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残助残 与爱同行

2020-05-18 09:39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记者 高佳敏 通讯员 刘佳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实现残疾人共享‘两个高水平’发展成果”的发展目标,从优化便民服务、实施精准康复、改善发展环境等方面着手,不断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和残疾人民生持续改善,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L_1589426129656696961.jpg

我区为视障人士免费配发智能眼镜

  延伸工作触角 提升服务效能

  “太好了,本来担心出门不方便,现在你们上门来给我做鉴定,省了我好多精力。”近日,区残联与区中心医院工作人员到金塘镇河平村,上门为腿脚不便的王阿婆进行残疾状况评定。王阿婆现年78岁,属于重度肢体障碍。经过残疾等级评定、填表、登记等程序,王阿婆被评定为肢体一级残疾人,几天后就能拿到残疾人证。现场,工作人员还拿出《舟山市定海区助残服务“一件事”办理联系单》,逐项与王阿婆及其家人确认其有无符合申请的项目。经询问,王阿婆符合两项补贴申请标准,工作人员现场为其办理相关手续。

  如此简化、高效的办理流程,得益于我区新推出的助残服务“一件事”“最多跑一次”改革,也是我区全面推进助残服务一体化的延伸。记者了解到,助残服务“一件事”指将助残服务按“1+X”模式,以残疾人证办理为基础,优化、简化办理符合政策条件的若干助残服务事项,予以集成联办,并将集成联办延伸至已办证残疾人。此外,我区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向助残服务领域延伸,突出需求导向,共梳理出16项残联主责事项,6项为部门联合办理事项。同时,围绕残疾人办证、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事项,设置菜单式、目录式服务清单,推进事项集中、环节简化、材料减少、时间缩短,实现助残服务“零距离”。

  “今年以来,我区已开展集中上门评定3次,涉及我区7个镇(街道),共评定64人,发放残疾人证64本。”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区残联将继续完善“一件事”联办机制,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进一步深化助残服务领域。

  在为残疾人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我区还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和援助,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去年底,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成立,以现场法律服务、转介法律援助、转介国家司法救助、直接提供法律救助的四种形式开展。浙江乾勇律师事务所律师在工作站设置固定接待窗口,为残疾人提供咨询、调解、代理等法律救助服务。该站还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有效衔接,使残疾人在需要时能获得精准、及时、优质、高效的帮助。“以前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可以到这里来咨询,有专业人士提供一对一服务,心里踏实多了……”截至目前,该站已为近20名残疾人完成相关法律服务,高效便捷的服务让不少残疾人赞不绝口。

  “希望通过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有效防止侵害残疾人权益行为的发生,缓解残疾人在法律救助方面的供需矛盾。”该负责人说,今年,区残联将进一步拓宽法律援助途径,规范线上、线下服务方式,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全覆盖。同时,通过工作站接待和上门服务相结合方式,让更多残疾人获得及时、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L_1589426126645756590.jpg

区残联开展助听器验配筛查服务活动

  实施精准康复 提高生活品质

  残疾人康复体育进家庭、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进家庭、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很多残疾人由于行动不便,很少外出锻炼,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对此,我区实施精准康复,将各类康复器材送入残疾人家庭,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到个性化、精细化的康复服务,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康复意识,改善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

  “前段时间不常锻炼,手也没劲了,这次你们给我送来哑铃,我很喜欢,正好可以练练手。”近日,区残联开展残疾人康复体育进家庭项目活动,上门为重度残疾人送去康复体育器材。肢体二级残疾的秦先生就是该项目的服务对象之一。现场,工作人员耐心地为秦先生指导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知识。记者了解到,残疾人康复体育进家庭项目旨在为不易走出家门的重度残疾人提供面向家庭、残疾人个人的复健指导。项目推出前,区残联提前开展入户摸底调查,根据重度残疾人实际锻炼需求,将各种康复体育器材、康复体育方法送入残疾人家庭中。截至去年,该项目已惠及580户残疾人家庭,发放1100余件康复器材,并提前一年完成“三年服务580户”工作计划。

