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安”到“智安”定海做强做实平安建设的“细胞单元”

2019-09-11 08:38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王茂华 通讯员 胡潇文

  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居民小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长久以来,我区部分老旧小区在治安防控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导致案件多发、服务缺位。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去年以来,我区实施“云上公安、智能防控”战略,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手段,在部分社区、小区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简称“智安”小区),为居民们打造平安家园。

民警为老年人发放智能手环

  打造虚拟“防火墙”
  破解小区安防难题


  位于环南街道西园社区的西园新村,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区目前最大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小区内道路四通八达,人员流动性强,出租房屋较多,没有物业公司管理,也没有物理封闭隔离,一系列原因导致这里的治安防控基础条件较差。“原先这里也采取过装防盗刺、地桩锁,在管道上涂黄油等物理安防措施,但效果不是很理想。”西园社区民警翁昌瑞告诉记者,去年4月,西园社区启动“智安”小区建设,在辖区商业街南北路口、新中路南北路口、金寿路南北路口等7个主要出入口和3条主干道路安装了高清视频监控。记者在西园中心警务室看到,电脑后台显示的监控画面,不仅能清楚辨别进出人员的面部特征和机动车牌号,还能实时记录车辆、人员出入信息情况。
  在传统的人防、物防基础上,西园社区还通过应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在西园新村边缘出入口及内部治安复杂区域安装高清探头、前端感知系统、电动自行车防盗感应系统等设备,实现小区24小时智能管控,打造了一个无形的“防火墙”。而在小区内部,社区还在居住人员较多的群租房安装门禁系统,人员刷卡进入,人走销卡,通过租户信息自主申报和社区民警走访登记,及时更新租户信息,实现高效精准管理。
  “人过留影、车过留牌、机过留号”,在看似复杂的小区格局之上,一个全封闭、全覆盖、全时空的智能安防网络已然成型。这种虚拟封闭方式,有效弥补了开放式小区安防基础设施先天不足的问题。“原先我们三天两头就会听到电动自行车被盗、电瓶被偷的事情,居民们都怨声载道。”西园社区党委副书记余林林告诉记者,自从建设“智安”小区后,偷车贼不敢再猖狂,小区的治安形式改善很多,居民们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余林林的感受也直观地从数据上得到了验证。自“智安”小区建设以来,西园新村总体案发率同比下降56.7%,可防性侵财案件同比下降51.2%,电动自行车及电瓶盗窃率同比下降66.7%,无论是整体案发率还是特定类型案件数,下降幅度都远低于其他开放式小区。
  “智安”小区高效运行,依托的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平台。截至目前,通过各项前端设备数据采集,该数据平台已累计采集车牌数据45万余条、电动自行车行车轨迹87万余条、人脸轨迹数据60万余条、无线智能终端特征码107万余条。与此同时,一个以区公安分局、区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社区三个层面的智控信息平台搭建完成,前端设备采集的海量信息通过社区平台,汇聚到区公安分局和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由点及面形成“大数据池”,进而开展专业分析、研判和应用工作。一旦被锁定的可疑人物或车辆进入“智安”小区,系统将实时报警。机动车车牌被探头抓拍后,经过后台运算,同样可以与被警方列入“黑名单”的嫌疑车辆实现联网比对。这些系统所采集到的数据和分析比对结果,各“智安”小区所属的社区警务室也能实时掌握,与派出所和相关部门互联互通。

