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轩文章: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彰显“重要窗口”的战略担当

2020-09-10 09:04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沈轩

  资料图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深入解读。这是自今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7次在重要场合对“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命题进行阐述。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深虑于未形。面对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中长期风险挑战日益凸显的新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把握外部环境的“变”与国内经济基本盘保持稳定的“不变”特征,擘画了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蓝图。

  新蓝图开启新征程,新格局呼唤新作为。“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目标、新定位。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浙江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思想自觉和更有力的实际行动深入贯彻中央部署,以开路先锋姿态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上彰显战略担当。

  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本应对时代变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抉择

  “事适于时者,其功大。”提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研判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因素增多、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加大等复杂国际环境的基础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中长期战略之策,体现了开顶风船的勇气、打持久战的智慧,不仅将为中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强劲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大国发展必须之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对于大国经济发展而言,内部的供需循环在经济运行中是决定性的,若内部大循环不畅通,经济发展必然不可持续。中央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正因为这是大国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是保持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寸寸河山寸寸金”。当前,我国具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以及十分强大的生产能力、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如此体量的供给和需求规模表明,我们可以依托经济规模和政策空间盘活存量、创造增量,通过完善经济内部循环带动外部循环,从而保障经济安全不受制于人,并在不断巩固增强中行稳致远、向前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顺时应势必然之举。一直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发达国家主导秩序、控制技术、超前消费,资源国提供资源和发展中国家提供生产的全球大循环模式。但随着主要发达国家内部就业和增长后劲不足等问题的涌现,对全球经济的需求牵引日益乏力。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循环中不仅承担了国际循环的生产分工,而且也逐步成为拉动需求的重要一员。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7%提高到2019年的16%,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我国的消费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些年来也保持在60%以上,仅2010—2017年间中国就贡献了31%的全球家庭消费增长额。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的态势表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相对在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相对在上升。在此背景下,加快从“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转变到“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不仅是国内发展的需要,更是保持全球经济大循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化危为机必要之举。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让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为萧条的一个衰退期。疫情的中长期化,也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秩序受到极大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一些国家高举自身优先的旗帜,不断打压成长中的经济全球化力量。在全球化面临逆风逆水背景下,我们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双循环”,“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的经济内卷化,而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推动建设新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需要。

  取于势,明于变。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循环,让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繁荣世界市场,也让世界更加深入地拥抱中国市场,通过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双向开放,打造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让经济全球化不因疫情冲击而停步、不因发展逆流而停滞,维护经济全球化、引领经济全球化,携手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资料图

  从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强化角色意识,锚定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是有显著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的”。这深刻启示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效能的持续探索过程,也是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实践历程。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引领性、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对于如何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赢得发展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是浙江融入和服务国家大局最核心的责任使命,是浙江各项工作的政治标准和实践基准。对于浙江来说,当前建设“重要窗口”,摆在重中之重的一项任务,就是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要深入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强化让“今天的浙江”为“明天的中国”多探路多闯关的政治自觉,拉高工作标杆,找准努力方向,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不断形成富有影响力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

  深刻把握、深入贯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根本前提。马克思曾经说过:“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国内大循环的程度、水平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而影响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形式。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首先要打通国内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做强国内大循环,才能为平等互利、和平发展的外循环提供基础。

  青山矗立,源于根深基实。在推动国内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中如何体现浙江的“窗口”作为,就是要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密切关注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中的要素保障和堵点、卡点、难点问题,着眼推动消费这驾“马车”跑得更快更好,充分发挥浙江市场和消费引领作用,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以提供高品质产品、创意产品和优质服务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促消费、扩内需的新模式和最佳实践。

  深刻把握、深入贯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整体要求。任何事物的发展,内因和外因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割裂开来。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完整概念,内、外循环不是两个闭环,而是相互联通的整体。中央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辩证关系,就是要求以国内经济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世界市场永远是中国经济遨游、成长的海洋。在助推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中如何体现浙江的“窗口”作为,就是要秉持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立足全局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开放发展决策,抓住国家扩大开张战略机遇,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与各国各地区的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大力推动国内、国际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助力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书写对内对外开放新传奇。

  深刻把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一路径指引。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时代发展的要义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与新发展理念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化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将新发展理念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价值遵循和路径选择。

  理念就是指挥棒。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格局中如何体现浙江的“窗口”作为,就是要围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抓紧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创新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勇当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先行者,开创协调发展新境界;坚定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贡献绿色发展新经验;充分发挥“浙江人经济”优势,在高质量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着力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的问题,补齐社会事业发展的突出短板,形成共享发展新局面。

  深刻把握、深入贯彻“积极主动”这一致胜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加强改革前瞻性研究,把握矛盾运动规律,守正创新、开拓创新,更加积极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发展格局是需要主动作为的中长期战略,要求我们切实解放思想,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看清各种机制固化的症结所在,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打通堵点、畅通循环。

  在大局下行动,贵在自觉。在打好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持久战中如何体现浙江的“窗口”作为,就是要增强“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找准“窗口”建设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契合点,立足自身、谋深谋远、主动调整,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并在不断催生新发展动能、激发新发展活力、打造合作竞争新优势、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中巩固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深入总结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做法经验,就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等问题主动研究、深入谋划、献计献策、孜孜探索,为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提供更多鲜活素材。