  “将这些康复器材送进残疾人家庭,希望让更多残疾人身体每天动起来,思想每天活起来,精神每天好起来。”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说,另一方面,区残联强化与医疗机构合作,积极推动机构康复救助,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受惠范围。区残联还落实落细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好持证残疾人的签约工作,确保重点人群规范化签约服务率达85%以上。此外,我区于2008年起每年开展助听、助明、助行行动,为“折翼天使”插上翅膀。

  “现在我出门必戴这副智能眼镜,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了。”记者见到视力一级残疾人李先生时,他正出门去附近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其间,他利用智能眼镜中的避障、物体识别、钞票识别等功能,顺利完成采购。李先生告诉记者,自从佩戴智能眼镜后,他再也不为出门而烦恼,出行安全系数大幅提高。

  该智能眼镜是去年浙江省残联辅具统一招标中标的新产品,可以通过把视觉图像转化为简洁的声音提示,帮助盲人识别楼梯、人、树、钞票等日常物体。去年底,我区首次免费为10余名家庭经济条件在贫困、低保边缘的视力一、二级残疾人配发智能眼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我区还免费为残疾人配发安装助听器、假肢,并落实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和白内障复明手术补助,进一步为残疾人提供精准的适配服务。

  随着近年来体育运动的普及,如何让更多残疾人加入到锻炼队伍中也成为了区残联的重点工作。对此,我区积极推广全民健身理念,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同时扩展更多适合残疾人的体育运动项目,提高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L_1589425965232150780.jpg

定海区残疾人茶艺培训班开班

  打造温馨家园 释放幸福红利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把手打开……”每天上午,位于城区的定海区残疾人之家内,工作人员都会带领30余名残疾人跳佳木斯操,这些残疾人包括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多重残疾等。定海区残疾人之家成立于2011年,内设康复室、休息室、活动室、食堂等,功能齐全,配备完善的康复器材、无障碍设施,为入托残疾人提供日托及全托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

  现年30余岁、智力二级残疾的小王经过一段时间的照料,性格、动手能力有了变化。“到这里的第一天,小王哭了整整一天,但是现在他已完全融入这个大家庭。”定海区残疾人之家负责人邬冬芬说,通过工作人员的细心教导,不爱走动的小王学会了浇花、做手工、做操等日常活动,笑容也总挂在脸上。像小王这样获得改变的不在少数,如今,这个“幸福家园”里的每一个人在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下,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此外,该残疾人之家还充分发挥庇护工场作用,于2014年联合舟山富美特金属制品厂成立了残疾人工疗站,残疾人通过劳动作业,进一步融入社会。

  目前,我区还在部分镇(街道)建有“残疾人之家”11个,为182名残疾人提供集托养、康复、就业、培训、活动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残疾人之家”以日间照料为主,主要为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技能培训、康复服务、文体活动、劳动就业等服务。

  为进一步巩固“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成果,更好地满足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庇护服务需求。今年,我区还将从设施设备、功能设置、服务品质等方面对现有二星级(含)以下的“残疾人之家”进行改造升级,或新建三星级“残疾人之家”等,有效提高机构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管理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

  创建“残疾人之家”是近年来我区打造温馨家园、营造浓厚助残氛围的缩影。与此同时,我区还加快推进无障碍社区创建,让更多的残疾人“无障碍”地融入社会,收获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增添无障碍坡道、改造无障碍卫生间……在环南街道海滨社区,无障碍社区创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在即将搬入的海滨社区居民委员会大楼内,楼道一旁设有扶手,厕所设有无障碍厕位,内设坡道、坐便器、安全扶杆等,厕所门也专门设计,便于轮椅通行。进入办公大厅,坡道与低位服务台已改造完成。“低位服务台上还会刻盲文,下步还将在厕所安装呼叫按钮,在大厅进出口设置语音提示装置等。”海滨社区党委书记邵金英告诉记者,海滨社区共有残疾人114名,无障碍社区的创建,将为残疾人办事、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昌国街道合源社区、城东街道檀东社区已成功创建无障碍社区,有效改善了残疾人的居住环境。

  针对残疾人就业创业,近年来我区也积极开拓渠道,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其中,加强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个体就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创业扶持,加大就业困难残疾人援助力度,健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帮扶制度。我区每年还强化残疾人技能培训与技能竞赛,发挥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作用,通过技能大师与残疾人师徒结对等,提高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

L_1589426238653549951.jpg

志愿者上门为残疾人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