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抗倭史迹受降亭研究

2021-09-01 09:31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金涛

  明朝嘉靖年间,舟山及定海是倭患最严重的地区。明朝总督胡宗宪奉命在舟山剿倭,为了平息倭寇,他招降海盗王王直。王直接受胡宗宪的招抚,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在定海观山受降于明朝。为了纪念此历史事件,嘉靖四十年(1561),都督卢镗在定海观山建一亭,名曰受降亭。

  一、定海抗倭史略及受降亭的由来

  据民国《定海县志》载:“洪武初,矮寇虽时见内侵,然出没洋岛,来去不时,犹未登据地方,其患尚浅。”又云:“自嘉靖十九年,海贼李光头、许栋、汪直(王直)、徐惟学、叶宗满、谢和、方廷助等与倭合,乃始结巢于郭巨双屿港,分艅剽劫,势遂蔓延。”

  由此可见,明朝之倭患,始于嘉靖十九年。至嘉靖四十年,总制胡宗宪上奏朝廷说“贼悉荡平”,舟山的抗倭斗争旷日持久达20余年。其间,嘉靖 三十六年,王直在定海受降于胡宗宪,则是舟山抗倭史上具有决定意义和关键性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综观舟山的抗倭史,有几个时间节点,值得一叙。一是明嘉靖二十七年。都御史朱执巡视浙闽,委任福建都指挥卢镗等,一举剿灭了双屿港据守的贼酋李光头等,毁其所建营房与战舰,双屿港贼巢始平。该年六月,金乡卫指挥吴川擒获倭匪许栋等,唯王直率徐惟学、叶宗满、谢和等逃遁入海,收其余党,复肆猖獗。又因王直以“不附巳”为由,杀了广东贼首陈思盼,海上之寇,非受他的节制者不得自存,王直由此横行海上,声名大振。但王直自以为“以杀思盼功,叩关献捷,求通互市”,而朝庭“弗许”。二是嘉靖三十一年。因王直“求互市不得”,怨而生怒,并于三十一年春,复引倭匪犯定海关未遂。后移泊并占据金塘烈港。第二年闰三月,都御史王忬分四路兵马进剿之。一路由参将俞大猷率兵从烈表门进攻,以当其前。一路由参将汤克宽从西堠门进攻,以防其逸。别遗张四维(张可大)屯龙山,黎秀屯郭巨,遥为声援。至期,四鼓纵火烧贼营,贼惊走争舟,溺死者无数。唯王直独率精锐突围出,逃至嵊泗马迹岛洋面,官兵紧追于此,适遇巨风而“船多复”,王直“遂遁去也”。当时,尚有王直的残余,攻松门勿克,移舟至舟山岑港,均被把总刘恩追杀之无谴。唯有王直逃到日本,占据日本萨摩州之松浦津,自立为王,号徽王。他不仅号令三十六岛浪人,并自造巨舰,据说可容二千余人。此时的他,以徐海、叶宗满、毛烈等为将帅,以陈东、谢和、方廷助等为谋士,并有众多倭人率属从之,声势浩大,气焰十分嚣张。三是嘉靖三十三年。王直余党萧显等,先是败归崇明南沙,修船待遁。后南遁时,在普陀洛伽山洋面,遭明军拦击。明军连战皆捷,贼只得舍舟上了普陀山。此时,参将俞大猷等率明军从西北、东北及中路等多路进剿,四面俱进,乃大胜。但贼寇仍环守浃口,又值他岛贼至,精悍异常,鼓噪四合,官兵腹背受敌,死伤惨重,以见战斗之惨烈。而后,参将卢镗于石墩洋斩首二百余人,“贼始退。”四是嘉靖三十四年。总制胡宗宪以王直逃至海外,潜形匿迹,难以成擒,乃使宁波生员蒋洲、陈可愿以商舶互市为名,欲“诱而出之”。但王直十分狡猾,一边“稽留蒋洲”作人质,一边遗徐海等贼寇入侵舟山海域。该年六月,明军击贼于霍山洋,八月,参将卢镗击贼于金塘。九月,倭寇聚集余党,据舟山谢浦。值至嘉靖三十五年三月,参将卢镗等会兵进攻谢浦,倭贼才移屯于邵岙。此时,汪直派遗其子汪滶与生员陈可愿等,到达定海关,表示愿意为朝廷效力。

  综观当时形势,一是抗倭斗争近20年之久,百姓惨遭其害,苦不堪言;而且战斗激烈,明军伤亡较大。二是王直声势浩大,位居倭寇之首,并长期在海上“南面称孤”,剿之不易。若能招降汪直,即可“失其首则众鸟散”,有利于尽快结朿这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因此,总制胡宗宪决定用剿、抚并举之策。他一面令戚继光、俞大猷、卢镗等痛击倭寇,致使徐海兵败,投海自尽。陈东、辛五郎等被明军擒获,斩于嘉兴。同时,他又派人与王直沟通,答应请封都官号,允许通商互市。而王直原为海商,只要明朝廷能信守诺言,免其罪并开放海禁,他就愿意罢兵息战,归降朝廷,这也是他多年来的愿望和诉求。因此,王直于嘉靖三十六年,率兵从日本五岛至定海关向总制胡宗宪投诚。而后,卢镗建亭而纪念之。这就是胡宗宪诱降王直及受降亭的由来。

