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无中生有”的中国外贸传奇

2019-09-15 09:20 来源:人民网 作者:记者 戴谦 吴楠 张帆

  编者按: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世界闻名的“小商品之都”、首个县级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提起浙江义乌,这些响亮的名头总会让人惊叹。

  作为中国贸易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义乌并非“生来如此”——由于山多地少,早年的义乌只是浙江中部一个几无工业基础的贫穷农业县;而这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名头,则是义乌一代代商人们“闯”出来的——从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鸡毛换糖”沿街摆摊到互联网时代逐浪电子商务大潮、沿着“一带一路”实现“买全球、卖全球”,义乌书写了中国最有特色的“无中生有”的传奇故事。

  从“马路市场”绘出“兴商建县”蓝图

  “每个店铺停留三分钟,按每天营业八小时计算,逛完这里需要一年半的时间。”作为义乌的标志,经营面积640余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拥有商位7.5万余个、供应商21万家,经营26个大类180多万种单品,商品辐射219个国家和地区。

  很难想象这偌大的市场,最初只是马路边的一排小摊位——1982年9月5日,义乌县政府用水泥板搭起两排简易摊位,便成了义乌第一代马路市场。

  在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的记忆里,第一代市场的建立,离不开义乌商人们的“争”。

  1982年春天,个体商户何海美在街上卖尼龙袜,本想着赚点小钱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却不料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抓了个正着,不仅钱没赚到,货物还都被没收了。遭此沉重打击的何海美正好看到了路过的谢高华,便上前“申冤”:“为什么不让我们做生意?”

  无独有偶,几天后,同样被“打办”没收了货物的小贩冯爱倩也拦下谢高华,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何海美在第一代马路市场里摆摊卖衣服。受访者供图

  正是这两次拦路,引起了谢高华的重视与思考。是啊,老百姓们“想做生意为啥那么难?”正被改革春风吹暖的人心里,那汹涌澎湃着的创业激情,不正是政府和国家最希望看到的吗?为什么要念起干事创业的“紧箍咒”呢?

  不久后,义乌县政府开大会,全县的机关干部和几百个商户到场。“会上,谢书记讲,要引导农民进城经商,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只要他们通过辛勤劳动致富,做什么都可以。”这次大会,何海美记忆犹新。时年9月5日,义乌第一代马路市场——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建成,何海美和冯爱倩也成为了其中第一批商户。

  1984年10月,“兴商建县”(后改为“兴商建市”)首次提出——谢高华在全县区乡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要“以贸易为导向,贸、工、农相结合,城乡一体化,兴商建县”。未来改革蓝图的绘就,让义乌市场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同年12月,义乌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并正式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摊主们告别油毡布棚,搬进室内;

  1986年9月,位于城中路的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内设4096个固定摊位和1000余个临时摊位,商品也扩大到服装、围巾、鞋类等;

  1992年11月,义乌首个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市场开业,市场摊位增加到1.5万余个,日用百货、针棉、线带、鞋类、纽扣、眼镜等都已经成为大类商品。此时义乌市场年成交额就已经位列全国十大市场榜首,在全国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各地客商往来如潮……

  历经8次搬迁,11次扩建后,如今,义乌国际商贸城的雏形初具。

  如今,何海美在义乌国际商贸城4区经营的丝巾店面积达到了200多平方米,里面的品种多达五六百个,产品销往三十多个国家。张帆 摄

  靠着义乌商人们的敢“争”敢“闯”,以及义乌历届县(市)委政府的扶支持,义乌小商品市场不断壮大。从中受益最多的,也正是义乌的商人。

  何海美作为义乌首批个体经营户之一,1982年在马路市场摆摊卖衣服;1992年,办起了“义乌罕美服饰有限公司”,雇了100多名职工,年上缴税收100多万元;如今,何海美已是义乌市政协常委、商会副会长,在义乌国际商贸城4区经营的丝巾店面积达到了200多平方米,里面的品种多达五六百个,产品销往三十多个国家,年营业额超千万元。

