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2020-08-17 08:49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余秋凌 顾晨艳 实习记者 傅抿铭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背带裤、海魂衫、喇叭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服饰选择越来越广、穿衣风格逐渐多样化。现年50岁的市民王满芬就经历了这样的时代。

  “幼时衣服是姐姐换下来的”

  1971年,王满芬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她是家里的老幺。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要养6口人,物质相对匮乏。“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给老三……”这是当时家家户户都熟悉的穿衣顺口溜,也是王满芬家的真实写照。

  “我这人爱臭美,但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允许,穿的多是姐姐换下来的衣服。”王满芬说,幼时最开心的莫过于过年时她母亲会给她添置新衣服,七岁那年购买的一条蓝色条纹的新裤子,让她印象至深。至今,王满芬还保留着一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中儿时的她身着一件白衬衫,外面套着无袖毛线背心,下身就是这条条纹裤。“这已经是当时我们家能给我提供最好的条件了。”王满芬告诉记者,当时买粮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买布同样也需要布票,能够买到这样一条裤子,足以让她视若珍宝了。那时,大家穿的衣服色调也以灰色、蓝色为主,比较单一。

  “每逢换季做一两身新衣”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轻纺工业不断发展,大街上喇叭裤、牛仔裤渐渐多了起来。小学刚毕业,去供销社扯布做衣服成了王满芬当时的幸福时光。从衣服的图案花色,到面料款式,王满芬都要自己拿主意。“每逢换季,妈妈就会给我做一两身衣服,每身衣服大概得花2块钱,在全部生活开销中占比还是比较大的。”王满芬说,当时许多成年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元。

  1987年,王满芬就读浙江幼儿师范学院,学校里包吃包住,她几乎把所有零花钱都用在了买衣服上。“当时杭州街头的俊男靓女给了我很大的视觉冲击。”王满芬说,从那时起,她慢慢追求有设计感的服装。紫红色毛衣、皮夹克、蓝灰色打底毛衣配西装背心、灯芯绒裤子……在一沓老照片中,王满芬年轻时穿着的各种服装让人看花了眼。“印象最深的是刚去杭州的那年秋天,我花了二十几元买了一件当时很流行的马海毛材质毛衣,一下子花光了手头上的零花钱。”王满芬说。

  “服装可以展现人气质”

  进入新世纪,老式裁缝店逐渐淡出视野,各具特色的服装店走进人们的生活。“你是圆形脸,脖子后背略微有点粗,如果穿V领的衣服会把上半身衬托的很好看。”如今,王满芬一得空闲经常去服装店逛逛,了解服饰新潮流,购买最多的是V领的衣服、高腰裤等服装。

  从自家做的大棉袄到羽绒服、貂皮大衣,从没形没款的“布衫”到款式各异的套装……这些些年,王满芬的衣橱里一直发生着变化。三年前,她加入了舟山市旗裳文化协会,将对服装的热爱倾注到兴趣爱好中,跟着礼仪老师了解旗袍文化。“现在的服装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还是展现个人气质一种方式。”王满芬告诉记者,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各式各样的服装也承载着时代内涵。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网购、海淘成了市民的日常购物方式,只需动动手指,就能买到个人喜欢的衣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