  资料图

  扬优势、补短板,在打造国内大循环强大动力源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战略枢纽、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路径上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新发展格局是全新命题,也是综合考题。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仍有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亟需破题起势、解题作答。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沧海横流显本色,急难险重见担当。浙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直接受益者,又肩负着建设“重要窗口”的战略任务,在助推形成新发展格局上具有鲜明优势、负有先行责任。要瞄准国内大循环供需还不匹配、产能满足内外还不平衡、发展动能新旧还不接续等普遍性问题,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扬优势、补短板,谋划好重大举措,拿出标志性成果,以“重要窗口”的战略担当为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挥藏富于民、城乡协调的均衡优势,为构建更大驱动力的有效大市场作出新贡献。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是驱动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因素。浙江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居于全国前列。2019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别连续第19和第35年荣膺全国各省区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16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1,比全国平均低0.63,消费潜力巨大。

  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浙江要进一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针对部分人群和区域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发展机会均等原则,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缩小中低收入人群比重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完善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同时,着眼提升消费能力,发挥政策撬动作用,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加快促进消费回暖复苏,增强发展动能,为扩大消费贡献、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支撑提供经验借鉴。

  发挥民营经济充满灵性的市场化优势,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作出新贡献。经济循环的关键是有坚韧灵活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字招牌,贡献了全省六成的GDP、七成多的税收、近八成的出口和研发支出以及近九成的就业人数。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企业数量连续20年居全国第一。40多年来,无论国内外市场如何变化,浙江民营企业总能找到一条生路。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新实践中,民营经济和天下浙商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浙江要针对国内供给结构与品质还难以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问题,立足再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辉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大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民营企业与国有经济更加相得益彰,在科技创新、传统产业转型、生命健康、新材料和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等关键领域实现新突破,更好地提供高质量、高性能产品;在促进就业创业、服务需求供给等方面形成新优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发挥制造业大省的基础优势,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作出新贡献。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浙江从制造业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2019年浙江制造业企业近55万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二位。这是浙江富民强省的奥秘所在,也是迈向现代化的战略基石。

  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浙江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论述和决策部署,围绕建设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针对大平台大项目支撑不足、产业层次总体不高、产业链的安全和韧性不够等新的“成长烦恼”,扭住“高质量”这一关键词,坚定不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特别是面对新冠疫情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带来的巨大冲击,积极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制造业集群,大力培育领军企业、创新企业、单打冠军企业,集中力量打造十大标志性全球化产业链,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强链补链项目,着力增强产业链自主控制力、抗风险能力,为稳定宏观经济、畅通“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前沿的机制优势,在形成引领国际、国内统一的大市场上作出新贡献。市场化和国际营商环境是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支撑。浙江一直以来都是市场化改革前沿。2016年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浙江推动其从一项优化政务服务的行政目标,逐渐完成向社会领域的延伸扩面,确保了市场环境、营商环境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浙江要最大限度地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红利转化为市场活力优势、企业发展优势,针对满足国际循环的产能过剩而满足国内大循环的供给不足等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完善体制机制,打破资本、人才、土地、数据等各类要素流动的壁垒,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构筑区域和城乡统一的要素、商品和贸易大市场,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提升产能供给能力。

  发挥贸易大省、港航大省的开放优势,在扩大“双向开放”促进内外“双循环”上作出新贡献。浙江处于长三角金南翼和“一带一路”枢纽,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前沿阵地,拥有位于全国前列的贸易基础和港航资源,数字经济领先、民营经济发达、改革开放先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等长板和优势突出,是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节点。

  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浙江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的指示要求,着眼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针对进口与出口、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走出去与引进来等存在不平衡的问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以杭州湾经济区为引领,加快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杭嘉湖甬绍舟等融入上海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推动全域一体化融入长三角;发挥数字、浙商、通道、平台特色优势,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内外贸监管一体化,提高资金和人员流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打造促进开放创新的关键枢纽,助推国内与国际经济实现更有效的良性循环。

  发挥数字经济发达的先发优势,在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全面数字化转型上作出新贡献。未来科技和产业革命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就是数字化转型。浙江是全国数字经济先行省份,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建设“数字浙江”。目前浙江数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4位,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跃居全国第3位。疫情期间,浙江数字产业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在复工复产、维持消费、保障就业、稳定市场、提振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数字经济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浙江有责任、有条件、有信心。

  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浙江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先行优势,针对产业结构中创新动能不足尤其是受制于外、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产品、环节,抢抓新基建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人才链,加快形成数字供应链,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加快建设以5G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创新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推动产业互联网、城市大脑、智慧城市、政府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建设,谋划建设数字贸易高能级平台,力争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为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多创新动力。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形成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迎着逆行风、回头浪,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新探索,标注了新发展阶段的实践高度和奋进方向。我们要强化“重要窗口”意识,以“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的实干精神和先行自觉,勇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潮头,努力交出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高分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