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港回峰寺古物件的发现

2023-01-09 09:05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胡连荣口述 孙和军整理

  2002年9月或10月,当时我在舟山市博物馆上班。一天下午,岑港回峰寺的和尚达兴师特意带了一块砖找到我,说是在改建天王殿的时候发现的。我一看,这个砖上写着“昌国州”字号,很明显这是700余年前的元砖,达信师说寺里发现了30余块这样的砖。我问你们是怎么发现?还有没有其它?他说没啥东西,只有一些破碗、碎盘子。

  那天我开车把达兴师送了回来,到回峰寺时应该是下午4时不到。这里已经是一片平地了,都在建设。我一看师傅拿出的各式碎瓷片,初判有魏晋南北朝的、唐代的、宋代的,那会我挺兴奋的。

  有个带班的涨次村陈姓工头,比我大10岁的样子。我问他这里是寺基老位置吗?他说是的。我看了看周遭,发现有点不对劲。怎么出来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寺院和尚用的半个饭钵至少也有1500年了,是浙江越窑外销的青瓷。因为只有半个,我很难判断它是东晋的还是西晋的,两晋相差不到60年。我觉得有点奇怪,总觉得这里不是最早的原址,我转了一圈后说,寺院原址应该在毛竹林水库那边。

  陈姓工头马上吃惊了,他说那里是岑港土名叫老庵基的,相传有2000年历史的。

  我说你们往西看,这个位置风水不错的。老庵基就在一座周围最高的山麓下,左右两边各有山岬伸向海,好比两臂拱卫老庵基所在的山麓。老庵基坐东南朝西北,西北就是里钓、富翅和册子连绵的岛屿。古时佛教也好,道教也好,凡人都有下辈子去西天的意愿。这是我判断的依据。

  工头又介绍说那地方曾经出土过一个火烧制的泥陶人(舟山土话叫“瓦火卵”),他用手比划一下大概是35公分周长。可惜砸碎了。我马上想到了汉代的陶俑,要求他把这个经过说一下。他说,当时岑港水泥厂需要用红土做原料,在这里挖红土的时候挖到的。

  挖土人把那个“瓦火卵”放在旁边,放来放去就是放不稳,一直要倒下来,大家也不懂啊,就把它打碎了,当垃圾扔掉了。他说这里还挖出了两串铜钱,他用手比划大概像个小脸盆那么大的两串,串绳还是很白的。因为是铜钱嘛,农民看到以后就去抓了,结果一抓就断了,变灰了。我说陪我再去那里看看,当时艾草已有一人多高,我就趴在工头说的位置周边找,居然也让我找到了十几个,有几个还是粘连在一起的。

  我一个一个地捡起来,不像工头说的都变成了灰。其实这里有个金属还原的道理。出土之时,它马上氧化了。但在外面经过日照雨淋,时间一长又还原了,所以这些钱币现在还在市博物馆。前期由我整理,后期请钱币学会的盛观熙专家鉴定后,认为是东汉晚期的五铢钱。同时我在这个周围又发现了汉瓦、汉砖,还有盖房用的8个方形石柱础,长宽均80公分,厚20公分。从两个石柱础之间的距离(6米以上)来看,当时房子间距是很大很宽敞的,上面就是老百姓的山地。从这些出土的古物来看,说明早在东汉晚期这里已经有了宗教场所。

  所以我在自己办的一个古越昌国史迹博物馆里面,称它为鄞州最早古刹。因为这一带前面就是海,男人出海捕鱼,为了祈求平安,敬畏自然,当地群众可能会去放些东西供奉一下,所以就有了较早的民间信仰场所。从考古角度来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一个宗教场所,后期经过了多次演变,到了晋代,已经很明显出现了寺院和尚用的钵。

  我判断,也是在晋代,那个宗教场所就从老庵基开始搬下来,导致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瓷片,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宋元各时期都有,所以我说古代岑港这一带可能蕴藏着舟山、定海一部很好的历史。很奇怪,就是没发现明代的东西,而清朝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又出现了。因为我能看出来每一个瓷片的年代,他们几个民工称我为江西珠宝客人,为了考我,工头问我“人头”认得吧?我说让我看看我就会认得。

  工头叫一个年轻的民工在天王王殿右前方一米多深填埋的地方挖出来一尊像芋艿头一样的头像,我开始用自来水清洗,一边洗一边心跳加速,我知道这是一件宋代的石刻。民工不识货,当垃圾填埋。我在想怎么把它带回博物馆进一步鉴定研究。工头说你不懂了吧?我随口说了一句没关系的,我们博物馆有仪器啊,我拿去测一下,明天就告诉你答案。工头很爽快地说,你尽管拿去。