  当然,胡宗宪诱降王直后,接下来还有场重要战役,即岑港战役。嘉靖三十七年七月,总制胡宗宪,统率抗倭名将戚继光、张可大、俞大猷、卢镗等,水陆并进,合力围剿,终于全歼倭匪于岑港及柯梅山一带。直至嘉靖四十年九月,舟山的抗倭斗争才完胜收官。

  二、受降亭的方志记载及重建意义和设想

  定海的受降亭,原址在何处?是原有此亭并在亭内受降?还是后来为纪念而建?这是我们在此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为此,我们查阅了有关方志及其记载。

  其一:明天启《舟山志》:“受降亭,在翁山上,道隆观后。有塔名文笔。嘉靖四十年(1561),卢都督镗建。今废。”

  其二:清康熙《定海县志》:“受降亭,在观山,受降王直建。总制胡宗宪,总兵卢镗皆有诗纪之。”

  其三、清光绪《定海厅志》:“三十六年,王直定海关胡宗宪诱擒之。”又云:“受降亭,在观山嘉靖时受王直降建。”

  此后,还附录古诗两首。一为明总制胡宗宪的诗:“千年海浪喷长鲸,万里潮声杂鼓声;圣主拊髀思猛士,元戎讵意属书生。身经百战心犹在,田获三狐志幸成;报国好图治安策,舟山今作受降城。”二为都督卢镗的和诗:“手提长剑斩妖鲸,八面威风四海声;白发尚能酬壮志,丹心应不负平生。群蛮俯伏归王化,万姓欢歌庆有成;祸本已除环海静,此城端拟汉三城。”

  由此可见,定海的受降亭,原址在观山。嘉靖三十六年,王直受降时尚无此亭。四年后,即嘉靖四十年,都督卢镗为纪念胡宗宪诱降王直而建之。这个史实已经很清楚了。

  若说此亭重建的意义:我们认为王直是倭寇中最大的海盗王,他的受降,致使舟山军民深受鼓舞。而王直投降后,余下的若干小股倭匪或海盗,也都如鸟散。正如志书记载:“至此,王直徐海部倭寇基本消灭,两浙倭渐平。”因此,王直受降,不仅是舟山抗倭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定海军民抗倭斗争中的阶段性成果和胜利,并为日后全歼倭寇,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激活利用抗倭史迹受降亭,则有彰显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正气的积极意义。

  具体设想:一是亭。受降亭原建于明朝,此亭结构与形态,应该类似明朝的古建筑,亭的上额有受降亭三字(请书法家题写),亭柱上应有受降亭的碑文(题目为“重建受降亭记”)。若是为了增添人文色彩,亭中也可设一屏风。屏风前壁为大型彩画《王直受降图》,屏风前立碑。屏风后壁有胡宗宪和卢镗的二首诗。若亭内面积较大,可在亭内立碑。碑前塑胡宗宪及卢镗、戚继光等三人塑像,下跪王直手举受降状。若亭内面积更大,可用一屏风,把亭一隔为二。前面部分,在屏风板上画一张大型油彩壁画作背景(内容为王直受降于胡宗宪时的场景),在屏风前塑胡宗宪等三人及王直递受降状的塑像,屏风后壁为受降亭的二首古诗并立碑,上刻《重建受降亭记》。

  二是亭址。最好的是原址重建。若原址重建有困难,按文保法有关规定,也可移址重建。

  以上所议,仅是我们的初步设想,供有关部门在重建受降亭时参考。

  三、余 论

  综上所述,总制胡宗宪诱降王直是舟山抗倭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重建抗倭史迹受降亭具有弘扬正气的积极意义。但因当时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胡宗宪和王直的身份又很特殊。因此,当前我国学术界对此有各种议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招降与诱降。从笔者查阅的《定海厅志》记载:“三十六年,王直定海关胡宗宪诱擒之。”又曰:“受降亭,在观山嘉靖时,受王直降建。”以此论之,胡宗宪是诱降王直。但从其他史料获悉,胡宗宪和王直同为徽州人。胡宗宪与他的幕僚徐文长,先将关押的王直父母及妻儿释放,后遗使至日本与王直沟通,并承诺受降后请封都官号,允许通商互市。而王直也是真投降。否则,他不会倾巢而出,率3000余人千里迢迢从日本五岛到定海来投诚。而当王直招降后,胡宗宪也曾厚抚于他,可见胡宗宪开始是真心招降,并非诱降。后因王直在杭州露面,被杭州巡抚王本固所杀,这是胡宗宪未曾料到的。而在三司集议时,斥责王直,神人共怒,杀之有理,胡宗宪也只能违心改口,说是“诱降”。

  二、王直是海商还是倭寇。现今,一种观点认为王直是能力很强的海商。他之所以成为海盗,是因明朝闭关锁国之策与禁海之故,乃是“逼上梁山”。若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很伟大的企业家。另一种观点认为王直就是海盗,就是倭寇。为王直翻案,就是为倭寇翻案,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三、胡宗宪是抗倭英雄还是严嵩的奸党。胡宗宪在舟山抗倭时,重用了俞大猷、卢镗、戚继光等抗倭名将,战功显赫。但他与严嵩义子赵文华等关系密切。因此,当严嵩罢官时,他被视为严嵩的奸党而被抓入狱,并于嘉靖四十四年在狱中自杀身亡。直至隆庆六年,朝廷才为他平反,追溢襄懋。

  因此,我们在研究胡宗宪诱降王直这个历史事件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作客观的分析,并对重建定海抗倭史迹受降亭,也要持十分慎重的态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和非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