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心 美景悦眼

2019-10-30 08:47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邵晓宇 陈炳群 通讯员 方优维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条件上,而是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新的课题,在“三服务”活动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如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考题

  ●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美好生活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如何让群众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日趋完善,但因平台较多,信息无法共享,文体活动常常单一化。———如何打破这一公共资源壁垒,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我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们总觉得好的风景都在远方。———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游”起来,感受“诗与远方”的惬意?

  干部答卷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将工作重心放到每一名群众的文化诉求和情感需要上,通过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落脚点,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努力建成普惠型、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方位、多层次丰富本土旅游市场,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家门口的“文化圈”让文化触手可及

  走进定海中大街,全市首家无人值守的城市书房引人驻足。古朴而雅致的书房内,一排排木质书架与书桌摆放得错落有致,处处涌动着书香气息,营造出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书架上摆满了文学、历史、法律、教育、儿童绘本等各类书籍4000余册,满足各年龄段读者的阅读需求。市民们或站、或坐,沉浸在书香之中,享受着惬意的阅读时光。“有空到中大街转转,累了就来这里看看书,很方便。”市民李女士是该书房的常客,在她看来,城市书房就像家门口的“图书馆”,每次来都是一种享受。

  “这家书房的最大特点是自助。”区图书馆馆长黄海敏介绍说,该书房于今年6月投运,采用自动化设备管理,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市民可凭相关证件进入书房,并通过自助借还书机完成申办新证、自助借还书、续借图书等功能。城市书房还和全市各图书馆联网,实现图书通借通还,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借阅服务。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当下,城市书房除具备读书的功能,还承载着阅读推广等功能,如举办读书会、大众讲坛等,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让更多的读者接受文化氛围的熏陶。“让城市书房成为最有魅力、最受市民喜爱的公共文化场所,通过城市书房体系的打造,解决阅读的‘最后一公里’,满足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黄海敏说,按照“东西南北中”思路,目前我区共布点建设了城市书房7家,成为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粮仓”。

  为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我区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建设好群众身边的文体设施、开展好群众身边的文体活动、组建好群众身边的文体团队”为目标,打造群众家门口“文化圈”。目前,全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9.5万余平方米,体育健身场地面积95万余平方米,共建有非遗馆、名人馆等各类展馆9家,综合文化楼、镇(街道)图书分馆、文体活动室、文体广场(休闲公园)、小康体育村实现全覆盖。同时,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神行定海山”“书香定海”“唱响定海”“活力定海”等品牌活动为引领,在开展“零门槛”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订单+清单”式服务供给模式,通过制订农渔民文化礼堂、送戏下乡等服务供给菜单,给予群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除了要‘送文化’,还需要‘种文化’‘育文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事业科科长陈莺说,我区积极组建文艺团队,借用农村文化礼堂节目创作展演等平台,举行演出上万场,同时开展文艺指导、培训基层文艺骨干,提升基层文艺团队的编、导、演能力,让群众成为文艺舞台的主角。

  如今,从农村到城市,我区活跃着600余支文艺团队,文化活动三天一小场,五天一大场,快板、合唱、舞蹈,每次都变换着花样,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做到了文化惠民。

  “无墙化”服务模式 共享文化公益活动

  每周四晚上,市民鲍阳芳准时到区文化馆3楼的旗袍秀培训班“打卡”。鲍阳芳一直对旗袍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机会学习。幸运的是,今年她通过“三个全民”APP成功报名了“百姓课堂”秋季班的旗袍秀培训班。“站立、夹紧臂、送胯、摆手、抬腿、微笑、跟上节奏……”在老师反复示范和指导下,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这样的专人教学,让她受益匪浅:“对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能有专人培训和指导,真是件幸福的事!”

  像这种免费的公益文化培训班,在我区已遍地开花,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学到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得益于我区打造的“全民学艺”平台。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民学艺”从零门槛激发学艺热情、低门槛免费学艺、较高水准提升水平三方面出发,对应推出“文化采购”“百姓课堂”“海尚艺苑”三大平台,通过文化点单、名家讲学、培训展览等形式,构建群众享受艺术、参与艺术、创造艺术的新空间。

  近年来,我区还立足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通过打造全民阅读、全民学艺、全民善行“三个全民”品牌,从根本上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渗透力,引导基层群众了解、选择、参与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为打通各活动单位的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我区还推出了“三个全民”APP。“借助‘三个全民’APP,我们整合图书馆、文化馆、团区委三方力量,推动阅读、学艺、志愿服务三个系统人员、资源实现流通共享,建立起内生循环机制。”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平台集成化运行信息发布、在线答题、阅读打卡、活动报名等功能,让群众不必跑腿就能享受“24小时无墙化”“一站式”体验。

