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践初心 胸怀大爱担使命——记全国模范教师陈雪霞

2019-11-08 09:02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

  平凡的人,平凡的手,架起一座知识的桥梁,走过冬的严寒,走过夏的酷暑。一块黑板,记下比海还深的真情,一个讲台,映照着园丁浇灌鲜花的艰辛。今年9月,小沙中学的陈雪霞老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陈雪霞,1969年生,中共党员,植根海岛乡村教育事业整整三十年,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默默奉献、全心投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动诠释着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神圣职业应有的精神特质和责任担当,持之以恒地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价值与无悔追求。

  心有理想 必有远方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你还记得自己最初的那个理想吗?陈雪霞记得,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30年来,在海岛偏远农村,她怀揣热爱教育的定力、淡薄名利的坚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将个人价值融入全面实现海岛教育现代化事业,用青春浇灌理想之花——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走进陈雪霞就职的小沙中学,校园内明媚而温暖。这是一所位于农村的学校,当天恰逢校运会,离校门不远处的跑道上传来此起彼伏的加油声。陈雪霞一路小跑从操场边赶过来,脸上布满笑容,一如阳光般灿烂。

  陈雪霞特别爱笑,时而腼腆地笑,时而开怀地笑,时而感动地笑,时而欣慰地笑。她说,爱笑,是因为和孩子们在一起感觉很幸福。眼前的陈雪霞虽已年过半百,但仍怀一颗赤子之心,笑伴孩子们一同成长,一同收获快乐。爱孩子,这是陈雪霞选择成为一名教师的初心。

  “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怀揣理想,笃定前行,上世纪80年代末,中专毕业的陈雪霞走上教师岗位,成为岱山县衢山岛上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2000年,她又从岱山县岛斗中学调到小沙中学,工作至今。

  人都说,“干一行怨一行。”陈雪霞却说,“不!学生再怎么顽劣,我也怨不起来。”她将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师视为榜样,传承老一辈师德师风,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教育情怀和敬业精神,将爱心、细心、耐心贯穿教学始终。

  “以前只有家长把孩子往城里学校送的,现在却有把城里的孩子送到农村读书的。”小沙中学校长严志军日前接到一通电话,一名学生家长慕名而来,希望把孩子送到陈雪霞的班上“接受更好的教育”。其实,这样的“逆城市化”现象并非先例,之前小沙就有一对姐妹,姐姐曾是陈雪霞的学生,在陈雪霞的培养下,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舟山中学。待妹妹上中学时,虽说全家人已搬到了城里,但家长依然放弃了定海五中的就读机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小沙中学,只因“陈老师带孩子,我们放心!”

  学生小雷原是班上的“尖子生”,品学兼优,有段时间陈雪霞察觉其突然成绩下滑得厉害,家访后发现小雷家开了棋牌室,家人忙于经营无暇顾及,以致于小雷迷上游戏而导致成绩下滑。陈雪霞不厌其烦地往小雷家跑,耐心地和家长沟通,一定要把孩子从游戏里拉回来!但要改变小雷的学习环境,关了棋牌室不现实,她索性把小雷接到自己家,整整三年,不收分毫地帮小雷抓学习。

  学生一茬接着一茬,这样的故事陈雪霞身上数不胜数。执教30年,陈雪霞当了28年班主任,带过2000余名学生。每一届学生里,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人,总会成为她家的“常客”,管吃管住管学习。在孩子们口中,她不仅仅是陈老师,更是陈妈妈。

  去年,学生小华在舟山中学保送考试前得了肺炎,为了能继续备考又不影响其他学生,学校为他专门设立了教室。小华是个情绪敏感的孩子,深怕由于身体原因错过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巨大的压力使他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不愿意吃饭也不肯说话。陈雪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天天陪伴着他,耐心细致地帮他补习功课,温言暖语地宽慰鼓励他,一直陪他走进考场。在老师的悉心照料下,小华顺利通过了考试,陈雪霞却感染了肺炎,连续高烧39度整整一周。 

