岭茶园主人冯武介绍:寺岭有200余亩茶园,引入的是安吉白茶新品种。安吉白茶常被人误认为是白茶,实则为绿茶。这是因茶叶特殊的性状,叶片白化,茶叶显玉白色而被称为“白茶”。对于茶的知识,我是知之甚少,说来惭愧,虽是饮茶之人,却时常感叹自己的浅薄无比。

  所以,此行,专为寻茶、识茶、习茶而来,像今天这样,零距离地走进茶园深处,拈起一片茶青,仔细地看,却是第一次。翠绿的茶青,一芽两叶,呈朵形,形如兰蕙,极美;清透的网状叶脉,细密柔弱,像初生婴儿的小唇,鲜嫩纯净,极润。我将这片茶青含进嘴里,轻轻嚼了嚼,微苦,略涩,但唇齿间却留下了一股淡淡的幽香。

  这时候,不远处茶垄间传来清脆的声音:

  “阿婶,我先回家烧午饭了,等冯老板来收茶了,帮我打个秤哦……”

  循着这个声音,我看到了一个戴着红色大草帽,腰间挎着茶篓,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身影,从茶树林中走了出来。正巧,站在半山腰茶树边的我,与她打了个照面。

  “茶叶摘了很多吧?”我热情地向她搭讪。

  “不多,茶叶份量轻,只摘了4个多小时。”她轻轻解下腰间的茶篓,提着满满的鲜绿茶青,递给我看。

  谷雨前,气候适宜,不冷也不热。此时,山上的阳光明媚,但见她的脸已被晒得通红;提着茶篓的手指甲呈墨绿色,想必是被茶叶的汁浸染上的。

  “采茶不好采,不能掐,不紧捏,靠的是巧劲;太嫩了不好,太老了更不好。”她微笑着,顺手把头上的大红草帽摘了下来。看着汗水从她额头上慢慢滑落下来,我心里不由得一动,衷心地说,真是很辛苦。

  午饭时间,冯老板来收茶了,一个个称重,记录斤两。原来,采茶女工们大约清晨五六点前就来采茶,一天下来,一般能采十斤左右,每斤十五元左右,一天有一百五十多元收入,也就挣个辛苦钱。

  寺岭茶园下有一座古石桥。此时,采茶女工们大都在石桥下休憩,有几个还在吃饭、聊天。在这样一座弥漫古韵的石桥下吃饭,确也是一道难觅的风景线。这座寺岭古桥,正是舟山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皆为山石堆砌而成。树影斑驳的桥身,爬满青苔藤蔓;古桥下灵动的溪水,清澈甘冽,穿越山谷,潺潺流淌,交织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山水画。此次,若不是来探寻茶园踪迹,竟不知在这幽静的山谷里还隐藏着一个如秘境般的原始村落。

  山水相依,草木有灵。汲天地精华,日月滋养,怎能孕育不出好茶来?茶,自然是寺岭山坡上的茶。刚炒出来的新茶,纯手工制,浸透着春天的气息。闲坐在寺岭古桥下,听着鸟鸣,闻着草木香,喝一杯寺岭的春山慢。取寺岭溪水,煮水泡茶。茶叶泡在沸水里,卷曲的芽叶缓缓舒展,碧嫩清亮,宛如花朵初绽;闻一闻,清香扑鼻,悠然地饮一口,清甜鲜醇,顿感山、水、茶、天、人合一了。

  一片树叶,与人类第一次相遇后,终将被时光酝酿成茶的灵魂。而每一缕茶香,都带着岁月的沉沉浮浮流淌进我们的心里。

相关阅读

品牌栏目

短视频 阿拉来帮侬 海山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