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地标

2019-11-18 08:34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孙峰

  民国时期的定海道头

  如今的定海道头

  定海道头,古称“南道头”,这是一个古老的港埠。明代,在东岳山一带港湾开始形成港口的雏形。清初,这里成为滨海贸易区,清廷设立对外贸易的重要建筑红毛馆,就位于定海南道头。定海道头,是舟山“海上丝绸之路”一处重要的文化地标。

  定海道头,位于定海城区海滨公园至卫海路一带,东岳山之侧。这一带地区,原系海域或海涂。宋元时期的东岳山,还是一个孤岛。作为南宋昌国埠头的舟山渡,始设于道隆山下,而非东岳山。随着海涂涨积,东岳山开始与舟山本岛相连。于是,东岳山之侧就成了船舶的靠泊之处,舟来舟往,渐成兵船重港乃至商贸之地。船靠岸,乘船者开始登岸上路,路之起始,也就是道之头,故称“道头”,古代也写作“衜头”。旧时的道头泊船处,设施非常简陋,所谓码头,实际上就是石条铺就的简易埠头。

  天妃圣母祠与舟山关港

  明代文人屠隆曾经写有《天妃圣母祠记》,介绍了翁洲天妃宫的来历。他说,“州治南去里许,阻山下即南关津渡。处山之阳,天妃圣母宅焉。颓垣败宇,焚修久废,登览者凄然。”东岳山,自古称为“关山”,因为是“南关津渡”,为翁洲古城的屏障之地,也是津渡之所在。就在关山的南侧,南宋末期建起“天妃宫”,但是历经昌国州县废弃,倭寇侵扰,到明代万历年间,天妃圣母祠已经败落多年,荒废失修。

  天妃圣母,起源于福建的渔民信仰,天妃即天后妈祖。明代,福建渔船、商船在舟山海域活动增多,舟山各岛建起数座天妃宫,如沈家门圣母宫、岑港天妃宫等。

  明天启《舟山志》记载:“天妃宫,在城外南三里,创于宋端平(1234-1236年间)。隆庆三年(1569)参将梅魁重新之。”这是舟山上史料记载最早的两座南宋天妃宫之一,说明南宋时期妈祖传说已经由福建传播到舟山。这一传播是通过福建商船实现的,古代的东岳山就是南北商船的祈福之地,是进入舟山港的门户。天妃宫遗址,也是宋代舟山“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地标。

  东岳山,明代立有“东南第一关”的牌坊。明代的东岳山,附近是兵船的停泊地,道头所在港口就是军港,古称“关港”,史载为“舟山关港”。明·顾炎武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舟山关港,城南三里,官哨船只停泊于此”。明天启《舟山志》记载:“舟山第一坊,题‘东南第一关’。隆庆元年,把总李诚立。”坊,即牌坊。李诚是一位抗倭将领,曾经受戚继光指挥,在台州取得抗倭大捷。民国《定海县志》则明确“东南第一关,有坊,在关山上,明隆庆元年把总李诚题建”。明天启《舟山志》有《舟山境全图》,在舟山城南,道隆观南侧,画有山形,即东岳山,上标有“舟山堠”,其西侧即“天妃宫”。明朝隆庆元年(1567),把总李诚守卫于舟山堠所在地东岳山。此山,地处海防要冲,横截海流,颇有中流砥柱的气势,堪称“东南第一关”。

  明代,浙江海防所需要的战船,大都拨款在福建制造。明·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卷三《东夷·日本国》 记载:“曰舟山关,旧制额设官军盘诘,今拨福苍兵船防守”。文中明确说明镇守“舟山关”的兵船为“福苍兵船”。福,指“福船”,苍山船又叫苍船,同属福建船式,也是旧时浙江太平县(今温岭)的一种渔船。为了适应作战需要,戚继光曾将它改成艟艨船,又称“大苍山船”。妈祖是古代传说中的航海女神,屠隆在《天妃圣母祠记》 中说:“东南恃舟师以宁,舟师恃神庥以济”,因此任舟山参将的袁世忠,见东岳山上的天妃宫颓败不堪,为水师祈祷之需,便又重新修复。

  明天启《舟山志》地图局部

  清代的“翁洲东南第一关”

