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里的白泉后岙抗日小学

2021-07-07 09:10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孙峰 张文亚

  白泉镇是革命老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掩护条件好,回旋余地大。抗日战争期间,是中共定海县工委在东区组织武装抗日斗争的主要活动区之一。白泉镇的金山村,曾办起一所后岙抗日小学。1940年上半年,这所小学一度还是中共定海县工委机关所在地。

  两位革命女青年和后岙抗日小学
  1939年6月,定海沦陷。定海县政工队在宁波大榭岛成立后,挺进舟山本岛,在各地组织抗日宣传等活动。政工队挂着国民政府系统的名义,是团结教育人民开展抗日救国的组织,成员大多是爱国青年,其中许多骨干是共产党员。
  定海县政工队的杨志行、吴敏诚组织城区妇女座谈会,宣传抗日形势,发动妇女写慰问信等,还在东门慈云小学举办妇女识字班,自己编印抗日课本,教妇女识字,宣传抗日思想,当时有学员50人,一批革命青年因此得以茁壮成长。1939年9月,中共定海县工委选派一批党员和抗日知识青年到各乡村任教,先后开办的抗日小学有章家庙小学、后岙小学、北蝉小学、皋泄小学、王家墩小学等20余所。这些有文化基础的女党员、进步青年均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如杨静娟、丁菲等人,也曾被派往白泉后岙抗日小学任教。
  1940年1月,定海县工委负责人王起(又名王烈钧)和定海县政工队吴敏诚等研究确定党的办公地点,认为干览、白泉两地之间的后岙一侧是比较隐蔽的地方,社会结构比较单纯,又是本岛适中地点,对党开展工作有利,便计划筹办一所小学作为对外活动的掩护。研究决定,学校由吴敏诚担任校长,兼管统战工作,杨志行负责教务,做党组织工作。吴敏诚、杨志行都是革命女青年,她们参加了定海政工队,在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发展党的力量工作中,逐渐成长为党的干部。
  吴敏诚1914年出生,当时26岁,杨志行则更年轻,当时才24岁。她们都是定海人,相对比较熟悉定海城区和白泉、临城一带的地理环境。
  杨志行是定海城关人,早在1937年就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面对国民党军队一营的兵力,挥臂一字一句教唱《义勇军进行曲》,还为定海“小小图书馆”献计出力。1939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当时位于白泉、惠民桥陈屋里的定海县工委机关工作,担任过定海县工委妇女委员、宣传委员和代书记,1941年5月调中共宁属特委负责机关工作。抗战胜利后奉命坚持浙东隐蔽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绍兴专署教育局代局长,1962年起在浙江省信访室工作。
  吴敏诚(曾用名吴文云、吴蓉卿、王阿云)是定海洞岙人。193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国民党定海国民兵团第二大队做家属工作。不久,到白泉后岙与杨志行等人以教书为名设立秘密中共定海县工委机关,担任中共定海县工委委员。1941年起任中共宁波特委宣传干事、中共浙东区党委秘书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沈阳市文教办公室副主任、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等职。
  办一所小学,需要教学场地,后岙抗日小学的选址获得了当时士绅的支持。据吴敏诚《回忆在后岙的抗日斗争》 中介绍:“(后岙)小学设董事会,由两乡知名人士阿介先生(蒋启介)兼任董事长,阿介先生办学热心,为了聘请教师,曾委托王烈钧同志推荐、物色两位老师。王就叫我和杨志行以老师身份到后岙。全村学龄儿童51人全部动员上学。对阿介先生的统战工作极为重要,他支持学校,帮助我们解决专用房子,解决往来客人住宿问题,使我们很快就有立足之地”。
  后岙当地乡贤阿介先生,提供的这个办学场地,就是后岙长生堂。其实长生堂的办学,可以追溯至1925年。那时白泉庄善士蒋大昌捐献长生堂户内田产若干,捐给学堂办学。当时的定海县知事乔葆元还专门“勒碑刻铭”,表彰这位捐资助学的大好人,那时候这所学堂就已设立校董经管田产及办学事宜。
  长生堂已于1982年改建民房,现存前院道地遗址,位于今白泉金山村后岙下前山路87—89号。
  不少青年抗日骨干从学校走向各地
  这所学校由吴敏诚、杨志行两位女青年负责,当吴、杨出门开展地下活动时,常请当地进步青年林云桂代课。据林云桂回忆:地下党员杨静娟、丁菲等均曾来校授课。当时有学生60余人,复式2班。长生堂3间正屋,除2间课堂,另1间既是吴、杨办公室,又是县工委联络点。
