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白泉潮面村的“发财公公”

2022-02-23 09:22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孙峰

  在定海白泉镇潮面村有一座赵家祠堂,附近居住着很多赵姓人家。康熙年间,赵氏始祖从慈溪移居潮面,迄今约有三百余年。到清末,赵家有一位叫赵德润的富商,他早年创业于上海滩,晚年出资修葺了赵家祠堂,并捐助田产设立“恤嫠会”,救济村里的贫寒孤寡。今祠堂内立有一通碑刻,为赵德润所撰,记载其关于“恤嫠会”和赵家祠堂管理的细则,并开列其捐助田产的清单,既反映当年沪上定海籍创业人士的公益情怀,也反映这些实业家克勤克俭的创业之道。这通碑刻高1.65米,宽0.67米,厚0.1米,楷书阴刻,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今也有百余年了。

  敢想敢做,勇闯出路

  这位赵德润,被赵家后人称为“发财公公”“李家老大人”,这两个称呼都是有来由的。

  叫他“发财公公”,是因为赵德润曾经在上海滩做生意,积累了一定的资产,据住在祠堂附近的一位阿婆说,当年“发财公公”带银元回来,“银洋是用贮谷箩抬来”,可见其当年致富返乡何其荣耀。

  赵德润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父母早逝,家境不是很好,后来就被抱养到定海干览李家,成为李家人,所以赵家人后来也叫他“李家老大人”。

  “发财公公”年轻时候就去上海滩闯荡。关于他的发财经历,据住在祠堂附近的百岁老人赵忠荣介绍,发财公公做老板,向外国轮船推销船上的生活用品。为外国船员供应各种物资,确实是当年旅沪定海人的一种谋生手段。后来赵德润在上海十六铺码头经营船舶服务商行,凡船上所需粮食、蔬菜及各种船上用品一概亦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据说当时在沪颇有名气。

  晚清时期,国门洞开,上海成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黄浦江上停满了外国轮船。这些轮船上的船员往来船岸之间,需要摆渡舢板,有不少定海人成为舢板的艄公。外国货轮上的船员,要吃要喝,更需要各种生活用品,于是一些艄公干脆就从事贩卖,把各种货物带上舢板,驾船到黄浦江心,向货轮上的外国人兜售,有的还因此学会了英语能够和外国船员进行交流,慢慢地积累了客源,赢得了市场,不少勤劳朴实的定海人靠此起家,成为有一定经营实力的供应商。

  “发财公公”发迹以后,还带了一些赵家子弟到上海滩去发展。据赵忠荣老人介绍,其父亲就是“发财公公”赵德润介绍到上海去工作的。“发财公公”有不少外国货轮上的朋友,考虑到在老家做农民太穷苦,就介绍赵忠荣的父亲到船上做船员,英国船、日本船上都呆过,一字不识的农家青年因此还学会了英语和日语,在上海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赵忠荣老人就是在上海出生的,他记得当年是住在东大名路。赵忠荣老人还说起这样一个小故事,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日本人发起挑衅,开始打仗后,上海人都前往租界避难。赵忠荣的父亲会讲日语,经过日本兵的哨卡,日本话一讲,还是有些作用,带着一帮子乡亲从外白渡桥安然进入租界。这个小故事也反映当年很多定海人在上海从事航海职业,善于学外语、讲外语,无论谋生还是交际,都是大有用武之地。

  “发财公公”良心好,是个大善士,但是唯一遗憾的是他没有后代,他娶了几房妻妾都没有给他生育过子女。赵忠荣老人说他见过“发财公公”的小老婆,乡亲叫她“小瞎子婆婆”,还有一个是“大瞎子婆婆”,两位婆婆晚年眼睛失明。“小瞎子婆婆”是宁波慈溪三北人,时常从上海到白泉祭祖,就住在赵忠荣家里。赵忠荣一家在抗战期间也从上海回定海老家居住。

  造福桑梓,抚恤孤寡

  “发财公公”难忘故乡情怀,晚年荣归故里,做了很多好事。

  一是修建了祠堂。赵家的祠堂叫“敬修堂”,祠堂所在地原先都是草屋棚,赵德润出资修建了很气派的祠堂。据村里老人介绍,当年的祠堂,前面后面都是花园。

  二是获知潮面赵氏孀妇较多,为帮助她们赡养幼儿,赵德润捐出良田数亩,倡设“恤嫠会”。嫠,指寡居的妇女。据赵家祠堂的碑刻记载:“愿将自置田亩助入敬修堂,永远为业。分作两股,一股入祖祀,俾各房子孙随祀,轮流春秋上祭之需。又一股助恤嫠会,凡吾族中或遇不幸子孙年轻身故,上有高堂,下有弱媳,其妻松筠节操,他所缺者,无可赡养。准其宗长处报名入册,每月每人给洋五角,计人口之多寡,定数目之高下。俾年轻孀妇仰侍俯育,衣食有赖,不致冻馁矣。”

  据赵德润在碑刻中自述:“予生于寒素之家,幼失怙恃,既无恒产,鲜之提携。”幼失怙持,即指其从小父母早逝,没有了温暖的依靠。他深知作为一个孤儿的生活艰苦,因此在事业有成之时格外眷顾家族里的弱势群体。

  赵德润倡设“恤嫠会”,抚恤孤寡,对于救济对象,他也并不是一味地施舍,而是提出了要求:“孀妇其子既已成立,理宜归偿,多寡不计,任从自便。得有子孙置产慨助,彼此幸甚。”他希望贫寒子弟,要自强自立,等到创业有成,也要回报社会,要像他那样,慨助田产,让公益事业薪火相传。

  克勤克俭,注重管理

  赵德润在致富之后,其实也是非常低调谦恭。他在碑刻中自称:“祖宗德荫,频年以俭稍可积聚,置买住房几间,又买山田几亩。”一方面对于田产之数他并不张扬,另一方面,他刻意强调一个“俭”字,强调家业是靠勤俭创立的。

  在碑刻的开篇,赵德润就开门见山,揭示克勤克俭的意义。他说:“窃思富贵荣华乃天主张,由不得我。勤劳俭约乃我主张,由不得天。夫勤与俭,斯炽且昌,故谚有之曰:大富靠天,小富由勤俭,岂虚语哉?”他觉得一个人的创业成功,一靠机遇,二靠勤劳俭约。机遇有时候是靠运气,而勤劳俭约则完全可以由个人主观努力、自觉养成的。

  在沪上打拼经商多年,赵德润深知“创业不易守业更难”的道理,因此在赵家祠堂及“恤嫠会”的管理中,也处处渗透着克勤克俭的思想。比如,对于祠堂敬修堂的管理,赵德润敦促族人爱惜公共财产,每族轮到祭祀之职责,一定要好生使用祠堂用具,一旦损害必要求赔偿。碑刻中说:“所置办器皿,并碗碟一切等件不得失去,倘有遗失损伤,均向值祀照数赔偿,不得私徇。”对于祠堂资产管理,赵德润也作了严格要求:“设立敬修堂祀簿一本,并条约章程,一切载明簿上,不得遗失。”对于“恤嫠会”,也要求“设立簿据一本,将一切章程修约录入,亦不得遗失。”这些都深深反映一位商界人士的财务管理思想。

  晚清以来,大量定海人走出海岛前往上海谋职,其中也有不少白泉籍人士,如著名的纺织界巨头王启宇,还有皋泄的朱宝丰,金山后岙的蒋昌圭等,这些旅沪定海商帮的故事很多,他们回报桑梓,在白泉等地留下不少公益善举,潮面村赵家祠堂的这一通碑刻也反映了古城定海深厚的商帮文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