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雪寒梅立枝头 ———走近抗日英烈杨静娟

2021-02-18 08:56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王思圆 刘琪琳 通讯员 蔡瑜莹 王斌

image.png

  面对日寇的酷刑,她死守党的机密、不吐一字;面对敌人的枪口,她大义凛然、从容就义,14岁参加革命,牺牲时年仅17岁。她,就是海岛抗日英烈———杨静娟。

  记者近日走访杨静娟曾为革命战斗奉献过的地方,回顾这位抗日烈士短暂却又轰轰烈烈的一生。

  先进思想引导

  年纪轻轻投身救亡图存

  在舟山烈士陵园墓区西侧,杨静娟烈士的白玉塑像面朝东南而立,塑像上杨静娟表情坚定冷静、脊背挺直,一如她对革命成功曙光的执着追寻。在市关工委“五老”关爱团传统教育组组长胡亦男的讲述下,记者在塑像前静静追忆英雄故事。

  1924年,杨静娟出生在定海城关的一户书香门第。9岁那年,家中父母和两个妹妹相继染病去世,杨静娟只得寄居在现定海东大街附近的祖母及伯父处。次年,开明的祖母把她送到定海县立女子小学读书,校长沈毅对年幼的杨静娟影响深远。“沈毅是进步人士,提倡妇女走向社会,在她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杨静娟从小思想进步、敢于斗争,为她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胡亦男说。

  杨静娟在14岁时迎来了她命运的转折点,中共地下党员吴冠玉成为她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吴冠玉又名吴敏,时任定海城区支部书记。当时,吴冠玉带着五岁的女儿来到定海,以家庭妇女的身份作掩护,住在杨静娟伯父家的楼上。杨静娟和吴冠玉两个人一见如故,吴冠玉觉得杨静娟虽年轻,但爱读书学习又坚强勇敢,便有意识地培养杨静娟。在吴冠玉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下,杨静娟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知识,从中寻求革命真理。

  1939年6月23日,侵华日军1400余人在军舰和飞机的掩护下进攻定海,定海沦陷后,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定海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杨静娟也被迫辍学在家。之后,党组织决定在定海城关开办妇女识字班,吴冠玉就带着杨静娟办起了定海城关60余位妇女参加的读书识字班,杨静娟在班中当起了“小老师”,教妇女识字、读报,了解时局,传播抗日思想,宣传革命活动。

  时间是考验人的法宝。杨静娟在革命斗争的熔炉里迅速成长起来,1939年10月1日,心怀救亡图存思想的杨静娟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入党,那时的她刚满15岁。同月,定海城区中共妇女支部成立,杨静娟任宣传委员。后因形势紧迫,杨静娟主动要求去农村工作,以农村小学教师的身份,继续从事革命。

  革命烈火淬炼

  迅速成长宣传抗日思想

  如今,在马岙街道三江村定马线南侧的竹林里,坐落着一座石碑,上书“杨静娟烈士被捕处”。“当年,杨静娟就是在这附近的黄鹤庵被日寇抓去的。1994年,原马岙乡妇联、团委和光三村村委会一同发动干部群众在此立碑,共同缅怀杨静娟。”循着现年77岁的当地村民高国文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曾经的黄鹤庵已随着时代演变不见踪影,而这片竹林见证了八十年前的那一幕。

  时间倒回1939年12月,随着定海抗日形势的发展,杨静娟被输送到政工队,到敌后去宣传发动群众。尽管年龄不大,杨静娟却颇为干练,她深入村舍田头,挨家挨户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思想,走遍了白泉、干览、紫微等地,有效地扩大了党在敌后的影响。一年后,由于叛徒告密,杨静娟的政工队员身份暴露。紧急之下,党组织决定护送杨静娟到较偏僻的马岙黄鹤庵以教书为掩护,避开日伪追捕。隐蔽在黄鹤庵的杨静娟,仍抓紧时间,为革命奋斗。

  1941年2月23日那晚,杨静娟正与两位同志在黄鹤庵里一起商量事情。突然,不远处传来狗叫声,杨静娟警觉地向窗户外一看,“不好,有情况。”危急关头,她当机立断,开了后门推两位同志出去,叫他们向竹林撤离,自己迅速地点火把党的文件和农会组织名单烧毁。未来得及撤离的杨静娟被捕了。

  由于历史原因,当年受杨静娟掩护撤离的两位同志相关信息已不可考。胡亦男在20年前因缘巧合遇到过其中一人。“那位同志姓庞,是定海人,我遇到他时,他有70多岁了,他回忆说‘那晚敌人来得很突然,在杨静娟的掩护下,我们从竹林侥幸撤离,我的命是杨静娟救出来的,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我’。”胡亦男说,庞老告诉他想到舟山烈士陵园做志愿者,以报答杨静娟的恩情。

  意志顽强不屈

  酷刑拷打不改党员本色

  在定海大洋岙虎山岗下的竹林里,有一块平整的土地,竖着一块纪念碑“侵华日军杀害政工队员处”,曾有13名烈士在这里英勇就义,杨静娟就是其中之一。

  杨静娟在黄鹤庵被捕后,被关押在伪警察局监狱。日寇和汉奸先以封官许愿进行引诱,遭到杨静娟的严词驳斥后,又凶相毕露,反复逼供、拷打,甚至对她施行坐老虎凳、拔指甲、上电刑、火烫……年仅17岁的女孩在被关押的十四天里受尽了酷刑,但杨静娟严守党的机密、只字未吐,日寇得到的只有杨静娟的痛斥和嘲笑。

  1941年3月8日,气急败坏的敌人决定将杨静娟、胡尖锋、叶振芳等13名抗日志士执行枪杀。那天,一辆刑车穿越定海城内向东门方向开去,日寇刑车的马达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也惊醒了熟睡中的人们。刑车开到定海城关东郊大洋岙竹林,13位抗日志士站在这里,个个巍然如山,视死如归。

  记者走访了解到,现场目击者大多已经过世,这些目击者的后辈也年逾古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知道英烈就义的确切位置。“当年,我家长辈也才十几岁,他亲眼看到,敌人在前一天晚上先挖好一个大坑。第二天一大清早就把人拉来,因为这13名志士都被用过刑,身体很虚弱,是被敌人强行拖上来的。在枪决前,敌人还在问‘你到底招不招供?’,但13名志士都不招供。”当地居民夏建华说。

  杨静娟是最后一个被枪杀的,日寇每杀一名抗日志士,便威吓逼问杨静娟一次,杨静娟始终怒目以示,直至她牺牲前的最后一刻。一位年仅17岁的姑娘,如花般绚烂的生命,就这样飘然而逝。杨静娟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人们一直铭记着她。每年清明,在舟山烈士陵园杨静娟烈士的白玉雕像前、在马岙“杨静娟烈士被捕处”纪念碑前……人们总会怀着崇敬感佩的心情,为她献上一朵洁白的小花或一枝翠绿的松柏,表达深深的哀思,她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