  在陈雪霞的眼里,孩子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她多年来一直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无形的大爱关怀着每一名学生,哪怕是特殊的问题学生。善善刚入学时,语数两门功课的分数加起来仅有5分,因担心他吵闹影响同学上课,陈雪霞总将他带在身边,教他拼音、认字和简单的算术。偶然间,陈雪霞发现善善的动手能力还不错,便手把手耐心地教他打扫卫生,领着他到学校的实践基地进行简单劳动,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陈雪霞欣慰的是善善如今能自食其力地生活。

  每一个理想的背后,都有一份执着的坚持和艰辛的付出。为了这些孩子,陈雪霞放弃了无数次进城的机会。相比农村,城区教育资源更丰富,离家也近,但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挽留,陈雪霞却选择了坚守,理由很简单,“我就是农村的孩子,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当我成为一名老师后,更加希望能用知识的力量教育引导这些农村的孩子们,让他们有更好的未来。”

  而今,每逢节假日,陈雪霞总会收到孩子们的问候短信。生病时,孩子们会嘘寒问暖,甚至上门帮忙打扫卫生;康复回校后,孩子们会挂上亲手折叠的纸鹤,在黑板上写下“陈妈妈,欢迎回家”。陈雪霞说,那一刻,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逐梦路上她收获了快乐。

  桃李不言 一路繁花相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还记得自己最爱的那位老师吗?陈雪霞的孩子们都记得她,只因她不仅仅是三尺讲台上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是一位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30年的执教生涯中,陈雪霞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着学生——

  “陈老师叫我们早点到她家去,一进去就看见满满一桌菜,都是我们爱吃的,她和她老公在厨房里忙了整整一上午……”提及幸福时刻,学生小薇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嘴角飞扬,露出可爱的小酒窝,阳光明媚,丝毫察觉不出这是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爱笑的陈雪霞有一群爱笑的学生。孩子们坚定地说:“那是因为我们的老师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陈雪霞的学生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她?

  ——“我们有没有吃早饭,她知道。”

  怕学生出去买早饭不安全,又担心家里贫困的孩子不舍得吃早饭,陈雪霞自掏腰包帮班上的孩子买了整整七八年的早饭。为了孩子们吃得健康,她还每天换着花样地买,今天吃包子,明天吃蛋糕,后天吃饭团。几年下来,附近早餐店的商家都知道小沙中学有位热心肠的老师。被她感动之余,他们也会力所能及地支持她,提前开门帮她打包好,让她能够带着热腾腾的早餐赶上6点的校车。

  ——“我们的冷暖,她知道。”

  班上有一位寄宿的贫困生,冬天里穿着单薄,陈雪霞瞧见后想为他买套保暖内衣,因脚受伤无法出门去商场,便翻遍了儿子的衣柜,最后相中了儿子身上穿的那套棉袄棉裤,最合身也最暖和,就扒下来带去学校给学生套上。几十年来,她不知道买了多少套衣服送给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们。

  ——“我们有没有干坏事,她知道。”

  有一对来自河南的双胞胎学生,每逢双休日就到陈雪霞家学习。一日,其母亲找不到收在家中的钱便质疑双胞胎,询问陈雪霞会不会是孩子们动了那些钱。了解前因后果后,陈雪霞斩钉截铁地说:“不会,我相信他们。”不出几日,孩子的母亲找到了那笔钱,果真如陈雪霞所言不是孩子们的过错。

  对孩子们来说,陈雪霞亦师亦友,比父母聊得来,比朋友更善解人意。陈雪霞说,儿时,常看到父亲帮扶弱者,甚至让乞丐与他们同桌而食,她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要助人为乐,父母为其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一名教师后,她亦懂得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陈雪霞爱学生,这份爱无声地渗透在日常的点滴中,也尽数落在学生们的眼中。她对孩子们的无私奉献,对事业的尽心尽责,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陈雪霞带过的班级里有一位女生小雅,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家庭贫困。缺少家人照料的小雅性格冷僻,穿着邋遢,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成为同桌。此时,班上的一位男生站出来,主动要求和小雅坐。一次小雅发烧,男生还脱下自己的外套给小雅穿。毕业后,男生在杭州工作,回乡看望陈雪霞时还常常记挂这位同桌,询问其是否需要帮助。

  “我们尽管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陈老师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毕业离校的孩子们自豪地说,陈雪霞听闻十分欣慰。在她看来,有品有德,方能成为有用之人。