  “义乌历届市(县)委政府始终坚持‘兴商建县(市)’的战略,加上义乌商人们的勤劳、智慧与诚信,才造就了如今这片繁荣的市场。”何海美说。

  主动拥抱电商创业 勇立潮头

  在市场的不断壮大中,义乌也曾有过“成长的烦恼”--因互联网强势崛起和经济形式的调整,订单减少、店铺倒闭、市场同质竞争加剧等问题成了困扰小商品市场发展的烦心事。

  如何破除传统市场的发展瓶颈?义乌给出的答案是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勇敢主动“拥抱”互联网。

  “电商并没有挤压实体商户的生存空间,对我们而言,这反而是如虎添翼。”诚远工艺负责人张平表示。

  张平认为,互联网对实体商户是一种补充和助力。张帆 摄

  2013年时,张平看见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商机,将目光投向了网上零售,并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电商运营团队。“有很多需求量大的客户,只有看到产品才能放心下单,但是往返义乌对他们来说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这种情况下电商就会起到很好的补充。”

  他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顾客看中了一辆汽车模型,这种汽车模型是摆件,于是他向我提出,是否可以生产一些挂件汽车模型?”张平说,留意到这个信息后,自己便设计了一批挂件汽车模型投入市场,没想到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销售额达到了6000多万元。这一事件也让张平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一有空,张平就会主动“兼职”客服小哥,了解客户们的需求与意见。

  他向记者回忆起2007年离开上海来到义乌经商时,只租着不到5平米的小店铺,到如今,店铺的规模已扩大到1000平方米,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线上线下各占五成的规模。早早“触电”的张平,言语间都是自豪。

  张平的店里摆满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张平说其中很多灵感都来源于客户的意见。张帆 摄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当老板。”这是义乌流行的一句话。既有实体摊位,又有网上店铺已经成了义乌商家的标配。从全民经商到全民电商,从东北来到义乌创业的徐仁龙认为,这样的“创业土壤”是义乌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征。“产品供应链、创业氛围、创业机会特别特别多”,这也是他选择义乌进行创业的原因。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义乌挖掘创业的“第一桶金”。义乌著名的“中国网店第一村”青岩刘村本地人口只有1700多人,却聚集了2.5万多名电商从业者,日均出单量达10万单,年销售额接近50亿元。在义乌,这样的“淘宝村”已有上百个。

  国外“鲜”活搭上“一带一路”快车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丝绸之路”上出现了一条新“驼队”——中欧班列。一辆辆满载商品的列车从中国各大城市发出,将货物销往亚欧各国,并带回当地的特色商品。义乌作为著名的小商品之都,也成为了中欧班列的始发城市之一,而义新欧铁路也为义乌架起了对外开放的新桥梁。

  2014年11月18日,第一趟义新欧班列——义乌-马德里班列正式开通运营。班列从义乌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家,历时21天,最终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加强了中国东部沿海与中亚和欧洲地区的联系。铁路线全长13000多公里,亦是目前所有中欧班列中最长的一条。随后,义新欧班列陆续开通了至伦敦、布拉格等地的9条运输线路,沿线设立5个物流分拨点、8个海外仓,辐射34个国家。

  中欧班列路线沙盘图。张帆 摄

  张睿智是义乌小商品城进口城西班牙馆的一名从事进口贸易的商人,提起义新欧,他赞不绝口:“义新欧的开通给我们做进口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义新欧开通之前,进口义乌的货物大多通过海运。“我们的货物一般从马德里发货,经过西班牙的瓦伦西亚港,漂洋过海,一直到上海港或者宁波舟山港,再转关通过汽车物流送到义乌。”过程相当繁琐,并且海运的速度很慢,一艘船从瓦伦西亚出发,要经过长达四十多天的时间才能顺利抵达中国。

