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声在法制专题中的运用
发布日期:2019-09-16 14:39 来源:

摘要:近年来,我区开展法治定海建设成果显著,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更是不断增长,《法治定海》电视专题栏目应运而生。作为编导,如何做好法制专题的采编,深入浅出地传播法律知识?同期声的运用,则是法制专题实现纪实手法的必然表现形式,专题应加强创新,灵活运用同期声给节目添彩。
    关键词:同期声; 法制;专题

    法制专题栏目和电视新闻一样,有两个重要的基本元素:画面和声音。其中声音除了主持人后配外,同期声占了一半的篇幅。所谓的同期声是指,在节目拍摄过程中,和画面同步采录的声音。包括记者对人物的采访和人物之间相互交流的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声响效果等。
    正是同期声的现场感、真实性,让电视专题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以其画面与声音的珠联璧合而独具优势,吸引着数万观众。它不但可以让观众直观看到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景观,而且可以听到参与者的声音和现场真实背景发出的声音——同期声。
    同期声在节目中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尤其是法制栏目。《法治定海》是我区普法工作的窗口之一.因其节目时间较长、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法制选题广泛而为观众所关注。而同期声的运用,是提高观众对法制节目传播信任感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加大说服力度,更能客观的表现事件本身,比单纯的解说更有说服力、感染力。由此可见,同期声的运用是发挥法制专题优势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这对于增强法制专题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法治定海》的采编实际来说,我们节目通常都不是唱“赞歌”的,而是对观众反映的定海范围内的社会丑恶现象或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案件、法律事件进行报道,作为编导本身承担着较大的压力,我们要对所拍摄的事实的准确性负责,搞得不好,容易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在采访时,我们会要更多地借助于同期声,将采访拍摄过程中有关当事人所讲的话录下来,作引证用,而不是用解说词来替代。
    记得前辈说过,好的法制节目,是在现场完成的。因此每一期的《法治定海》节目录制中,我们会尽可能多的捕捉来自现场的声音,无论是《庭审实录》中法庭原告被告的对峙,《法治前沿》中案件当事人的心声,还是《法治访谈》中法律专家的见解,都用镜头实时记录现场,做到电视画面和声音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这样不但具有现场感,而且由于记者和现场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观众也介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变成一个个“群众演员”,从而产生一种置身现场的参与感。
    回头看这一年中《法治定海》栏目,同期声的运用也给节目带来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和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让《法治定海》栏目体现了时效性、真实性、可靠性,做到普法性和可看性的统一。
    一、 同期声可以强化传播内容的真实感、亲切感,使法制专题节目具有极强的现场表现力。
    与其他媒体相比较,电视专题的优越性就在于它“声画兼备”,更能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如果画面没有声音相配,会给人一种不完整、画面干涩、内容失真的感觉。因而在采访前,要有意识的录制一段现场音,交代事件发生时的现场情况。这样才能把观众带入到这个情境之中,全方位的、接连不断的,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现场感受。比如,在庭审实录《自酿的苦酒》假茅台案中,我们采用倒叙的手法,开篇就是法庭的审判,法槌一落,咚的一声,法官随即宣布开庭。这时哪怕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能感受到庭审现场的庄严肃穆,都有如身临其境,对事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文埋好了伏笔。同时,在摄像拍摄画面时,另一台摄像机把刑事审判庭检察院控诉、被告犯罪嫌疑人辩驳、法官的判决所有的人或环境的声音全部录制下来。在后期写稿剪辑中,有利于交代案情走向的声音都能作为稿件的内容补充,避免了记者的主观介入和说教。
    这类同期声生动直观,具有真实性,可以使被采访者直接面向观众陈述他的观点和感受,让观众能切实感受到当时的情形,使整个新闻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相比刚刚接触《法治定海》时,传统的解说加画面的呆板化、政治说教式形式,到如今更多同期声的加入,把节目向纪实性、全景记录式转变,这就得益于《法治定海》专题20分钟的时间长度,篇幅上有较大的自由度,通过运用大量的现场同期声音真实反映事件的经过、交代背景,提示新闻表现后的实质,甚至探寻事物发展的趋向。此外,同期声在法制专题中的灵活运用,可以通过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大大增强节目报道的真实性,使节目具有极强的现场表现力。
    二、同期声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有限的画面里挖掘更多的信息。
    尽管电视专题声画兼具是优势,但也有其短板,和以文字报道为主的媒体相比,《法治定海》报道的题材多为过去式的案件,那么在回忆性的场景中,电视画面很难情景再现。此时同期声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当事人或目击者绘声绘色的讲述,能把已经过去的事件客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以弥补画面的不足。
    在报道《真情浇筑铜墙铁壁》专题中,双桥边防派出所破获了一起作案20余起的疯狂盗车案,无论是犯罪嫌疑人作案时,还是派出所破案都不可能有摄像机的存在,我们也没有渠道采访到犯罪嫌疑人。好在有参与案件的警官,通过同期声的录制,把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当时案件的作案手法,和案件破获嫌疑人到案的经过都交代清楚。两个警官交叉回忆,让人如亲临其境一般,不仅增强了案件的真实性与灵活性,还达到了普法教育效果,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对观众起到震慑作用。
    这也显示了同期声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通过同期声,让亲历者或见证人到事件发生环境中追述回忆,既可以在有限的画面里开掘更多信息,弥补无图像资料的缺憾,又可以增强现场性,扩大信息量,使过去时的表现更有吸引力。
    三、 同期声还具有结构叙事的功能
    解说、图像、同期声是法治节目叙事的三大表现形式,同期声在整个专题节目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旁白解说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在《自酿的苦酒》一案中,以倒叙的形式开场,但市场监管的工作人员的讲诉中,把事件从庭审现场拉回到了事发之处,犯罪嫌疑邬斌如何售卖假茅台。此外,事物的发展总是无法预料,节目拍摄中有许多无法预知的不确定因素,邬某售卖假茅台查到其上家湖南人陈某,出人意料的是陈某上家还有贵州人谭某,不仅售卖还自制假茅台,此时公安部门同期声的插入,改变了案件的走向,从打击当地的犯罪行为,扩大至三个省份的打击假茅台黑色利益链行为。画面和同期声蒙太奇的结合,理顺了案件发展脉络。在采访中,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的交代、法官的同期声、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公安民警等多人同期声始终贯穿始终,抓住细节,同期声在叙事中的比例占到了65%之多,同期声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将不同时空的画面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在这里同期声已不是作为画面的陪衬,而成为画面积极地补充。
    在摄录与现场的画面和同期声的交替之中,观众自己看、听、分辨,不受解说旁白的“感染、暗示、影响” 作用,就能作出属于自己的理解与评判,也吸引观众随着主人公的讲述而走进我们的节目。这种不掺杂记者的主观判断的报道形式,与其它媒介相比,更能完善、深化法制专题的主题,从而增加法制报道的力度。
    总的来说,同期声是法治专题保持真实的生命力,只要能用同期声说明节目事件、真实性的,能客观反映和报道的,就一定要录制、使用同期声。这样能避免报道者的主观臆断和掺进记者的解说、旁述和转述,从而避免专题失掉真实性。
    同期声不是万能的,在使用中也要避免草率使用篇幅过长的同期声,甚至摆布采访对象帮其组织语言,更不能让采访者照着稿子念,理应让有个性的语言去自由的行动和发挥,最终做好引人入胜的法制节目完成普法传播的作用。
 

定海区新闻中心   韩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