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越剧进入“后戏迷”时代

2021-10-13 10:06 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记者 傅明燕

  传统越剧进入“后戏迷”时代

  舟山小百花在年轻群体中寻求突破与绽放


  舟山小百花在海湾公园演出

  东海之滨,越音袅袅,曲声悠扬。10月14日至11月2日,以“越韵传承·正值青春”为主题的第七届舟山群岛新区越剧节即将拉开帷幕。此次越剧节,除原创文旅大戏《观世音》外,由舟山市艺术剧院小百花越剧团青年演员们全员出演的《新·盘妻索妻》也备受关注,看这一朵朵越剧“小小花”,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如何在舞台上绽放光芒。

  有人说,现在戏曲已发展到“后戏迷”时代,要传播和传承越剧文化,必须拥有新的方式来开辟新的市场。目前,通过下小岛、走社区、进校园演出,借助5G数字化传播载体,舟山小百花把越剧文化辐射到舟山的角角落落,营造新时代听戏、赏戏、爱戏氛围;并用老戏复排焕发传统曲目魅力;还以当代审美赋能传统越剧,拓展年轻戏迷,不断尝试打破“后戏迷”时代困局。

  传统越剧面向当代审美

  “刘兄提起约法言,可敬娘子礼仪全……”10月8日,舟山剧院里婉转悠扬的戏曲声洋洋盈耳,余音绕梁。小百花越剧团的“小小花”们正在彩排,21岁的梅丽瑞穿着蓝色的褶子和三寸高靴,水袖一甩、眉眼一抬,唱腔温婉圆润,将《新·盘妻索妻》中的男主角梁玉书演得活灵活现。

  每年的越剧节都是戏迷们的狂欢日。 10月14日至11月2日,我市共有8场传统越剧大戏轮番上演,让戏迷们一饱眼福。相比于前几届越剧节,通过各种演出类活动,让传统越剧文化辐射整个舟山,润泽千岛百姓,今年则更注重“传承”二字,就像主题“越韵传承·正值青春”所表达的,让传统越剧在新时代中传承创新,吸收当代的一些审美潮流,不仅让年轻人走进剧院,更让百年越剧焕发青春光彩。“传统越剧要想拓展年轻戏迷,就要面向当代审美,不仅服道化方面要更有韵味、精致,剧情叙事和节奏等方面,也要更有现代感。 ”舟山市艺术剧院副院长虞燕介绍,就好比他们对《新·盘妻索妻》,在保留经典唱段的基础上,对部分剧情和人物基调进行梳理,让故事脉络更加合理、流畅,同时简化了舞台、修饰了服装,既保留传统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今年,越剧文化审美的转变还体现在越剧节的主题宣传海报上。“一改往年人头扎堆、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的节目单式海报,今年越剧节有了主题海报,在设计方面,我们在素净底色上用几笔简单线条勾勒出2个越剧人物形象,简约且唯美。”舟山市艺术剧院市场运营总监陶晶说,同时为了方便老年戏迷,剧院依然保留了节目单式的宣传海报。

  此次越剧节还邀请了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和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届时,舟山戏迷可以一睹绍兴小百花梅花奖演员吴凤花、吴素英和宁波小百花姑娘们的风采。

  传承人“小小花”逐渐盛开

  传统戏曲要走长远发展之路,更需要优秀的传承。

  此次越剧节,“小小花”们将全员出演整台《新·盘妻索妻》,这是她们继《五女拜寿》《玉蜻蜓》后第三次“扛起大旗”,面向广大戏迷。“排戏最锻炼演员,通过导演的阐释、讲解、示范,‘小小花’可以快速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是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体会不到的。”虞燕表示,对“小小花”来说,越剧节是难得展示自己的舞台,既考验自身专业素质,也锻炼“连续作战”的意志。

  目前,舟山小百花越剧团共有“小小花”13人,平均年龄21岁。 2015年,她们在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组织下,进入市艺术剧院与舟山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办的三年全日制“舟山小百花越剧班”学习,之后又在舟山小百花越剧团学习了3年。

