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2021-02-26 09:19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尹倩倩 刘攀攀 通讯员 林上军

W020210209308535241220.png

  1950年5月17日,舟山解放,从此定海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在党的领导下,定海人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艰苦奋斗

  日均万人兴修水利

  在定海城区北部有一片绿水,三面丘陵环拥,山水相映,它就是城北水库。《定海县志》记载:1957年,库容量百万立方米城北水库破土。“海水多、淡水少,十年就有八年旱。”翻看历史画卷,清晰地记录着在百废待举的年代,水库建设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依靠人工和土法,实现了两年建成的目标。

  时任定海县农林办公室水利技术员的姚万兴,作为城北水库的建设者之一,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建设场景,以及那一个个简陋的工棚。那时,条件艰苦、物资匮乏,水库建设全靠人工用铁锹锄头开挖、靠肩挑人抬搬运,一点点推进。“我记得当时光是用扁担挑运的土石方、沙土,就足以堆成一座山。大家整天忙碌在建设工地,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更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的说法。”姚万兴说,大家没有被当时的艰苦条件所吓倒,更没有退缩,心中时刻记着一句话“听党话,跟党走”,有条件要完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

  把艰苦奋斗的精神落到实处,把“勤俭建库”的方针烙在心里。在保证城北水库建设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水库建设者还千方百计地节约原材料、节省资金,一般材料和一些临建工程采取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办法,并有效改良工具和操作技术,从技术改造上实现节约。

  1959年4月,城北水库建成。是年,定海建造水库步伐加快,大沙建成里孙水库,长春岭水库等180余处水利工程动工兴建,平均每天2万人投入治山治水运动,定海人严于律己、甘于奉献的精神一直延续了下来。

  自强不息

  盐碱地变身“金土地”

  介于岑港街道马目村和烟墩村之间的东海农场,其前身是地方国营舟山马目农场。这里最早是一片滩涂,于1958年围垦而成,起初仅以晒盐为主。1963年6月,农场确定了以生产棉花为主、粮棉结合的建场生产方针。随着农场性质的确定,基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并开始向城市招收闲散劳力和失学青年,增加农场新鲜血液。

  “当年我进入农场才17岁,主要工作就是加固海塘,开挖内河。”退休老职工刘生成看着手中的老照片,回忆着当年的建设场景:寒冬腊月里,大家在地头挖水沟,搬着三四十公斤重的泥块,身体累得几乎散了架;筑海塘、挑石方,肩膀肿得像“紫馒头”,汗水流到上面疼得火烧火燎,右肩膀撑不住了就换左肩膀挑,两个肩膀都撑不住了甚至用脊梁顶。凭着这股顽强的毅力,所有人的肩膀上都磨掉了几层皮,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练就出一副“铁肩膀”。

  周信土也是那年来到农场,在他的记忆中,农场艰苦的生活、劳动,锻炼了大家的身体,更磨炼了大家的意志。“为了抢在谷雨前播种棉花,我们夜里12点还在田里耕地,第二天早上赶在6点前出门干活。吃的是酱菜泥螺,住的是大通铺,但没人喊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周信土说,围垦之苦、收获之乐,在他的脑海里,是那么清晰而又深刻。一面面红旗就是一个个战斗队,一声声号子就是一次次冲锋,也正是怀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坚定信念与理想,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大家挥洒汗水、战天斗地。

  1975年初,又有130名定海城关镇知识青年来到农场,职工人数增加到441人,下设14个大田作业排及工副业单位。从滩涂到盐碱地,从围垦到优化土壤,农场面积也由小到大,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为民服务

  传承“一团火”精神

  上世纪五十年代,定海掀起公私合营热潮,丰泰隆、锦泰隆等老字号商铺相继合并,成立了中国百货定海县支公司,并租借丰泰隆布店一楼百余平方米的场地,开起了舟山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店———舟山市第一百货商店,这也成为当时舟山唯一的物资调配供应单位。

  1956年,16岁的周荷云进入商场工作,成为一名营业员。“我刚开始在钟表部做柜员,上海牌手表、西湖牌闹钟等都是当时的紧俏货,但都要凭票供应。”周荷云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周边乡镇供销社里商品品种少,一到周末,商场里人头攒动,农村或是小岛上的人纷纷涌入这里,在柜台前排起长队,一台缝纫机、一个热水瓶,或是一双保暖鞋都要抢着买,生怕来晚了就没了。

  那时,每逢节假日顾客特别多,在柜台前一站就是一天,每天要面对大量琐碎需求,不烦躁都难。周荷云一开始也不适应,但她告诉自己,服务要真诚,要有一颗热忱的心。遇到需要包装礼品的顾客,周荷云会边包装边聊天:“礼品是送给谁的?”“对方喜欢什么样的?”聊着聊着礼品的使用场景搞清楚了,包装的主题她心里也有数了。为此,还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为提升服务效率,周荷云和同事们利用工作之余,还摸索出了一套“接一问二”的工作方法,就是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做好准备。“服务必须要时刻关注顾客的需求和感受,要有一颗热忱的心,让顾客感受有温度的服务。”周荷云说。因业务能力出色,周荷云逐渐升任为公司业务部经理,并将“一团火”精神传授给更多的同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舟山一百”搬迁至定海人民路,即现在“舟山一百”对面,商铺面积扩大了6倍,商品种类更加丰富。

  □记者手记

  探索和前进,绝非一帆风顺,这其中有曲折,也有迷茫。但在党的领导下,定海人民始终坚定信念、砥砺奋进,向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迈进。这一历史时期,艰苦奋斗、朴素求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奋斗过程中最亮的底色。根基永固,血脉永续。先辈们创立的业绩,是今天定海发展的根基,先辈们铸造的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