  李征熊,字渭占,号栗亭,山东德州人。雍正五年(1727)举孝廉方正,曾于乾隆十年(1745)任定海知县,著有《海外吟》诗集。他有一首叙事诗《海舶行》,这是关于清代“翁洲东南第一关”定海港对外商贸盛事的长诗。诗歌中描写的是清代中期的定海,各国客商云集,各地奇珍异宝琳琅满目。从定海出发的商船,可直达琉球,即诗歌中的“流求”。也有经过闽、广沿海抵达安南,即今天的越南,说明当时往来定海的还有东南亚贡船,包括暹罗(今泰国)、噶喇吧(今雅加达)、柔佛(今属马来西亚)、吕宋(今属菲律宾)等地。除了东南亚,还有“扶桑之东虞渊西”,东行日本扶桑,“虞渊西”指代西方各国。于是乎,“深目长鼻”的各国商民纷至沓来。“深目长鼻”,一指欧洲荷兰人,亦指琉球人、印度人等。明万历年间所刊《东西洋考》中写道:“红毛番,自称和兰国,与佛朗机邻壤,自古不通中华。其人深目长鼻,毛发皆赤,故呼红毛番云。”这里“深目长鼻”指的是荷兰人。南宋末年的《文献通考》云:“琉球国……人深目长鼻,类于胡,亦有小慧。”这里的琉球国指台湾及琉球等地。

  “峨舸遥出水晶宫,千尺帆樯来月竁。”峨舸,指的是高大的船。月竁,指的是极西之地,来自西方的大货轮直抵定海,带来了什么宝贝?真是稀奇古怪,有些物品只能按照音译来表示。如,“阿萨那”,是一种香料,产自古代西域国家。除了香料,还有各种动物海产,如鹦鹉、孔雀、玳瑁等。氍毹毾,则是旧时西亚各国所产的一种毛毯,质地最优。还有“玻璃瓶盛红毛酒”,17世纪30年代,一位英国外交家已经发明用棕褐色玻璃瓶储装葡萄酒。而至清代,定海就已经有来自欧洲的进口瓶装洋酒了,处于对外贸易窗口的定海人可谓口福不浅。

  诗歌的最后一句,“闽商欣欣输关税”,说明这些往来于定海的远洋大船,主要还是闽商所有,他们给定海带来滚滚的贸易关税。清代聚集在东岳山道头附近的,有很多是福建渔船和商船,于是道头一带又建起天妃宫(天后宫),还先后建起八闽会馆、保定会馆,皆为闽籍人士所聚之地。

  清嘉庆年间的定海进士陈庆槐,著有《舟山竹枝词》,其中一首写道:“闽商蛮语杂钩辀,岁岁渔期入市游。昨夜西洋估客集,海风送到大红头”。诗歌描述了清代中叶,定海道头闽商云集、渔市兴盛的场景。同时也描述作为贸易港口的定海,西洋客商纷至沓来,诗歌中的“大红头”,指的就是西洋大船。

  从这些诗歌来看,清代定海的道头文化历史,一是闽帮文化的传播史,二是与红毛馆相关的对外开放史,此外还有海防历史。

  定海镇总兵蓝理画像

  定海镇总兵蓝理与“南道头”

  清代东岳山附近,虽然处于定海南门之外的郊区,但是自定海展复以来,便已经形成了比较闹猛的市面,这得益于清初的定海镇总兵蓝理,他也是福建人。

  关于蓝理对定海的贡献,蓝理的福建漳浦老乡蓝鼎元所撰《福建提督蓝公理家传》中说:“公讳理,字义甫,号义山,福建漳浦人。少桀骜自大,不屑与群儿偶。长益卓荦,伟躯干,虎头、燕颔,巨目丰頣,口可容拳,力举八百钧……以海洋多盗,调补浙江定海镇,在浙十余年,四署理提督事,兵民相爱,山海肃清。修定海文庙,祀忠烈,垦荒芜,筑道头,通洋舶,海外苍黎欣欣大有起色焉。”

  从文中可以读到,蓝理在担任定海镇总兵的10余年间,曾经四次署理浙江水师提督职务。他强军固防,亲自督兵捕盗,增设巡洋次数。同时,开荒垦芜,兴筑码头,发展海外贸易。康熙后期的福建海商到了日本,还向日本政府报告说“舟山总兵官蓝理允许发展贸易,各地商贸纷至沓来,舟山因此而繁昌”,对这位福建籍官员的评价非常高。

  蓝理所修筑的道头,清初称“南道头”,因地处城南而得名。晚清马岙文人王亨彦编的《定海乡土教科书》说:“南道头,介于东港浦、竹山之间,为往来宁波、上海之孔道。”这就是说,自东港浦至竹山这好几里长的海口统称为“南道头”。段木干主编的《中外地名大辞典》说:“南道头,在浙江省定海县城南海滨,为贸易所聚”。港区四面山岗环抱,港内水深浪平,是船舶停泊和避台风的天然良港。清康熙《定海县志·卷三》,称定海南道头和岱山长涂港“两处为泊船第一碇地”。光绪年间的《浙志便览》卷之二《定海直隶厅序》云:“进厅城者自蟹箝门、竹山门,然后至南道头,趋甬东。南道头,商舶萃处。”