民警查看高清视频监控画面

  “雁过留痕”可追溯
  打击犯罪与公共服务两手抓


  位于昌国街道的东管庙社区,地处城区中心商贸区,各类行业场所集聚,居住人群混杂,因此成为了我区治安难点之一。去年,东管庙社区被我区列为“智安”小区试点之一,除增添视频监控、打造车控平台等硬件外,该社区还结合智能安防系统建设,同步配套实行行业自治自管、保安联防联勤及店店联防的工作机制,实现以小区、商贸区为点,街面为线,整体成面的智慧防控新常态,并在社会治理、破案打击领域取得了明显实效。
  去年8月,该社区发生多起窗口“钓鱼”盗窃案件。接到报案后,办案民警通过社区内的高清探头,捕捉到了嫌疑人的影像,并通过前科、重点人员信息自建比对库,利用人脸比对功能对影像进行搜索。最终,多项数据都关联到湖南新化籍嫌疑人张某身上,并很快将其抓获。无独有偶,今年上半年,位于东管庙社区的某网吧曾发生一起手机被盗案件,办案民警也通过提取“智安”系统的人像、车辆抓拍图像,迅速查清了嫌疑人的身份和运动轨迹,同时运用社区高清监控对其活动范围进行布控巡查,及时将嫌疑人抓获。“原先这些数据都依靠社区民警人工采集,牵扯了我们很多精力,如今利用高科技,不仅能保证数据的真实和更新速度,也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走访社区、了解民情。”东管庙社区民警蔡令侃告诉记者,在警力没有增加、治安警察保持原有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智安”小区的建设实现了小区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还有效地将治安管理与服务群众进行了连接。
  快速、精准地锁定嫌疑人行动轨迹,为侦破案件提供了“最后一公里”的落地支撑,进而大幅提升了破案效率。截至目前,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29.61%。“两抢”案件“零案发”,“两车一瓶”、入户盗窃案件分别同比下降38.3%和39.8%。
  “智安”小区的建设,除有效、快速打击犯罪外,还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在智控信息平台的建设基础上,东管庙社区给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儿童和特殊人群发放了智能手环,如果有人不小心走失,社区便能通过手环信号锁定其位置。除智能手环外,部分生活不便的人群还收到了警方发放的一键报警器。当这些人群出现紧急情况或需要帮助时,只要按下按钮,相关社区民警的手机就会发出警报,民警能迅速前往现场为他们提供帮助。
  记者了解到,除实现区域看管功能外,“智安”小区建设中的智控信息平台还预留了接入端口,未来还将增加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家庭、智慧物业等子项目,集防范宣传、家居监测、“最多跑一次”网上办事、物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及时为小区住户推送治安防范信息、提供社区服务,实现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有机融合。

民警在群租房安装门禁系统

  内涵提升外延拓展
  推进“智安”全覆盖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区“智安”小区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公安融入、多方参与”的主体责任体系,以及以“专业化组织、智慧化引领、社会化支撑、法治化保障”的建设思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全区的“人、机、物”数据进行关联和管控,智慧防控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机制日趋成熟。
  去年以来,实行“智安”小区试点建设的西园社区、檀香小区、东管庙社区,刑事案件发生率分别同比下降56.7%、39.7%、57.8%,盗窃、诈骗等可防性案件分别同比下降51.2%、38.6%、36.2%,西园社区更是实现了入户盗窃“零发案”,“智安”成果显而易见。
  除对老旧开放式小区布建智能安防网络,对老式封闭式小区安防设备进行智能升级,“智安”小区建设还逐步向新建居民小区延伸,接轨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位于环南街道的宋都·蓝郡国际小区按照“智安”小区安防设施配置标准,对部分存在的安防设施标准不统一、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开展了整体改造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小区的“智安”防控能力。区公安分局还联合区住建部门,将“智安”小区建设列为新建住宅小区技防验收内容,实现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应用。“智安”小区成为了新小区建设的一种标准配置,成为提高小区个性化品质的一个亮点。
  在推进“智安”小区建设基础上,我区还搭建基于大数据生态架构的“大脑”平台,全面关联管控全城治安要素,主动分析预警异动信息,实现了警察随时就在身边的“平安定海”新常态。“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经验积累,我们还将把‘智安’向行业单位和农村集镇延伸拓展,实现全覆盖的智慧防控网。”区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副政治教导员朱善义介绍说,该局还将向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推广以智能身份识别终端为主的智能防控系统,布建新型视频监控系统,统一纳入公安专网,形成行业“智慧”管控。同时,逐步向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推广,推进“智安”集镇建设,以农村村民区和主要道路为主,安装、整合高清视频监控、车控平台等采集设备、物联网等智能安防系统,完善全区智能化治安防控网,通过一个个区块的“小平安”汇集成全区社会的“大平安”。

  【记者手记】
  让“智慧”引领全域“智安”


  推进“智安”小区建设,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不仅是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的有效抓手,更是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直接体现。在当前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加快推进的热潮下,“智安”小区也借助这一东风,将科技落地,为民生服务,用实践证明了其优势所在。
  目前我区的“智安”小区建设才刚刚起步,但它们的成功运行为各类型社区治安防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新、旧、封闭、开放、有物业、无物业……各社区可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智安”小区全面铺开势在必行。
  “智安”小区建设可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如何物尽其用,同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相信是未来“智安”2.0版的发展方向。除现有的防走失、一键报警功能外,物业管理、健康医疗、智能消防都能成为可添加的智能版块,为居民打造一个永不下班的“智能安防管家”,从而实现社区更智慧、治理更精准、服务更贴心、居民更安心、邻里更和谐。同时,参照“智安”小区模板,“智安”医院、“智安”学校、“智安”工地、“智安”企业、“智安”景区等多类型智慧治理末端也可借鉴打造,最终实现定海全域“智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