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编辑角色的重新建构
发布日期:2019-09-16 14:41 来源:

摘  要:大数据,全媒体,出版数字化……一个个词汇刷新着人们的视野,在传统媒介向数字化转型的今天,全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去年,区新闻中心迈出转型步伐,经过一年多的转型、变革、融入、整合,内部架构和人员发生变革和调整。报纸、微信、即时报、手机报、网站编辑被整合,成立了新闻中心编辑部。原先的《今日定海》编辑部从小编辑部升华为大编辑部,由此,“今天,我们如何做编辑?”成为摆在所有编辑人员面前的一个新命题。
    在全媒体融合时代,在“内容为王”的当下,在市场和读者对编辑要求提高并放大的现实中,编辑角色的重新建构已迫在眉睫。编辑们该如何闯好心理关,创新编辑方式、优化内容传播,赢得全媒体时代受众青睐的珍贵一票,是一个硬试炼。大编辑格局下的编辑,除了传统的慧眼识金、补绣缀锦,更需要身兼十八般武艺,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游刃有余地转换角色,才能成为新时代拉近媒介与受众距离的推动者。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编缉;角色重建

    在传统媒体中,编辑担负着新闻“把关人”的角色,是编缉新闻内容且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单一载体。自新闻中心全媒体转型后,报纸、网站、微信、即时报、手机报编辑整合后组成了新闻中心编辑部,新的工作平台在调整编缉以往角色和权力的同时,也赋予了编辑新的定位和责任。
    在此情况下,编辑该如何突破以往新闻“把关人”的传统角色,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和塑造,如何有效运用文、图、声、电等各种表现形式,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提升报道的品质和价值,通过新闻聚合与裂变,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加工、多功能服务、多终端(渠道)传播”的效果,将是编辑部丞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立足大媒体,面向大编辑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分别在2008年、2010年两次强调提出了“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念,并高屋建瓴地指出“大编辑”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说编辑工作和编辑工作者重要。没有编辑工作的正确方向和质量,就没有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和质量。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编辑群体是出版单位文化责任的主要承载者和担当者。第二是说编辑工作的面越来越宽。当今编辑工作早已远远超出图书、报纸、期刊范畴,广播、音像、电子出版乃至影视、移动终端等更多领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已经成为国际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元素。‘立足大媒体,面向大编辑’是整合和提升当代编辑工作的必然途径。”
    一要树立大编辑部意识。在媒介融合时代,要更好地实现“一次采集,多平台刊发”,就需要建立一个大编辑部。中心势时将报纸、网站、即时报、手机报、微信编辑进行整合,成立了新闻中心编辑部,大编辑部框架由此构成。然而,从传统媒体到全媒体运营,绝不是把单一的媒体简单相加,也不是把若干部门人员简单合并,全媒体的目标是实现真正的媒体融合,这就要求编辑们在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制作上形成一条流水的生产线,对采集上来的各种新闻资源进行个性化配置,根据各自载体市场和受众需要,进行精加工,编制出适合不同载体标准的新闻和资讯。从而避免因信息重复采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而导致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以最及时的速度达到最合理优化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运作。
    在大编辑部里面,存在一个分工和合作的过程。这种分工和合作将比转型前更细,这就意味着转型前各媒体编辑各司其职、自管自顾的格局被打破,大编辑部意识的树立也由此上升为新闻中心编辑队伍建设的基石。这种情况下,编辑们需要了解自己在这个大的报道架构中的位置和角色,加强相互间的配合,在报道内容出现偏差和错误时及时互相提醒,为编制出不同形态的好新闻打好基础。同时,对于编辑来说,不再是追求“人无我有”,而是“人有我新”“人有我快”“人有我精”,从而为受众提供全流程、全媒体、更便捷的全媒体服务。
    二要合作互助实现互通。显而易见,作为“新、快、好看”为主要标准的即时报,首当其冲地成为编辑部新闻资源初编的首道门槛。记者、通讯员在一线采访时,即可实现现场图片、简短新闻内容编写和发送,而作为获得一手新闻资源的即时报编辑,对新闻稿内容真实性、正确性的拿捏尤为重要。因为,后期这些文字在新闻网站发布后,还将是定海手机报的信息来源,甚至成为微信、报纸稿的基础材料。报纸、微信、网站编辑根据需要,继而对新闻稿件进行精深加工,报纸编辑可通过图、背景材料、相关链接、组合拼凑、版式设计等途径让新闻报道更深度化;微信编辑则通过转换文字表达方式以时尚、愉悦的网络体格式让报道更亲民;网站编辑为新闻配以视频或链接到相关专题,以实现报道的多用性。至此,一条全媒体融合时代大编辑部的流水线应运而生。
