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22-01-18 12:34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1月17日上午9时,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魏志阳 周旭辉 摄

  一、2021年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和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全省生产总值7.35万亿元、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2%、10.4%,十方面民生实事圆满完成。

  (一)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局。制定出台实施方案,编制“四张清单”,谋划实施扩中提低等重大改革,启动28个首批共同富裕试点,承接财政部、民政部等15个国家部委的专项支持政策,40余家省级部门出台配套落实政策,重点突破、合力推进的良好态势全面形成。

  (二)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效提升

  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联动推进。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研发投入强度达2.9%。启动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宁波舟山港集团获中国质量奖。

  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实施减税降费直达快享,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2500亿元。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年净增市场主体65.2万户、其中企业31.8万户。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新增上市公司110家、单项冠军企业35家。

  投资消费较快增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推进“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工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8%。努力提振居民消费,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7%。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跃居全国第3,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6.2%。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全球第1,成为全球第3个3000万级集装箱大港和第6大加油港。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组合拳,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0.8个百分点。

  (三)数字化改革引领体制机制重塑

  数字化改革取得硬核成果。省市县三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全面上线,“浙江外卖在线”“浙江e行在线”“车辆检测一件事”“民生关键小事智能速办”等一大批标志性应用上线运行。

  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推进完善陆海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集成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等13项重大改革,涌现了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重大改革成果。创新推出“浙江公平在线”。

  (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成效明显

  长三角一体化扎实推进。强化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24项一体化协同事项加快落地。加速数字长三角建设,10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30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互认。

  “四大”建设呈现新亮点。20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加快建设,开发区(园区)数量从1059个整合至134个。发布首批8个大花园示范县和16个“耀眼明珠”。建成杭台高铁、金台铁路、杭海城际、杭绍城际、宁波舟山港主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落地实施。

  山区和海洋加快成为新增长点。实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26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施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省政策意见,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经济增速1个百分点。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启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坚决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启动建设城乡风貌样板区212个,新增未来社区创建221个,改造老旧小区814个。

  (五)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持续加强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坚持就业优先,城镇新增就业122.4万人。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7.4万套,建成棚改安置住房10.8万套。落地实施“双减”政策,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率先实施全省域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改革。新增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65家、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托位1.66万个。

  文化体育建设扎实推进。全域打响“浙江有礼”品牌,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人数居各省(区、市)首位。强力实施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等文化地标,启动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扎实推进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筹备工作。东京奥运会金牌数位列全国第1。

  平安建设持续深化。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累计接种新冠疫苗1.42亿剂次。有效防控重点领域金融风险,不良贷款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强力推进重点领域“遏重大”攻坚战。加强防汛抗台工作。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清源专项行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

  二、2022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202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建议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调查失业率5.5%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能源和环境指标计划目标。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总牵引,用好“金字招牌”,扛起政治责任,通过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通过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按照“每年有新突破、5年有大进展、15年基本建成”的安排压茬推进,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等方面形成阶段性成果,蹄疾步稳向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目标迈进。必须牢牢把握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的要求,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减负强企、科技创新、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民生保障“五大政策包”和财政、资源、金融、能源“四张要素清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打好防范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和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保持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撬动作用,主动作为、积极变革,推动体制机制实现系统重塑。必须切实增强“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忧患意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开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境界;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奋进姿态,全力以赴抢时间、抓进度、快推进,确保一季度开门稳、开门好,奋力夺取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分报表。

  (一)千方百计惠企助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以“真金白银”换市场主体轻装上阵、专注前行。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更大政策支持,最大限度挖掘省内降本空间,按照“第一时间+顶格优惠”原则,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及早发力,力争为市场主体减负3000亿元。

  为市场主体注入更多金融活水。实施金融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深入推进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提升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行动,确保全省营商环境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推进极简审批许可、便利开办登记,加快实现商事主体登记“零干预、零材料、零费用、零跑动”,优化注销服务,建立歇业制度,畅通企业退出渠道。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二)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激活居民消费,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

  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优结构、扩投资“1+9”行动,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实现有效投资增长6%左右。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万亩千亿”、开发区(园区)等重点产业平台为支撑,围绕“415”产业集群和网络通信、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标志性产业链,统筹招大引强和激活内资,实现制造业投资增长10%。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适度超前布局的要求,聚焦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新基建等领域,滚动做好项目储备,加快推进在建工程,实现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5%左右。实施一批重大城市建设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燃气管道更新、城市内涝治理,提升城市功能。实施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加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等领域项目推进力度。推进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集中,用足用好政府专项债,力争可用专项债资金增长20%以上、覆盖省以上重大项目,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土地保障重大项目清单和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

  多措并举激活居民消费。实施提升传统消费、扩大新型消费政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培育壮大文化服务、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

  (三)千方百计稳外贸稳外资,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抓住RCEP实施重大机遇,引导企业用好零关税等规则,落实好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推行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确保出口占全国份额基本稳定。全面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力争实际使用外资180亿美元。

