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定海城市立体防洪排涝策略——— 截流蓄洪入海五山筑就治水路

2021-08-02 10:28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王思圆 张旭东 通讯员 洪琦妮 姚凤

  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携风裹雨远去,不由得让人想起两年前同样登陆舟山的台风“米娜”。

  这两个台风很相似:正面袭击舟山,最大风力为15级,又正值天文大潮汛,强风、暴雨、高潮位“三碰头”。但又有所不同,“烟花”强度大、范围广、移动慢,对定海影响长达五天,初步统计造成定海城区四街道4.7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86亿元。“米娜”致定海普遍出现集中强降雨,使得定海城区四街道8.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79亿元。

  “烟花”相比“米娜”,影响时间更长,降水更多,定海城区受灾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却大幅减少。数据背后,是全区上下众志成城防汛防台所付出的努力,这其中也有定海平面式排涝向上、中、下游立体式布局转变的成果———

  “得亏有这条直通大海的渠道”

  台风“烟花”影响期间,定海一家长微信群里的一段聊天记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你们小区那边怎么样?”家长“棉花糖”询问家长“淡然一笑”,后者淡定表示,“这次一切正常。新造的排涝工程帮我们小区分流了山水,水没有漫进来。”

  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当事人。“当然是真的!这回风水天气,我们小区安然无恙,连小区门口的兴丰路也没有受淹。”“淡然一笑”本名周春女,是环南街道东山社区恒大名筑城小区居民。“过去几年,别说台风了,只要接连下几天大雨,小区门口就会有积水。”周春女说,两年前台风“米娜”来袭,小区内外都有积水,兴丰路积水最深处没过了成年人的小腿肚,地下车库成了大型游泳池,不少居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听闻台风“烟花”要来,周春女心底忐忑,让她意外的是,今年小区并没有因为台风而受到影响。“相关部门在小区对面的东山上造了一条截洪沟,得亏有这条直通大海的渠道,保障了我们小区的安全。”周春女说。

  周春女口中的那条截洪沟,指的是定海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五山生态旅游带建设项目)东山段工程。目前,东山段工程已基本建成投用,记者在城区沿港东路附近看到,山水顺着蓝色沥青路面一侧1.6公里长的截洪沟源源不断地流入河道中,引流入海。

  “从地理位置来说,恒大名筑城小区旁边就是山体,雨水汇集而下,容易对山下区域造成影响。”在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可建伟看来,东山段工程建成,使截洪沟截留从坡头流下的雨水,将水引往别处的引水渠,对于沿途地势较低直至海边区域的防汛防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从相关部门标注的城区积水图及东山社区汇总的辖区积水情况表来看,恒大名筑城小区以南区域,包括庆丰村、环南工业园及青垒头路沿线等受影响较小。

  上拦 西调 中提升

  定海城区三面环山,处在地势较低区域,如果任由雨水直接从山上向下游排放,城区受淹风险高。

  同时,城区道路骨架形成于20年前,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原本山下湿地等滞洪区不断缩减,城市蓄水能力减弱,加之河道行洪能力受阻、下游出海口不宽……区水利局副局长徐国中告诉记者,城市防洪排涝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施策,统筹解决“上面来水量大,中间蓄水力差,下游排水偏慢”的综合性问题。

  2019年,我区将目光瞄准城区外围的东山、长岗山、擂鼓山、海山、竹山五座山体,启动定海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五山生态旅游带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带队赴现场实地探勘,对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反复论证。去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复,工程以防洪排涝为主,结合本地水资源利用,并兼顾生态绿廊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定海中心片区防洪排涝格局、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补足山洪防治短板。

  “该工程是定海城区防洪排涝的主干工程,好比是用来疏通一个人的大动脉。”徐国中告诉记者,工程总投资约9亿元,采取“上拦、西调、中提升”的综合治理方式:上拦,即沿东山、长岗山、擂鼓山、海山、竹山新建截洪沟约17公里,拦截上游山体来水,导入水库或直排入海,减少了外围进城水量。西调,即新建红卫、城北、虹桥三座水库之间的联库隧洞,疏导北片山丘洪水,调蓄分洪进入虹桥水库。中提升,即在城区现有河道行洪压力大的位置,前移泵站到上游,增强老城区应急排涝能力。