  除了教国文、算术外,学校常以教学名义,进行抗日形势宣传,教唱《长城谣》《不幸谣》《游击队之歌》《黄包车夫叹苦》 等抗日歌曲。有些歌谣经过她们的改编,语言通俗,适当采用方言,更适合传唱。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各抗日小学的办学师资都比较紧缺。后岙抗日小学的师资、办学环境算是比较优秀的,因此定海一些进步青年在这里接受教学能力培训,经过试讲后,被党组织派往其他小学任教,宣传抗日,传播革命思想。如女青年陈明(胡怀清)、邬淑英在经过后岙小学的培训后,赴白泉小学任教。她们在上课后做好家访工作,对学生家长宣传抗日救亡工作,并负责监视白泉据点敌伪的活动情况。吴敏诚、杨志行还组织前岙、后岙、白泉等四所学校的教师在此开会,进行抗日教育。这些进步青年的公开身份是教书,获得教师岗位的公开在课堂上宣讲,没有正式岗位的就利用夜校和各种形式的识字班向群众进行抗日教育,提高群众的民族救亡觉悟。她们自己编写课本,组织渔民、农民、妇女识字,浅显易懂,琅琅上口。
  吴敏诚、杨志行还在后岙组织了“十姐妹”和农民小组会。农民小组是秘密的,由青年农民积极分子组成,有几位贫下中农子弟,不仅学习积极,对党的工作更是不辞辛劳,常负责宣传党的政策、分发传单等。
  “十姐妹”会员由10余岁至20余岁有文化的妇女群众组成,会员是吴敏诚在上夜校的女青年中发展的。当年的“十姐妹”会员以年龄大小排序,其中领导人吴敏诚为“老大”,后岙时年23岁的姑娘林月梅为“老二”,吴敏诚的妹妹吴敏毅为“老三”,因此后岙村民无论老幼都称吴敏诚为“吴大姐”。吴家两姐妹在后岙办抗日小学时就住在老二林月梅家。“十姐妹”会员经常宣传抗日思想,在后岙、前街等地张贴《抗日十大纲领》传单。
  “十姐妹”会员平时除了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教育活动,还承担了为当时设在金山村的中共定海县工委机关站岗放哨的重任。每逢县工委有重要会议召开,吴敏诚就给“十姐妹”会员分配放哨任务,一人一站,从村口的两边山头一直站到村子尽头,层层把关。“十姐妹”会员还有个颇为有趣的联络暗号:有人抓头皮,表示看见了敌人;拍拍肩膀,表示敌人离村子还有一段路;打自己屁股,表示情况危急,敌人已经靠近了。
  有一次,县工委书记王起与吴敏诚、杨志行等人正在村里商量工作,突然有姐妹跑来报告:村口发现一群日军。三人紧急疏散。林月梅将吴敏诚带到自己家里,叫母亲给她包上一条头巾,换上一套农妇衣裳,装作在灶房里烧火。几个日军由一个汉奸领着到林家盘查,林月梅母亲镇定自若,说吴敏诚是她的儿媳妇。敌人查不出什么破绽,便顺手牵羊地在林家用枪尖挑了几只母鸡走了。王起和杨志行也在群众的掩护下安然无恙。
  1940年10月,林月梅出嫁时,吴敏诚还帮着操办婚礼。
  在吴敏诚、杨志行教育培养下,更有一批青年学生茁壮成长,担任抗日小学的教师,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她们的文化知识、革命觉悟也在战斗中成长。杨静娟、丁菲、陈明都是在这里学习、接触革命思想并成为老师,走向定海各地,播撒革命的种子。后岙抗日小学也见证了定海革命女青年的茁壮成长。
  后岙抗日小学不仅是“摇篮”更是“心脏”
  后岙抗日小学里有一间8平方米的房子,既是吴、杨两位教师的办公室,又是定海县工委联络点,王烈钧也常来这里了解和指导工作。在这里,定海县工委召开了会议,决定定海县工委由王烈钧(任书记)、王文根(任组织委员)、杨志行(任宣传委员)、陈维莘(任青年委员,即钱铭歧)、吴敏诚(任妇女委员)五人组成。会议提出:要加强党的马列主义教育,开展党的活动,具体部署抗日宣传工作,广泛组织抗日力量,搞好统战工作,妇女工作主要对象是活跃在抗日战线上的小学教师和据点的女青年。东乡有10余名,西乡有20余名,共组织了30余名有觉悟的妇女群众。
  县工委书记王起带领政工队在干览、白泉一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编印宣传画小册子,在附近乡村散发、张贴。1940年2月,政工队还集中到白泉后岙整训。1940年3月,王起带领宁绍特委书记王平和杨思一同志,来白泉后岙视察定海县工委工作,同来视察的还有特委委员陈明华。定海县工委还在后岙发展了3名党员。据《白泉镇志》 记载:(1940年)8月,经吴敏诚介绍,后岙村民陈金必、蒋养银、陈金国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正式成立中共白泉后岙支部(一说为党小组)。这是白泉境内第一次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陈金国是中共定海县工委机关进驻金山村后,在该村发展的第一个党员。之后,他又先后带领自己的堂弟陈金必和邻居蒋养银入党。这3名地下党员平时除了接受党组织的指示到定海县城和邻近乡村秘密散发抗日传单外,还承担了刺探敌情和掩护县工委机关的任务。陈祥兴(陈金国之子)说:“据我父亲讲,当时他的放哨范围在唐皋岭一带,而我堂叔陈金必则在白泉岭一带警戒。这两条岭都是敌人从定海县城进后岙的必由之路。”
  白泉后岙的地下革命活动,逐渐引起敌人注意。随着定海政工队郑建华等同志被捕,党组织决定尽快撤离,转移至惠民桥陈屋里。杨志行、吴敏诚等人撤离了后岙抗日小学,但这所学校的教学工作并没有停滞,党组织又委派其他进步青年任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