  义新欧开通之后,货物的运送方便了许多,列车从马德里出发,二十天就可以顺利抵达义乌,中间还省去了货物由陆转海、由海转陆的两次转运费用。“以前海运时间周期长,所以我们通常选择一次进较多数量的货物在仓库囤积着,一旦遇到销售情况略为低迷,那么就会有大量的货物囤积,对我们的流动资金造成很大的影响。而现在义新欧常态化之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固定的班列来回马德里和义乌,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销售情况合理地选择每次的进货量,避免不必要的货物囤积。”时间上的缩短和班列的常态化运行,让张睿智在进出口贸易商品的调度上更加自如。

  随着物流时间的缩短,原本不常进口的饼干巧克力等零食也开始摆上了货架。张帆 摄

  在西班牙馆里,我们看到摆放最多的商品就是西班牙红酒。张睿智介绍道,“红酒其实是很不适合海运的一种货物,在大海上的四十多天里,每天都要饱受海浪的颠簸,经过剧烈颠簸运送来的红酒往往在口感上相对较差,所以需要在仓库里静置沉淀一两个月,才能达到最佳的口感。”而有了义新欧之后,平稳的火车运行帮张睿智解决了这个烦恼,红酒运到之后,直接就可以摆上货架供顾客们选择,口感和品质依然可以保持原产地的质量。

  除了红酒之外,西班牙馆里还有饼干、巧克力等进口零食。张睿智说,这些都是义新欧开通之后才进货的。相比于红酒拥有较长的保质期,45天的运送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对于饼干、巧克力这些小零食而言,缩短一个多月的运送时间,无疑能让零食更加“新鲜”。

  今年上半年,义乌外贸进出口总值1331.7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7.4%。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计进出口657.2亿元,增长4.8%,占外贸总值的49.4%。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已经成为了义乌外贸发展的重要动力。

  包容的城市 属于世界的义乌

  对外贸易的繁荣,不仅为义乌当地人拓展了广阔的市场,也让众多外商看到了义乌的商机。为了让每个外商在义乌都能找到家的温暖和感觉,2015年,义乌市商务局组建了世界商人之家,为各国商人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等彼此贡献力量的平台。

  “很多人问我,你在义乌生活得怎么样,我告诉他们,我来义乌已经有16年之久,时间已经充分证明我过得怎么样了。”来自塞内加尔的非洲商会会长苏拉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与记者“侃”了起来。“义乌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市政府经常会组织外国商人座谈,征询外商们的想法和建议,考虑我们的需求,解决我们的问题。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出于一种责任感,我也愿意为更多的人架起沟通的桥梁。”

  来自马来西亚的外商郭集福也有着同样的感受。16年前,郭集福来到义乌,在这里“白手起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义乌,我完成了一般人可能要再额外花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这块土地培养了我。” 郭集福说。

  “我们是外国人,经常要去办签证,但并不是每一位在中国的外国人都像我一样会说普通话、能看中文写汉字,所以难免会有东西看不懂、不了解。在义乌涉外服务中心,这些问题全都不存在,工作人员会耐心地讲解并给予帮助,甚至连复印拍照都免费。” 郭集福认为,义乌之所以能成为全世界商人们的“焦点”,正是因为这里给每个愿意发展的人提供了机会,荣誉背后体现的是这座城市的包容。

  如今,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达55万人次,同时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境外客商常驻义乌,其中很多来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他们在这里经商、扎根、生活,成为“新义乌人”。

  如今,义乌正在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愿景,而这离不开义乌当地,乃至全国及世界各地商人们共同的努力。中外商人共携手,才铸就了今天的“世界小商品之都”。

  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林毅说,今后,义乌将继续大力培育市场贸易主体,让更多的自然人成为市场主体,让更多的市场主体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持续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让义乌成为出口、进口、转口最便利的地方,并构建进口展贸平台、新型海关特殊功能区、宁波舟山港义乌港区等系列功能平台。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让义乌成为全球中小微企业的贸易天堂。

  义乌创造的市场奇迹,源自“无”中生“有”,细品绝非偶然。 

相关阅读

品牌栏目

短视频 阿拉来帮侬 海山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