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绘成卷

2019-09-18 09:05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邵晓宇 张真

  近年来,我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力以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系统推进“三农”发展全面转型,谱写了希望的田野上发展奔跑的华彩乐章,美丽乡村由点到面,已蔚然成风。
  践行“两山理论”成典范
  沿着干览镇新建村旅游步道一路前行,海岛风情的仿古建筑、美丽田野、民俗壁画、渔人码头等景观一一展现在眼前,一批批远道而来的游客在此享受田园生活。
  在今年5月底召开的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上,新建村作为净零碳乡村案例之一,入选《净零碳乡村规划指南———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例》报告,成为全球净零碳乡村建设的一个典范案例。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未来生产、生活的潮流和方向。新建村尽管从传统发展角度来看,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交通偏僻,处于山岙之中,经济底子薄弱,本地人才大多外出打工,等等,但是,该村立足当地优秀的自然禀赋,挖掘山清水秀的原生态优势,成功地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绿色生态带动绿色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近年来,该村先后实施南洞农房改造、里陈壁画村整体提升、村庄道路建设等11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实施项目及南洞流域水文化、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一茬接一茬地厚植生态优势,每一处改造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工的精雕细琢与生态的自然肌理浑然一体,精心藏于不经意间。绿水青山,原野乡味,小桥流水,吸引着区内外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一探芳踪,享受着城里难以体味到的放松和快乐。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该村已经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0%。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新建村还积极探索低碳生活。近年来,他们建设了诸多绿色基础设施,新建了生态泳池、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等,从发展清洁能源着手,建设风电储能工程,村里的部分路灯、景观设施等已实现清洁能源供电。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方成春。无独有偶,近期我区正以环南街道的大猫岛群、盘峙岛群为基础,拟建设定海海岛公园,打造一个国际休闲度假岛,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滨海休闲度假游、海上运动游等旅游产品。“两山理论”的实践在定海大地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全面铺开,有力支撑和推动了我区的乡村振兴。今年以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数达118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6.6亿元。
  洁净美丽人宜居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北宋词人秦观在《行香子》中描述着心中向往的村庄。岑港街道涨次村就是这样一个生态宜居的村落。
  记者日前走进岑港街道涨次村看到,几位老人在凉亭里闲坐聊天,村里环境干净整洁,满眼绿意盎然,深吸一口气,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村容村貌不是一幅画,却胜似一幅画。村里的保洁员告诉记者,“别看村子现在这么美,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
  自去年开展“洁净乡村”专项行动以来,涨次村深化整治行动,努力扮靓人居环境,对墙体进行统一粉刷,用墙体绘画的形式,把文明礼仪、勤劳致富、美丽乡村等元素表现出来,寓教于乐。在主干道两边,统一摆设500只美丽花箱,成为沿路一道美丽风景线。同时,结合当地特色,对社区村民门牌进行特别设计,统一更换门牌,设立2处“环保垃圾屋”,发放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册,增强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环境卫生治理三分靠治,七分靠管。今年以来,该村对村规民约作出调整并加以细化,对道路设施、乱搭乱建、垃圾分类等作了新的调整规定,以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书等形式来约束村民行为。整治后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对环境卫生的改变竖起大拇指。“现在是村容净,生态美,我们住着也舒心啊。”
  涨次村是我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分层分类推进风情乡村、美丽乡村、洁净乡村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截至去年底,全区已有60个社区村达标完成洁净乡村创建,农村面貌有效改善。
  润物无声好风尚
  这几天,一到晚上,白泉镇金山村文化礼堂内,总是会出现一群大妈的身影,她们正在练习舞狮的步型步伐等基本动作,举手投足间专业味十足。“我们马上要到普陀参加活动,最近得勤加练习。”成员张伟依告诉记者,出于个人喜好,加入到这个队伍里,既丰富了业余生活,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舞狮队里大多是家庭妇女,大家是因为共同爱好走在一起,一有演出活动,大家踊跃参加。
  拉二胡的、吹笛子的、敲锣打鼓的……在金山村,老人们几乎个个都有一手绝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里的文化热心者们走在一道,拉起了舞龙队、舞狮队、跳蚤舞队、舟山锣鼓队等多支队伍。多年来,通过物色、带动、培训、辅导、充实调整等途径,这里的民间艺术队伍不断壮大,现已拥有文体队伍17支,参与人数达百余名。
  文化礼堂的落成,给这些传统文化搭建了更加广阔的传承展示平台。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家园,金山村通过绘制婚嫁习俗、村规民约、典型模范、历史名人等内容的文化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文明新风尚;通过设立红黑榜,倡导移风易俗,摒弃封建迷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营造清淳乡风。
  乡村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在美,更重要的在于内在美,乡风文明是乡村内在美的最重要体现。近年来,我们以文化育人为先手棋,潜移默化着乡风,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已累计完成文明村镇建设60家,建成率达75%。
  创新治理辟蹊径
  “屋落美,自家事,应做到;不占道,文明事,理做到;道干净,大家事,一起扫……”在马岙街道马岙村青巷中,有一处名为“一把扫帚大家扫”木质微民约牌,印刻着用舟山方言约定的关于和睦邻里、爱护环境的各类约定,这条巷子上的每家每户都在民约牌签了字。木质牌两侧都有一个小门,里面摆放着扫帚和簸箕,方便村民清扫自家庭院和街巷使用,一把扫帚扫出了当地文明,扫出了村民自治。
  马岙村党总支副书记林凯华说,木质微民约牌的设立,使民约看得见、摸得着,更“活”起来,让村民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目前,该微民约已扩展至该村五四、茂盛、勤丰一带,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其中。在推动村民自治的同时,马岙村还通过深度挖掘地方古文化、探寻道德模范故事、家族溯源等,将优秀乡风家风与地方特色传统有机融和,不断提升乡村“颜值”和“内涵”。
  近年来,我区以民主法治社区(村)、“三治融合”示范社区(村)、“善治”示范社区(村)和民主法治样板社区(村)建设为工作载体,抓好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截至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6个省、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8个市级“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区级以上成功创建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规民约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