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09:20 来源:定海山 作者:记者 陈炳群 尹倩倩 文/摄
文化是定海乡村特具魅力、吸引人、辨识度的招牌。今年,随着东海百里文廊全线开放,以“古村古宅、古街古景、古刹古亭、古人古风”为基础的15类“古”资源被充分挖掘,文廊沿线196个主要文化景观节点,包括自然人文点位和各类古迹遗址得到了改造提升,让在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得以激活,使其再现历史面貌,重新光彩照人。
古樟驿
在东海百里文廊盐仓段古樟驿,几十棵古树矗立于此已有几百年,是定海现存最大的古树群。相传,宋绍定三年(1230),一穷困书生慕名前来虹桥书院求学,行至彩岙,渴既累,闭目傍树下。朦胧中忽见不远处金光闪闪,走至近前,原是九缸十八排共计162缸金子。相传是财神菩萨在晒霉时失眼,偶被书生所觉。书生彷徨:若露天放,恐流失;若告之,恐被哄抢;若自归,于读书人亦是罪孽。书生思前想后,决定用泥土掩埋金子,并种植樟树作为标记,继续前往求学。在看不见的年轮里,古树承载了盐仓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中华美德的美丽传说也在古樟驿代代相传。
“两黄”文化
双桥街道,传统人文与现代商贸在这里撞击勃发,古韵悠然的历史名胜在这里汇聚升华。以黄以周、黄式三并称的“两黄文化”是东海百里文廊双桥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两黄”,是双桥街道的黄式三、黄以周父子,名震中国学界,被誉为经学大师,是定海名人的杰出代表。“两黄”丰硕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更为后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依据,是定海黄氏家族史上最耀眼的两颗明珠。
双狮山烽火墩
位于岑港街道烟墩村的双狮山烽火墩建于明中后期,是抗倭期间传递信息的重要设施,现存7座烽火台分布在山岗上,由土石砌筑,虽然只能看到轮廓,却是舟山防止外来侵略与保境安民的直接见证。从海拔286.4米的双狮山眺望四面大海,无不感叹那个年代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精神内涵及浓浓的爱国情怀。
泉香井
当车辆行驶至与东海云廊交汇的昌国段叉河岭主线,山林掩映间,挑出一角飞檐,这是有着300余年历史的长生月岭庵。庵院之中有一方古井,称“泉香古井”。古井建于明末清初,与长生月岭庵同时,因井水甘甜清冽,且涝不增、旱不减,多汲不降、少汲不升,来往客商、路人经此歇脚时,饮之车马劳顿立马缓解,四乡邻里均慕名前往取水。
三毛故里
在小沙街道庙桥村,这里有作家三毛的祖父陈宗绪于1921年建造的祖居。借助三毛文化IP,庙桥村近几年建成开放三毛书屋、三毛散文奖展陈馆等文化阵地,还引进了心忆空间文创集市、台爸王餐厅等业态,实现了多形式、多维度的三毛文化展示。
陈家大院
在东海百里文廊白泉段有一座知县赐匾“乐善好施”的陈家大院,古色古香的老宅是一座由正屋、东西厢房构成的榫卯结构四合院落,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余年历史,白墙黛瓦,精致古朴。
唐家聚居地
唐家聚居地位于东海百里文廊马岙段,整个村落由宗族祠堂向四周延展,民居错落有致。相传,清康熙年间,唐家太公从宁波的畈田塘迁居至马岙,为当地大户放牛、做农活,成了长工。凭借着勤恳善良的为人,唐家太公拓荒开垦、不断发展家业。到清道光年间,唐家已成为马岙当地的大家族。据唐家宗谱记载,明清时期,唐氏后人考中秀才以上10余人,为官者10人,高至六品。后来唐家发迹,更是依靠家族中开拓商业的族人。
龙潭老街
位于东海百里文廊干览段的龙潭老街形成于明嘉庆年间(1525年),南北长约200米、东西长约60米街体,街面现有楼房20余幢、两层楼店面10余家,原为鱼货经营交易为主的商业街。街上有舟山去台老兵史料陈列馆(庄家大院)、供销社博物馆(省级乡村博物馆)、红柃共富工坊、传统年糕手工作坊、龙潭井等特色点位,历史的古朴气韵与现代生活的烟火气息在此交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