    如果用体育竞技项目来打比方,那么传统媒体时代的编辑进行的就像是乒乓球这样的个人竞技项目,而全媒体转型后的编辑参与的则是足球、排球之类的集体竞技项目。毋庸置疑,大编辑部格局下,新闻编辑工作的团队合作已然成为现实,新闻信息得以共享,不同媒体间编辑的分工合作与资源共享,将进一步提高编辑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使编辑工作朝着多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那么,在人员充实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轮岗体验,将成为编辑队伍成长、编辑素质提升的一剂强心针。
    三要多元思维炼就火眼金睛。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来源渠道广泛,不仅有记者采写的新闻,通讯员提供的信息,也有受众反馈的新闻线索,真假难辨。作为新闻“把关人”的编辑要学会带着质疑的意识,形成反向思维,对大家看似司空见惯的新闻、信息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斟酌,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对去年栽种的橘子丰收,就要质疑其生长特性,因为橘子树栽下后没个二三年是不会结果的;而对网络热词“屌丝”一词,更不能人云亦云,要学会追究其从贬义转向中性词的网络文化传播背景;同一篇稿件中出现称谓的差异,要及时联系并进行核实……
    俗话说,滴水穿石。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并非一天半会儿就能成就的事情,需要的是经验和积累。校对是个极锻炼眼力劲儿的岗位,在人员调配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让每个编辑轮流到校对岗位锻炼;将每一期报纸大样张贴在编辑部大办公室,通过日积月累的片段式学习,提高纠错能力;开设10分钟课堂,可利用每周编辑部例会结束后的10分钟时间,对一周大样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举一反三;设立编辑业务书架,购买编辑业务书籍和工具书,供编辑学习和工作时使用。
    二、创新中求突破,融合中显个性
    随着新的编辑生产线的形成,对新闻传播内容整合加工的难度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对内容准确定位、对表达方式适当选择,编制丰富、多元和个性化的新闻产品,成为编辑在全新平台工作时想要做优做强所需思索的问题。
    (一)创新中求突破,让版面语言更加精细化。创新,是作为传统媒体报纸在全媒体时代的求生之道。报纸编辑可以从创新版式、细化内容、美化组稿等方面进行突破。
    创新版式。《今日定海》版式设计来源于厦门日报,引用多年,虽然每年版头也有所调整,但整个版式设计一直保留着当年的风格,未有过多变化。而如今的厦门日报,版式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栏、线条、图片延伸、段落标示等方式,让版块设置显得更合理,版面语言更丰富,版式设计更养眼。《今日定海》可以考虑从3版开刀进行创新变革,引用更多新的版式设计理念,让3版记者视线、拍客天下、法治道德、民生道地等专版活起来,甚至可以打破今日笔会、古城历史、海洋文化等专版固有格式,突破固有思维,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新体验。同时,在2版和4版逐步推开,让读者有个心理缓冲,以更好地达到固有模式突破的效果。细化内容。细化2版和4版头条稿,可考虑内容拓展、延伸阅读。通过要求记者增加新闻报道内容,添加相关链接和延伸阅读部分,将头条稿做深做大。另外,也可通过搜寻相关照片和图片、制作相关图表等方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加报道的可阅性。美化组稿。针对目前记者稿件碎片化现象,可将2版和4版的组稿作为版式调整的突破口和试验田,在编辑组合整理并完善相关组稿内容的同时,通过版面语言和版式设计,让小报道产生组合效应,达到碎片化报道的阅读完整感。
    (二)融合中显个性,让发布内容更加多样化。在大编辑部这个“大家庭中”,融合是主旋律,但如何在融合中彰显个性化,使发布内容变得多样化,才是编辑们致胜的法宝。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短小精悍,是手机报的特点,它决定了手机报终将以最简练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因此,手机报新闻应该开门见山,让读者一目了然。那么,作为全文的浓缩和概括,标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论语》中有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运用到手机报的话,那就是编辑要在标题制作上做足“蛋糕”,在内容提炼上多动脑筋,做到长稿短编,短稿精编;多方选稿,善于综合;利用搜索,丰满稿件。找对源头,量身定制。“举头望明月,低头刷微信”,是时下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生活中人们使用和应用微信的现状及喜爱程度。那么,作为官方公众号的定海山微信,哪些人群是粉丝的主力军,粉丝的年龄、行业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微信内容的接受、追捧和转发程度,这些将直接关系到定海山微信的阅读量和吸粉量。在及时刷热点,做好一些实用性的美食、咨询和美文等大家或多或少都感兴趣的话题基础上,每天推送的信息不能够是自己欣赏和喜欢的,必须找一些对“主力军”粉丝们有实际用处的内容,量身定制并通过相关活动来凝聚人心,从而达到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 桂晓风 编辑要树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期刊论文] - 中国出版 2010(7上旬刊)
 刘晶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转型策略初探[期刊论文] - 神州(中旬刊) 2014(2)

定海区新闻中心  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