  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强化四个片区联动发展,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管齐下,推动舟山片区做强油气全产业链,推动宁波片区锻造世界一流强港硬核力量,推动杭州片区建设数字贸易示范区、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数字物流先行区,推动金义片区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

  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丝路领航”三年行动计划。

  (四)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实施重大科研平台设施建设千亿工程,省级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增长40%。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完成10大省实验室建设布局。加强关键核心和基础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开展“尖峰、尖兵、领雁、领航”攻关项目400项以上。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新增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家。

  加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省级整合存量资金99亿元、新增20亿元,集中力量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力争新增上市公司70家,培育雄鹰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单项冠军企业20家。强化链条式培育,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实施强链补链固链项目60项以上。强化集群式发展,培育“新星”产业群20个左右,积极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用好国家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实现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

  全力推动数字经济积厚成势。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做大做强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智能计算和智能光伏等产业,推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

  (五)着力深化数字化改革,持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迭代升级数字化改革。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围绕党建统领、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和基层治理等系统,加快打造一批管用实用好用的重大应用。

  扎实推进“扩中”“提低”改革。聚焦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与小微创业者等扩中重点群体,低收入农户、进城务工人员、困难群体等提低重点群体,探索制定针对性增收激励政策,进一步激发增收积极性主动性。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推动高耗低效企业转型升级,力争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8%。深化国土空间治理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六)着力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全力抓好协同事项落实,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建设,做深做实长三角产业合作区。

  久久为功推进“四大”建设。编制实施杭州湾产业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大湾区十大标志性工程。深入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活动,进一步做亮“耀眼明珠”。加快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支持温州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金义聚合同城化发展。

  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深化“千万工程”,强化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联动推进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510万亩。加大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推进力度。

  大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加快建设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积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炼化一体化和下游新材料项目建设,建好国家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坚持分类施策、一县一策,完善省域统筹机制和激励奖补政策,省财政新增安排专项资金,支持26县生态工业重点项目。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

  (七)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狠抓百个千亿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启动700万千瓦清洁火电、10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开工建设,新增风光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巩固提升环境质量。深入推进清新空气行动。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塑料污染治理。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落实八大水系全面禁渔制度,实施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行动,扎实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八)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强化平战结合,完善疫情防控六大机制,做到快检测、快流调、快编组、快转运、快隔离,不断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水平,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遭遇战歼灭战。

  全力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持续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有序处置私募投资基金等风险点,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依法稳妥处置房地产领域风险,稳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深化“遏重大”攻坚战,全面排查整治重点领域安全风险隐患,确保较大以上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双下降”。深入推进台风、洪涝防治,加强地质灾害治理。

  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基层治理“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建设,完善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

  (九)着力办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向世界奉献一届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

  打造一流赛事环境。要举全省之力,强化全省域参与,加强杭州和宁波、温州、金华、绍兴、湖州等协办城市的密切协作,凝聚起共襄盛举的强大力量。全力做好比赛项目筹办、疫情防控、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确保办得精细、精准、精致、精彩、经典。

  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大力倡导“人人都是东道主”理念,积极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掀起全民迎接亚运、参与亚运的热潮。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城市精细化智慧化治理,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在迈向共同富裕中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扎实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工作。完善大病、慢性病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构建新型慈善体系。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加强困难群体救助,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推动普惠性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扩容,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加强基础教育资源优质均衡供给,巩固扩大“双减”成果。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新一轮学科建设计划,提高高校办学水平。

  深入实施健康浙江行动。超常规推进“医学高峰”建设,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营造育儿友好环境。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全面取消社会抚养费,完善生育保险政策。优化生育休假制度。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

  加快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支持专业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创新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

  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深化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加快浙江文化标识建设,系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

  我们认真对照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着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坚持系统谋划,坚持群众普遍有感,坚持能快则快、能早则早、能多则多,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我们将定点定时、定标定责,细化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实时公布进度、接受群众监督,表格式压茬推进,清单化攻坚突破,确保每一件民生实事都做实做细做好,确保言必信、行必果,让全省人民早受益、多受益、更有获得感。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高站位和实干事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坚决扛起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坚决做到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

  坚持改革进取,建设创新政府。全面加强学习,深化调查研究,增强工作本领,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坚定不移吃改革饭、打创新牌,强化整体智治、唯实惟先,勇当标杆、敢为闯将,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变革性组织建设,系统重塑机制、工具、手段和方法,创造性推动工作质效提升。

  坚持担当作为,建设实干政府。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把全部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全部精力用在办实事求实效上。大兴真抓实干之风、攻坚克难之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劲头狠抓落实,事不避难、一抓到底,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坚持依法履职,建设法治政府。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政府立法,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统计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为民清廉,建设服务政府。坚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把握群众的脉搏,用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力把事情做实做好,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