  奋斗不息 报得三春晖

  “奋斗者是精神最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你明白这句话背后的分量吗?作为共产党员的陈雪霞明白。她坚定地践行着自己入党时的誓词,在三尺讲台上,迎难而上,敢啃“硬骨头”,甘作“老黄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干精神诠释着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多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省百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省师德楷模”“市优秀教师”“区德育名师”等荣誉——

  两室一厅,简约而温馨。客厅的一角摆放着一张工作台,高高垒起的两摞教材,格外醒目。这就是陈雪霞的家,学校之外的另一个“办公室”。在丈夫傅军良的眼中,陈雪霞是个闲不住的人,每天6点不到起床,晚上工作到11点,学生的事大于天,学生的需要就是她的责任。在同事们和校领导的眼中,她是个敢于担当的“拼命三娘”。现在年逾50的她除了要当八年级的班主任之外,还担任政教主任和年级段长,工作量已经远远超过一般教师平均工作量的2倍。“只要学校需要、学生需要、岗位需要,她就努力去做,从来没有什么怨言。”

  农村的教师不好当,特别是英语,农村孩子大多基础差、兴趣弱。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陈雪霞花了不少心思,调动课堂气氛,讲究教学效率,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爱上英语。学生小海来自安徽,小学阶段没有受过系统的英语教育,基础非常差,也一度对学英语怀有抵触心。就读小沙中学后,陈雪霞发现了小海的这一“短板”,于是每天带着他背单词,用爱心与耐心浇灌“迟开的花朵”。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海的英语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

  陈雪霞常说,“学生不能适应的时候,必须改变自己去适应学生。”她在钻研教学方法时发现,现在孩子们都喜欢用微信交流,为让他们多开口说英语,她就利用微信平台在放学后或节假日发送语音教学,每听完一个孩子发来的私信,她都耐心回复,纠正孩子们的英语发音,讲解词汇运用技巧。对每个孩子来说,短短10分钟不算什么,但对陈雪霞来说则意味着要面对50个孩子,所花费的精力远远不止500分钟。作为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小沙中学的英语成绩却在全区所有中学里位列前三,这其中,陈雪霞功不可没。

  农村学校生源复杂,陈雪霞明白学校和家庭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二者必须紧密联系,共同施教。新生开学前,她主动对接当地的小学,了解学生情况。开学第一天,她就能准确叫出班里所有孩子的姓名,对他们的家庭情况如数家珍。了解到班上不少学生家长工作忙碌,很少和孩子沟通,她就常常主动与家长们保持联系和交流。她擅用“叙事德育”的教学方法,每天都会在学生的家校联系本上认真地写一句话,评价孩子们的在校表现,以这种方式勉励孩子,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如今,已毕业的学生和家长遇事仍会跑来找陈雪霞商量,甚至三更半夜或是凌晨四五点打电话给她。“她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与学生家长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家里有急事也经常打不通找不到人,我就知道她又在忙了。”丈夫傅军良笑着说。

  髋关节积水,医生叮嘱需卧床静养,她没躺几天就跑去学校上课;肩胛骨撕脱性骨折,住院一周后,她吊着绷带,披着丈夫的大外套出现在学校里;甲亢,住院一个月,每天一挂完盐水,她就偷偷溜去学校……“她在病房里根本待不住,脑子里一直担心着孩子们有没有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年,傅军良不止一次跑去学校帮陈雪霞请假,又不止一次劝说陈雪霞辞去班主任的职务,可陈雪霞总说,“我的学生需要我,如果我什么都不管,心里空落落的。”

  在儿子傅愉杰的成长过程中,陈雪霞常常是缺位的。儿子高烧40度,挂完盐水她就将孩子送进学校,托付给班主任。儿子年幼时常抱怨,“你只要你的学生,不要我。” 每每听到这句话,她的内心总是非常酸楚。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陈雪霞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换来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母亲的榜样力量,在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中深深地影响了孩子,引导着他不懈追求学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以院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保送至国外攻读博士学位。闲暇时,丈夫帮忙一起接送学生,儿子帮忙一起辅导学生,一家人其乐融融。

  “每个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都不一样,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就应该有‘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态度,坚持到底,一丝不苟。”这就是三十年坚守初心的陈雪霞,在“筑梦人”的路上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