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舟山丨邓尚贵——在舟16年,他找到了心中那片“深蓝”

2022-06-23 11:19 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记者 周杭琪

  省级人才、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院长邓尚贵——在舟16年,他找到了心中那片“深蓝”

  邓尚贵(左一)指导学生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6月20日下午,走进浙江海洋大学,初见邓尚贵,就是印象中的学者风范:戴副眼镜、笑容可掬、文质彬彬。

  来舟16年,从一次选择,到扎根融入,再到与这片热土一起见证彼此的高光时刻,他如此诠释城市和人才的关系: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30年前,四川人邓尚贵硕士毕业后,执教于广东海洋大学。深耕水产加工领域的13年间,他陆续捧回了广东省湛江市“青年科技标兵”、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等荣誉。

  2005年,西南大学向他抛来“绣球”。有着家乡情结的他,调往了离家更近的这所高校。

  “我原以为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施展才华,但到了重庆,我发现本地水产加工原料不足,相关企业发展受限,这是始料未及的。”邓尚贵坦言,经过测算,当地水产加工业若想要达到一定的行业规模,起码要再等上5年。

  5年时间,对“一天一变”的研究领域来说,太过漫长。不安于现状的他,甚至为此夜不能寐:干事业出成绩的黄金年龄,难道要这般虚度?

  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40岁的邓尚贵,选择再次起航,向着自己梦想中那片“深蓝”挺进。

  “舟山是世界四大渔港之一,是水产加工第一线。”他记得,当时舟山水产加工企业有500多家,产业发达、平台广阔,这无疑是邓尚贵实现抱负的理想之地。

  2006年,邓尚贵的人生轨迹,与这座东海边的小城,交织在一起。

  “当时,虽然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但都不是问题。学科不强,更表明创业空间巨大。”千里迢迢来舟“白手起家”,邓尚贵被内心的使命感牵着一路向前:

  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带学生跑企业促合作、与国内外高校交流……海阔凭鱼跃,在舟山,他就像鱼儿一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大海。

  可由于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差异大,转学来舟的女儿难以适应,心里有落差。事关女儿一生,邓尚贵最终决定让她回重庆。然而,离开前夜,女儿改了主意。

  “她当时说,‘我走了,妈妈回去陪读了,只有你一个人在舟山了,我会舍不得。’”听了女儿的话,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没有后顾之忧了,只管放开手脚干。

  2009年,舟山迈入“大桥时代”;2011年,舟山群岛新区蓝图渐展,海洋经济蓄势待发;2013年,浙江海洋学院搬入长峙岛新校区,3年后升级浙江海洋大学……

  在舟山,邓尚贵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件、学院获批“国家水产品头足类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引领学科团队与企业合作的金枪鱼再利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邓尚贵办公室门口的荣誉墙上,23块国字号、省级奖牌亦是见证者。每每路过,他不仅有成就感,而且充满前行的力量,他说,来舟或是职业生涯中最正确的决定。

  “我最欣慰的是,是能够为企业发展、为行业进步出力,这也是我的荣耀。”这两天,邓尚贵忙着为六横一家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决难题。

  今年6月初他去企业调研时,发现该企业产品产量跟不上,这愁煞了企业负责人。“好在有办法。”他指了指书橱里的一袋碱性蛋白酶说:“打了很多电话联系到了这款产品,昨天刚寄到我家,用上这个,成本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还能缩短生产周期。”

  学科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水产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也支撑专业学科发展。关于校企共赢,邓尚贵分享了一组令人惊喜的数据:

  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药学毕业生80%留在了省内相关行业,且工作满意度达到99%。

  “这和我的设想高度吻合,我们的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于当地,形成闭环,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他很欣慰,这不也是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吗?

  选择一座城,爱上一座城。因为对舟山有感情,对产业有感情,对学校有感情。邓尚贵对自己的晚年生活也给出了规划:“最大可能还是在这里!退休了还能给企业解决问题呢!”他笑声爽朗。

相关阅读

品牌栏目

短视频 阿拉来帮侬 海山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