  为鼓励广大读者、文艺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活动,该平台还推出“乐币”概念,市民参与“三个全民”系列活动,可获得数额不等的知识币、文化币、公益币,可兑换成“乐币”再兑换为“百姓课堂”等文化体验服务,实现以文化涵养文化的良性循环。“‘三个全民’APP通过搭建系统间的转换通道,让三大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了整合与循环,有效破解文化群体固化的瓶颈,激发文化育人的强劲动力,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大融合、内循环。”该负责人说,截至目前,该平台注册人数达13.117万人,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632场次,参与群众达40万余人次,该文化公益共享平台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赏景不必远行 乐“游”家门口

  在小沙街道举行的“乡村微旅行”主题游活动中,26个亲子家庭走进小沙和盛农业基地开展了果蔬课堂、种植西瓜苗、田园知识大比拼、车载香薰DIY等活动,还在三毛祖居了解了三毛一生的传奇故事。“不用出远门,就能玩得很开心,还吃到了无公害绿色食物,真是太好了!”活动参与者对此赞不绝口。

  “现在的常规旅游线路并不受市场欢迎,定海的本地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将这些资源串联起来,对游客而言更具吸引力。”该活动主办单位舟山假日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庄颖莹说,“乡村微旅行”推出以来,社会反响热烈,供不应求,已成为全市乡村旅游体验游的样板线路。

  都说“常住无风景”,人们总觉得好的风景都在远方,而不在“待腻了”的家门口。如今,这个观点正在改变……“想体验乡村生活,南洞艺谷景区、马岙风情小镇是不错的选择。想了解定海历史,可以到鸦片战争遗址公园、舟山名人馆。相比以前,现在‘家门口’可以游玩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市民郑先生经常在周末出门走走看看,在他看来,我区的美景丝毫不逊于外地。

  定海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积淀的海滨城市,拥有丰厚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景观资源。如何深挖资源禀赋,实现“处处是景,时时可游”?我区以乡村旅游更加多样、海岛旅游更加开放、古城旅游更具内涵为发展目标,高起点编制全区旅游业整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舟山市定海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全域旅游,以“全面融合、创新驱动”为路径,主打旅游品质和形象提升组合牌,使传统旅游向“旅游+”融合模式转变。

  “依托定海乡村的自然生态、特色农业、海洋文化等优势,我们从市场的角度、游客的需求出发,与涉旅企业联合策划打造‘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农业'等受众面广的特色旅游路线,创新更多体验性旅游产品。”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实施乡村游与景区游两轮驱动,逐步形成了以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干览镇新建村为主的红色教育游,以舟山名人馆、三毛祖居为主的古城文化游,以及以南洞艺谷景区、马岙风情小镇为主的乡村体验游,以“神行定海山”全国徒步大会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休闲游等。“1+1>2”的倍增效应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丰富了本地的旅游业态,形成可看、可玩、可获的旅游新体验。

  同时,我区还积极探索海岛旅游产品,着力推进以册子岛为核心的海岛门户建设,全面开展大桥沿线精品道路与海岛综合环境提升等工作。积极策划五峙山鸟岛海上游线路,开发“游船环鸟岛”生态旅游线路。加快推进东岠旅游示范岛建设,活化开发古城旅游元素,通过创意设置古城标识系统,对鸦片战争遗址公园、芙蓉洲路、东中西大街等30余处的旅游标识标牌和景观小品实施创意提升改造,提高古城进入性和观赏性。改造提升城市公园,加快特色街区打造,实施中大街街角美化、景观小品、氛围布置等提升工程,“古城街拍胜地”和“朋友圈网红街”的口碑效应逐步显现。

  如今,只要在定海逛一圈,随处可见景观小品,到乡村转转,各种特色创意体验游,令人收获满满。想到了,就出门走走,游在“家门口”,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新选择……

  群众评卷

  构筑精神文化阵地 满足群众新期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持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已成为当前我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有没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从群众的需求出发,着力进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了城市书房、非遗馆、名人馆、综合文化楼、文体广场等一系列公共文化设施并免费向社会开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订单+清单”的服务供给模式免费向公众提供文艺演出、陈列展览、艺术培训等,这些举措,实实在在地让群众得到了实惠,获得了群众的普遍“点赞”。

  在做好“文”章的同时,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不断深挖全区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发展,让“家门口”风光无限好。努力以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效助推了全区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