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县域医共体建设完成“架梁立柱” 共整合161家医共体

2019-10-22 15:16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陈宁 通讯员 汤颖枭

  浙江县域医共体建设初步完成“架梁立柱”。

  10月21-22日,全省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常山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4-8月,全省医共体牵头医院向成员单位下转接近10万人次,成员单位向牵头医院上转每月达25万人次,尤其是医共体牵头医院向成员单位的转诊量,较之前出现几何倍数的增长,打破了以往“下转上”易、“上转下”难的僵局。

  “去年以来,70个县(市、区)主动谋划、迅速行动,搭框架、定制度、建体系,208家县级医院、1063家卫生院整合为161家医共体。”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县域医共体建设初步完成“架梁立柱”

  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全省推进以来,各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哪些新面貌?

  记者了解到,各医共体在资源整合、人员统筹使用、“三医联动”改革等方面不乏新的探索——

  在机构资源方面,宁波市医共体按独立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登记,成员单位冻结法人资格,仅保留机构;温州市实施基层标准化建设项目115个,总投资33.8亿元;余杭区将卫生服务站提升改造列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按每个站点最高6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永康市推出医共体下的“中医药一体化”互联服务,从开药、抓药、煎药到寄药群众不用跑,免费送到家……

  在人员统筹使用方面,常山县最早全面推进全员岗位设置,他们通过落实“统岗、定岗、并岗、顶岗、腾岗”,各医共体分院减岗48个,年人均绩效增加6000元;龙泉市医共体分院专业技术高级岗由15%提高到20%;洞头区新增编制的90%用于医共体成员单位,大大缓解了基层人才不足;余姚市设立医共体建设发展奖励“资金池”,将业务增值、药品差价款奖励等6块资金纳入“资金池”;东阳市设立“地区系数”,提高山区补贴,激励医务人员安心基层。

  在“三医联动”方面,瑞安市创新DRG支付模式,先上线简易支付系统813组1000个病种,再不断扩大调整,逐步实现精细管理;安吉将医保当年度统筹基金纳入按人头付费预算,划转大病保险、签约、农民体检经费及提取风险金后,剩余资金按各医共体包干人数折算人头支付定额标准;开化县出台暂行办法,县域医保总额由医共体包干,医共体总院对成员单位医保政策不做限制;苍南县率先推动与辖区4个医共体的一次性谈判、集体签约。

  此外,全省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进展顺利。目前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金华、台州、丽水市等8个市均已出台调整方案,绍兴市正在进行合法性审查;衢州市、舟山市还需加快进度。

  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解决了哪些难点?

  记者从会上获悉,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以来,我省“公卫弱”的难题正在逐步破解。

  目前,全省已建立“两员一中心一团队”工作机制,以全专科联合等形式,深入推进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构建以医共体为基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支撑的慢病分级诊疗服务体系,“重基本医疗、轻公共卫生”的沉积性难题正在得到解决。

  开化县的工作人员在调研中了解到,好多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没有按规范服药,拖着拖着就变成大病了,他们推出65岁及以上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家庭等免费供药制度,由财政和医保支付,效果非常好,全县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人数增加13%,血压控制人数增加12%,规范服药人数增加17%。


品牌栏目

短视频 阿拉来帮侬 海山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