  唱腔等基本功要靠平时训练,但舞台经验却是要靠一次次的表演积累。 3年里,“小小花”每年都有上百次的登台机会,每次演出都会有市艺术剧院老师从旁指导,示范形体、动作、唱腔,仔细抠每一个神情姿态。不论是舞台经验,还是专业技巧,“小小花”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零零后的梅瑞丽就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朵,凭着质朴醇厚的嗓音天赋和扎实的基本功,在舟山的戏迷圈已有一定人气。今年越剧节她将出演《新·盘妻索妻》的男主角梁玉书,在此之前她已经出演过《五女拜寿》《观世音》《玉蜻蜓》等多出剧目。在与越剧朝夕相处的这些年,越剧已经成为她的生活和奋斗的事业,“我会不断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从而更加精准得去诠释和演绎每一个角色,希望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2019年10月3日,通过市艺术剧院的牵线搭桥,梅丽瑞拜师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尹派表演艺术家萧雅,成为尹派弟子。

  “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戏里有很多人生道理和正能量,我们在教授专业技巧的同时,也会把这些道理教给她们,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虞燕说艺无止境,“小小花”们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磨炼。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越剧团将会邀请更多专业的老师来给“小小花”上课学习。

  “戏迷时代”越剧离不开年轻的力量

  9月30日晚新城港岛大桥下,悠扬缠绵的戏曲声响彻海湾。市艺术剧院的老师带着“小小花”们轮番上场,带来了《梁祝》《沙漠王子》《春香传》等越剧经典折子戏。现场观众将舞台围个水泄不通,阵阵叫好的,除了老年戏迷,还有不少青年和孩子。

  如今的舟山,还是有不少年轻戏迷。今年30岁的童佳琪就是一名“骨灰级”越剧迷。小时候就经常跟着外公外婆去各个礼堂看越剧,一看就是20多年。范傅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徐王版本的《红楼梦》、袁雪芬的《祥林嫂》……聊起最喜欢的越剧曲目,他如数家珍:“这两年比较关注舟山小百花的《观世音》,有我们本土的味道。 ”

  年轻戏迷是支撑越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土壤”。童佳琪告诉记者,他认识很多喜欢越剧的年轻戏迷,九零后、零零后都有,有的结识于艺术剧院,有的一开始对越剧没兴趣,他带着去看了一场之后就喜欢上了。

  舟山小百花越剧团“小小花”之一的朱琼萤也感觉,近几年走进剧场看戏的年轻人开始多了起来。“我经常会把越剧票送给身边的朋友,他们也是我的同龄人,一开始他们或许是因为我在演出才来看,但是看过之后都觉得越剧没有想像中的那么晦涩难懂,说下次有机会还是愿意去看。 ”她说,对越剧文化的兴趣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年轻人愿意走进剧场看传统戏曲就是一种好的开始。

  近年来,舟山市艺术剧院不断把戏曲带进校园,让优秀的越剧演员定期向学生们传授戏曲基本知识和唱腔表演,使传统越剧文化教育从孩子抓起。今年截至目前,舟山市艺术剧院已经在南海实验初中、舟山第二小学北校区、舟山第一小学、白泉中学等中小学讲课10余次。

  不少孩子在感受过传统越剧文化的魅力后,报名越剧培训班。定海陈女士的孩子已经学越剧2年多,她觉得学越剧可以提升孩子的气质和自信,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相比钢琴、芭蕾等艺术特长,越剧更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雅韵味,让人眼前一亮。“现在我们所在的培训班里有10多个孩子,很多家长,包括我在内,在孩子学习越剧后也逐渐对越剧产生兴趣。 ”陈女士说。

  越剧离不开“年轻”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年轻的戏曲人、戏迷圈,同样来自现代化5G直播技术的数字赋能。

  下海岛、走社区,舟山市艺术剧院每年都要在舟山各地演出越剧上百场,而对于某一偏远海岛群众而言,或许每年只能等到几场。现在,他们每到一处演出都会开通5G直播,通过“淘文化”平台把越剧节目源源不断输送到舟山乃至全国各地的群众面前。当天的演出视频还会保存到“淘文化”平台的文化仓,海岛群众只要打开“淘文化”微信公众号,就可以看到大量精彩的越剧曲目。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舟山传统越剧文化辐射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为传承和发展越剧文化奠定良好基础。本版图片由舟山市小百花越剧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