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竞速的防疫侦察员——“致敬·英雄卫士”系列报道之一

2021-12-27 07:22 来源:定海山 作者:记者 王思圆 刘琪琳 通讯员 谢优凤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众多逆行者中,有这样一群英雄,他们不像医护人员那样引人注目,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冲在病毒追踪的第一线,为整体疫情防控工作快速准确地提供方向,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日夜兼程,同时间赛跑、与疫魔较量,他们是仿佛“防疫侦察员”般的区疫情防控流调溯源员。

  兵贵神速

  “争分夺秒务必扼住病毒源头”

  11月25日以来,上海、杭州、宁波等地陆续报告新冠阳性感染者,12月6日宁波镇海区报告3例新冠核酸检测阳性……我市周边地区出现本土疫情,瞬间牵动了全区人民的心。疫情就是命令,我区随即启动突发疫情防控区级指挥长制度。

  12月初的一天,一直驻点指挥部的流调溯源组成员、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长章金阳接到一条人员协查信息,此时已是晚上9时许,章金阳花了近4个小时才将该协查对象联系到,并将行踪信息完全调查清楚,等协查报告完成,时针已经指向了凌晨两点。

  顾不及休息,章金阳又坐在办公桌前。“商场、超市、饭店……”这些琐碎的信息片段与复杂的地图标记,在他的脑中、眼前的屏幕上,渐渐串成链条、变成立体图案,最终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闭环。彻夜未眠,章金阳和同事们又投入到了新的人员摸排工作中。

  接下来的10余天里,流调溯源组成员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完成了所有流调排查,确保情况在可控范围之内。

  硬核团队

  “现场流调来的信息比电话里多”

  往上溯源头,往下追密接。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内容就在于捋清传播链条:是谁传给患者,患者又将病毒传染给了谁,存在哪些危险环节?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流调员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层层拨开迷雾。

  “相比过去的流调工作,针对新冠病毒的流调溯源要求更精确,要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哪怕忽略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引起大后果。”区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一般普通流行病针对的都是密接流调,而新冠病毒增加了对次密接的流调,只要出现一个阳性,那么其本身、密接、次密接的所有人员行踪、接触人员都需要调查得一清二楚,其工作量是以往的几何倍,密接、次密接的判定准不准、及不及时将直接影响防控结果。

  孙豪杰是位90后小伙,但是他在流调的战场上已经奋战了3年。对于他而言,流调最怕的是流调对象隐瞒信息。“有的人接到电话很淡定,非常配合防疫工作,也有人情绪上有波动,会抱怨,甚至不愿意交流。”

  孙豪杰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他赶到我市一家医院时,面对的是一位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湖北籍老人。“大爷,你这几天去过什么地方?都接触过什么人……”老人家顿时有点懵,哪里记得那么仔细,孙豪杰便帮他一起回忆。穿着厚厚的防护隔离服,戴着口罩和面罩,孙豪杰不得不跟老人凑得更近一些,才能听得清楚他讲什么。凭着职业敏感,孙豪杰多问了一句:身体不舒服后最近有没去买药?老人家回想后道,“对喔,前天去过药店想买点药。”如果没有多问这一句,漏掉了这一信息,病毒可能会在相关区域传播。

  孙豪杰把流行病学调查的过程比作侦探破案。他说,流调对象提供的信息往往是“大约某天跟某个朋友在哪吃了顿饭”,流调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引导,帮助患者在脑海中拼出完整的记忆链条:去过哪里?见过什么人?通过什么交通工具前往?把车停到了哪里?是在密闭房间还是开阔的场所,跟谁坐在一起?中途有没有戴口罩……有时,流调对象还会因为遗忘或者某些原因进行隐瞒,必要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确保流调对象“吐真言”。“现场拿到的信息肯定要比电话里得来的准确,这考验的是我们的耐心和细心。如今,哪怕没能获取有效信息,大家已经习惯了凡事反复多问几遍。”孙豪杰说。

  无悔坚守

  “我们身后是50万名定海同胞”

  “孩子做完作业睡了,妈在医院里情况都好,你不用担心……”12月7日半夜11时,章金阳的手机响了两声,妻子通过微信给还在单位加班的章金阳发了一条信息。章金阳只匆匆看了一眼,回了句“你辛苦了”,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章金阳的手机里,家人的微信是被置顶的,但此刻,在他心中置顶的是一件关乎全区人民生命健康的大事——与新冠病毒竞速,对疫情进行流调溯源。

  两条被子、一条毛毯、一个剃须刀、一把牙刷……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办公室角落的一些生活物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等流调结束,经常是凌晨3、4点了,再回家,我担心吵醒家人,干脆在办公室小睡一会儿。”章金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虽然平时流调工作要讲究细致全面,但在生活上,他不拘小节,忙得实在累了,就在躺椅上和衣眯一会儿,连续几天没回家洗澡也是常事。

  根据流调工作要求,一般4小时内要出具流调对象核心信息,24小时内形成整体流调报告,流调溯源组的每一位成员要在接到指令后的第一时间出具报告。“隔壁科室的同事有时候经过说,我们都换了一班岗了,怎么你们还在办公室。其实对我们来说,拖班是家常便饭,哪一天正常下班才是意外。”尽管这样说,但章金阳心里对家人充满了亏欠。他的孩子今年高三面临高考学业压力大却不能安抚,妻子又是中学教师,平时工作十分忙碌。半个月前,他80岁的母亲因为外伤住院,老人年事已高、身体不适,作为子女却不能在床前尽孝,他的心里有千难万难,但是老人却很体谅他的难处,和他说,“你忙你的,我这儿有护工在,没问题的。”

  “我们不只是有父母儿女的普通人,我们身后还有定海的50万名同胞。”章金阳说,接触过的密接、次密接人员中,和许多人互相加了微信,时有联系。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人员有时会出现情绪波动,此刻,流调员们的电话和微信就成了知心热线:“我没什么不舒服,能不能提前出来?我家店还得开呢!”“不要急,店晚几天也能开,但是家人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疫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看着眼前流调溯源组忙碌的身影,记者回想到这句话,感觉这12个字如此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