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服务定海“最多一小时” 提升道路交通惠民质效 ——聚焦党史学习教育优秀案例(二十二)

2022-01-13 21:13 来源:定海新网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 者 胡思佳 郑震 通讯员 王乙栋 费海龙

  交通出行,事关民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加速聚集,打造群众满意的交通出行环境成为我区一直努力的内容之一。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三为”专题实践中,区交通运输局以定海交通“最多一小时”道路应急处置改革为基础,加强多部门联动,推进智能化运行,全面提升道路交通服务质效。

  【案由】

  道路交通领域“急难杂症”频发,道路应急问题处置往往出现跨部门流转复杂、多头交办职责不清等情况。——如何优化综合交通处置流程,破解因多头交办造成的职能不清、时效低下难题,实现多跨协同和全链闭环?

  【新闻事实】

  处置闭环优化升级 

  办理流程梳理再造 

  “上品君苑小区门口的人行道连续安装了好几个减速带,电动自行车骑到那个位置很容易摔倒,能不能处理下?”日前,刘女士通过“浙里办”手机APP上的“定海交通1h”应用程序反映了问题,工作人员接到任务上报并核实后,派单给了区市政园林管理部门,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处理。

  今年,区交通运输局在原“最多一小时”综合交通快速处置机制的基础上,推出“道路一张照片”概念,梳理出“拍、传、转、定、拆、送、办、结”8字流程。市民只需要在“定海交通1h”应用程序中选择事件类型、简单描述事件问题并拍摄现场照片,就能反映问题。“这个应用程序在‘浙里办’、‘浙政钉’两端上线后,市民反映问题的参与度更高了。而点对点的派单形式,减少了中间繁琐的流程,进一步提高了处置效率。”定海交通“最多一小时”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张玲华说,自今年1月该应用程序投入试运行以来,问题处理事件平均提速85%。

  此外,区交通运输局还综合分析研判以往处置案例,在原定海交通“最多一小时”道路应急处置运作基础上,细化拆解出公路养护、交通执法、公路清障和公路管线4个二级核心业务,路灯、护栏等12个三级核心业务,50个四级核心业务,并改变过去电话等传统的人工通知方式,实现接单、流转、派单、完结等流程自动传导完成。

  治理要素智联归集

  赋能惠民服务体系

  “在这里,可以接收到来自各方的道路交通类问题事项。”在张玲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定海交通“最多一小时”应急指挥中心,迎面LED显示屏上,显示着全区各交通关键点位实时情况。张玲华说,这些接收的问题事项,在相关责任单位现场核实后,指挥中心会根据核实结果统一分派人员处理。

  这得益于区交通运输局开展的综合交通快速处置“最多一小时”改革,根据交通事件大小进行统筹指挥调度,并借助动态监控网络及定海交通“最多一小时”工作群实时联动反馈。值得一提的是,定海交通“最多一小时”工作群聚集了交通运输部门、交警部门、公共交通类企业、镇(街道)、管线单位等。群内会实时反馈道路交通问题,通过责任主体在线认领和指挥中心精准指派的方式进行快速流转,最终以图文方式限时反馈。同时,该局还扩大了发现道路交通类问题的覆盖面,实现全域交通要素全天候监管,并通过与海康威视、中国移动的合作,构建定海交通全域“监控网”。

  去年,该局还升级推出“最多一小时”数字督办系统,将交通问题分为综合执法、工程建设、行业管理等,通过集中控制、指挥调度等,实时并汇总统计接收的信息。“每条督办任务信息都有独立的编号,并同步显示新接收任务类型、清单类型、任务来源、承办部门、下达时间、完成时限等,实现督办系统数据都可追溯、留痕。”张玲华补充道。

  目前,定海道路交通类应急事故总体处置时间较以往缩短52.9%,其中路面油污清理处置时间缩短最为明显,为65.7%。

  持续深化服务内涵

  提升交通惠民质效

  与此同时,区交通运输局还不断完善道路交通隐患数据库,利用新投入使用的大屏展示系统不定期开展数据对比。根据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巩固三个类别,将道路交通隐患事项划分为“红、黄、绿”三个预警等级,做到提前预警、提前处置,最大限度消除群众道路出行中的影响。

  同时,区交通运输局还以处置结果为导向,由交通运输部门牵头,常态化开展道路交通问题处置和隐患整治“回头看”,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三支“7×24小时”交通应急联动专班,实时接收处置综合交通问题任务,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回访等形式对已处置完成的问题和隐患进行再回头、再梳理,确保全面整治到位。  

  ■记者手记

  “最多一小时”是定海综合交通快速处置体系的探索,也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的深化和延伸。从以往道路交通问题处置多头交办职能不清、时效低下,到如今交通资源全域集成、速办速结处置实现全链闭环,改革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着职能部门的担当意识,更需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在做实上有作为,千方百计让群众满意。群众是主考官,惟有群众满意才是最好的答卷。要聚力机制重塑,推进数字赋能,实现改革突破,不断提升监管和服务效能,让应用更加智能、让治理更加精准、让服务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