  蓝理,行伍出身,却是一位崇文重商的地方大员。蓝理所修建的天妃宫、八闽会馆,也在南道头附近。康熙《定海县志》记载:“天妃宫,总镇蓝理建。兵民感德,即省蓝公像于殿后”。该史书强调,天妃宫、八闽会馆为蓝理所捐建,主要是两个原因。其一,南道头地处城外,附近为舟山关港之军事重镇,清初南道头设立总台。“凡商渔航渡船只从竹山门、火烧门出入,必经营汛,于此扼要稽查。”作为镇守舟山的最高军事管理者,蓝理主动提出“军民融合”的设想,把军港、商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其功绩所在。其二,也是当时定海展复的必然要求。垦复之初,定海无一出产。凡百姓所需之米面、麦豆、油烛、花布、牛羊、蔬果、竹木等物,全仰郡城供给。同时,闽商船来定海贸易者不绝,蓝理便在定海道头捐建天后宫,旁设八闽会馆,招徕海上船只来定海靠泊,以促定海商业繁荣,经济复苏。康熙《定海县志》记载:“时县新展,百物未具,闽商来贸易者不绝,理先倡建天后宫于道头,旁设八闽会馆,商民感德,立生祠”。显然,蓝理通过八闽会馆、天妃宫等带有鲜明闽省色彩的场所的营建,成功赢得了闽商对定海财力、物力的支持。

  蓝理重文礼贤,周恤寒士,资助他们赴京应试;购民田为明末殉难者岁时祭祀之处。在他和地方官员的共同努力下,定海兵民团结,百姓安居乐业。他也是重建佛国普陀的大功臣。奉诏复建普陀山寺,自捐巨资赴福建采运大批嘉木,命令定海镇三营官兵轮流参加庙庵修复,自己更是常驻工地,筹划尽善,仅几年功夫,就修建了普济、法雨等寺院。

  红毛道头的故事

  定海南道头,旧称“红毛道头”,亦称“红毛马头”。因为道头就是一种简易的埠头,故亦称码头、马头。近代学者魏源著有《海国图志》,其卷一有文介绍定海城,“定海之守甚严,……其地三面环山,前面濒海,城外二三里,为红毛道头,市长里许”。这里的红毛道头,指的就是定海南道头。

  有一种说法,认为定海“红毛马头”源于明代。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闽浙总督的徐继畲著有《瀛环志略》,其卷六有记,明代荷兰人侵袭舟山,“闽浙两洋时见侵轶,尝踞舟山定海,道头地方尚有红毛马头之名”。他认为,取名红毛马头,与荷兰人有关。其实不然,红毛道头之得名,源于清初的定海红毛馆。

  红毛馆的得名,与清代浙海关移关定海有关。这也是舟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老地名。这里的“红毛”指的是英国人。康熙《定海县志》载有定海知县缪燧撰写的《番舶贸易增课始末》,他是这样介绍“红毛”来历的:“红毛即英圭黎国,在身毒国西。其人有黑白二种,白贵黑贱,皆高准,碧眼发黄红色,中士呼为‘红毛’,又呼为‘鬼子’。其国以贸易为务,军需国用皆取给焉。自英圭黎至中国,水程数万里,舟行半年余。”

  最初英国大船来定海时,地方官员不敢擅留,因为当时定海尚未设立海关。康熙三十三年(1694) ,驻地宁波府的浙海关监督常在建议移关定海:“初设海关时,定海尚未置县,故驻札宁城。凡商船出洋回洋,出入镇海口,往还百四十里,报税给票,候潮守风。又蛟门、虎蹲水急礁多,绕道涉险,外国番船至此,往往目帆而去。请移定海,岁可增税银万余两”。而“移关定海”的主意当时并没有被朝廷采纳,只是“差役前往收税”。

  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监督李雯请求“移关镇海县,照闽省设关厦门、粤省设关粤门例,设红毛馆一座,外国商船必闻风而至”,朝廷也不同意。

  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监督张圣诏提出:“自愿设法捐造衙署一所,往来巡视,以就商船之便。另设红毛馆,安置红毛。夹板大船人众,可增税一万余两”。而府城宁波的浙海关“仍听客商贸易,不致毁坏。”这个意见,最终被朝廷采纳。不久,浙海关移关定海,英国大船便陆续停靠定海港交易,一时称为盛事。张圣诏捐建的红毛馆公署,就位于南道头西侧。凡有红毛船公务,会同文武官集此理事,有匾曰“万国来同”。红毛馆,又称“西洋楼”。

  到17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拓展商业贸易,开始在舟山建立管理会,派遣商务监督驻定海,设立事务所,负责管理英国商人来浙江贸易事务,把舟山作为对华贸易的重要基地。

  从明代的舟山关港,到清代的红毛道头,定海道头见证了舟山港由军港到对外贸易商港华丽转身的演变历史,成了舟山“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