  “目前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将于2022年主汛期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徐国中说,该项目完工后,如遇到极端天气,定海城区局部低洼地区受淹时间将大大缩短,或由原先的6小时减至1.5小时左右。针对这1.5小时,徐国中进一步解释说,因部分老旧住宅小区和定海古城等区域建成较早,存在地势低洼的不可逆因素,可通过提前堆积沙袋预防,分派专业队伍抽水作业等方式进行具体处置积水问题,将积水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从平面式排涝向立体式布局跨越

  台风“烟花”不仅带来了狂风暴雨,天文大潮叠加风暴潮时,定海南部海岸最高潮位达到了3.13米(仅次于1997年的3.15米),造成海水倒灌。这时,到了一体化泵闸发挥效用的时候。

  今年主汛期到来前,位于环南街道东西海滨两侧的丰产泵站和利民闸扩建及外浦道拓宽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其中,丰产泵站位于蓬莱河、城关河、环南河等多条城区河道的汇集处,作为一体化闸泵工艺的防洪排涝工程,泵闸全部开启时排放流量可达6立方米/秒,以往几年易受淹的蓬莱新村及和平路、观音桥区块得到改善。利民闸改造及外浦道拓宽工程通过扩大排水孔径,可使排水效率提升6倍以上,改造后实现总排洪流量达70.28立方米/秒,西园新村、金寿小区等区域基本解决积涝难题。去年完工的青垒头闸浦道拓宽工程服务于城东片区,周边区域的河道水、山水,均经青垒头闸口顺利排入大海。

  根据《定海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除了实施定海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五山生态旅游带建设项目)外,还通过实施“下排外挡”工程、“内河疏通”工程、“管渠改造”工程、“调蓄分洪”工程及其他“非工措施”,来综合提升定海城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包括城西河拓宽、城区河道疏浚清淤及阻水桥改造工程,目前6条河道疏浚清淤工程已有5条进场施工,其中城关河、盛家塘支河、庆丰河清淤完成,加之德行桥、新桥的改造及洞桥箱涵工程的完成,增加河道过水断面,带动提升城区河道整体行洪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定海城区多个道路管网改造项目建成,有力促进道路及周边小区的排涝能力提升,昌国路(海天大道至环城东路)管网改造工程的建成,促进了紫竹公寓等小区内基本杜绝积涝问题。环城南路(环城东路至东河路)管网改造工程使得该段道路及周边东港浦新村等小区并未出现积涝。甬东路改造工程的建成,促进了周边畚金路、畚鑫苑小区等区域顺利通过台风“烟花”考验。此外,定海湿地公园改造工程在今年年初完工,进一步提升该区域防洪排涝能力。

  “这是定海从平面式排涝向立体式布局的跨越。”可建伟评价说,期待在全部工程完工后,让路上行舟、车库蓄水真正成为过去。

  东海云廊尽显千年定海山

  定海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在设计之初,便将建设截洪沟施工时布置的临时便道留做它用。这样做,一方面减少资金的重复投入,另一方面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工程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工程建设中,我们以‘绿道绕五山、环抱定海湾’为主题,利用临时便道打造城市绿道———东海云廊绿道。”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鹏飞介绍说。东海云廊绿道全长约23.5公里,将布局建设20余个出入口,供市民出入,沿线设计有多处观海、观城、观景的观景平台及水系景观、绿化景观等,通过将“城市、山体、海岸、海湾、海岛”五大界面有机串联,发挥防洪排涝、运动休闲、游学观光等综合功能,让市民享受到项目建设带来的好处。

  “东海云廊绿道串联五座山体,而五座山体也将在长岗山公园、海山公园等现有公园的基础上增建大型公园、广场、展览馆等,达成五山均有大型公园的目标。”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傅勇说,东海云廊文化创意的核心理念为:定海历史文化云廊,分主题融入定海名人文化、海岛民俗、山海奇观、古城记忆及海防文化,分别从东山、长岗山、擂鼓山、海山、竹山中展示能够集中体现定海海洋文化基因的内容载体,结合五山历史文化遗存实际与山地空间景观组合形态,打造“海韵”“海防”等五大“定海海洋文化主题”,全面展示定海山的千年历史文化,并通过展示自“海上河姆渡文化”至今的定海历史脉络、重大历史事件,结合人文、诗歌、民俗等文化内涵,突出红色之旅、爱国爱家乡、国防教育等主题等,使之成为定海千年古城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定海历史文化传承的“走读研学基地”、海洋文明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