  当时舟山是没人会鉴定的,就我一个人在搞,所以我把这件头像又拿到省文物局,听了劳伯明专家鉴定。劳老师从石雕工艺、风格等方面认真看了后,同意我作出的宋代石刻佛像的认定。至于这个头像人物是谁,他说他不懂。回来后,我用红黄布包好,装在一个木箱子里。2003年我把石刻头像带到普陀山隐秀庵,找到了净旻法师。法师看了那尊头像以后马上点了三支香,什么话没说就拜了三拜。他说了句阿弥陀佛,胡馆长,您做了件大好事!这就是天台宗的祖师爷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是隋炀帝的师父,隋代之前有个陈国,智者大师俗姓陈,荆州华容人。石像上缠着一块纱巾是智者大师的特征。隋炀帝拜师之时,天下着鹅毛大雪,雪落在师父头上都会冒烟的,隋炀帝担心师父受冷,就把自己的纱巾裹在了师父头上,所以这是智者大师一个最典型的标配。

  净旻法师后来发了一篇文章,日本的一个学者赶了过来,到舟山博物馆专门来参拜研究这尊智者大师。当然也有其他研究者认为是元代的八思巴帝师,或泗州菩萨。

  明代舟山海禁,岑港回峰寺就搬迁到了宁波镇海,这个佛像因为是石头做的,搬迁有困难,也可能二三百年下来就倒掉了,只剩下了胸以上的一部分,石像的身体部分至今没有找到。

  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有三个“回峰寺”。明洪武年间这里搬迁后,按照舟山风俗,当地老百姓一定会把本地寺院的香火带过去,舟山民间一直都有“某某庙界下某某人”的说法,就像人出生地址一样。镇海那个寺叫正觉禅寺,位于龙山镇方家河头一带,这一带跟舟山人渊源很深。

  今天查证了一下,正觉禅寺所在龙山镇以前属于定海县(清以后的镇海),现在属于慈溪市。宋宝庆志卷十九定海县志第二记载,正觉院列属教院。周广顺元年(951年)置,名回峰,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正觉院。

  到了清康熙舟山展复以后,一部分人渐渐又回来了,所以又有了康熙年间的东西出来。到乾隆早期时,百姓的香火出现在双桥紫微狭门山谷内原本就有的古寺(相传宋高宗曾经在此藏身过)。在康熙版《定海县志》中,紫微岙图里标注的还是圆峰寺;在光绪版《定海厅志》中,紫微庄图标的是廻峰寺。而康熙版的岑港岙图和光绪版的岑椗庄图里标注的分别是廻峰寺和回峰寺。说明紫微的廻峰寺是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定海县志》刊印之后的某一年(包括乾隆时期)延续了岑港廻峰寺的香火,之后才形成了紫微、岑港里外两个廻(回)峰寺。

  从考古角度来说,岑港2000年之前通过海上丝路,就有这个宗教场所。

  康熙《定海县志》是这样记载岑港的,“以两碶夹山,故名岑;以海尾冲入,故名港。”岑,崖岸。其实,汉朝就已经是避风良港。古时,岑港作为重要的军事、通商港口,有六国港口之称,曾吸引各国客商名士在此逗留,各国往来商船云集于此,热闹非凡。

  东越王是西汉武帝时期分封的一位外臣国王——余善,统治东南丘陵地区。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打南越,导致西汉军兵临闽越国,闽越王郢遭闽越宗室余善弑杀。事后,西汉撤军,汉武帝立未参与入侵南越国的繇君丑为繇王,令其统治闽越国。然而,弑杀闽越王的余善早已受到闽越国贵族的支持,威行于国,丑并无实权。因此,武帝只好另外册封余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立。而实际上,东越王真正承继了闽越王的权力。

  汉武帝元鼎六年(111年)。余善得知西汉将军杨仆有进攻闽越国的企图,刻“武帝”印玺,拥兵自立为东越武帝,结束了与西汉的臣属关系。

  东越王余善反叛,大汉朝廷派遣四路兵马讨伐。横海将军韩说率领句章水军从甬东海道起锭,南下包抄。次年,东越王族谋杀了余善,投降了汉朝。韩说的哥哥叫韩嫣,是汉武帝的宠臣。

  甬东海道就是今天岑港的锭次、涨次一带。

  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台州人曾旌海上聚众起义,杀死了鄞县、贸县、句章3个县令。甬东(舟山)这边的沥港(猎江)、岑港(巡港)、洋山(三姑)和浦门先后设置武装力量。

  这几个典故可见证,岑港一带港口条件很好,在汉代就是军港了,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沿着岑港涨次海岸建起的2000年前的宗教场所也就有了依据。因此这里可以称“古廻峰寺”。

  至于《题廻峰寺》这首诗到底谁写的,写给哪个廻峰寺的?各有各的道理。我个人认为是王安石写给岑港廻峰寺的。

  山势欲压海,禅扃向此开。

  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

  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

  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

相关阅读

品牌栏目

短视频 阿拉来帮侬 海山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