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摆渡人”

2019-08-26 11:40 来源:定海新闻网-今日定海 作者:吴顺珠

224148_117849.jpg

  王永年(1927.3.17.~2012.7.21),浙江舟山定海人。他是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其译作影响巨大。
  王永年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精通英、俄、西班牙、意大利等多种外语,当过老师、编辑、新华社记者。他最大的成就是他翻译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外国名著,向读者奉献国外精品文献,为东西文化交流架起桥梁,与知识共同进化。


  勤工俭学自学外语

  王永年家庭条件优越,父亲王子馥1925年毕业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英语非常好,曾任国民政府云南盐务局局长。其母姓朱,也是定海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厉,从小教育子女要自食其力。在家庭教育影响下,王永年从中学开始就兼做家庭教师,一直到大学毕业,从不问家里要钱。他用家教的收入承担学费和作为日常的生活开支,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
  王永年在中学时一边做家教,一边读书,还学了4种外语。为报考德文医学堂,就学了德语。英文是必修课,他业余时间又学了日语、俄语。尽管如此,他的学习还是出类拔萃,读高二时就直接考大学,高三下半学期就被德文医学堂和上海圣约翰大学同时录取。因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是民国时期较好的大学,王永年就选择了上海圣约翰大学,那年才16岁。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教会办的学校,用英文授课,出来的学生英语都挺好。而等到王永年毕业时,日语、英语、俄语并不吃香。那时,全国懂西班牙语的人很少,王永年就开始自学西班牙语。
  王永年在云南当老师,学生喜欢上他的课,好多工作人员也来听他上课。其祖父母和父母都在上海,希望他回去。

  新华社译审生涯

  上世纪50年代初,他回到了上海。当时新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前身)招考外文编辑,在400人报名中只有一个名额,王永年脱颖而出。就这样,他在上海安居下来。
  本以为可以呆在上海陪伴家人,没想到命运又让他再次离开亲人。1959年,新华社要成立西班牙语对外报道组,到上海寻找人才。通过中共上海市委打听到上海译文出版社有个王永年懂西班牙语。结果新华社的人没有见过王永年,也没征得其同意就将其关系转到北京,任新华社西班牙语译审。
  王永年学识渊博、学贯中西、通古博今。他的西班牙语虽然是自学,却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和境界,比西班牙语科班出身的人还要好。同事们遇到疑难问题都请教他,甚至上门求教。他有问必答,几乎问不倒。按新华社规定,翻译稿完成后要经外国专家审定,但被王永年看过的译稿,就可以直接刊用。他在国外站工作时,外国专家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是中国的专家,没有不懂的东西。
  王永年从1959年起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华通讯社西班牙语译审,曾派驻墨西哥等西语系国家。在新华通讯社对外部、新华通讯社拉丁美洲总分社历任高级编辑。他翻译新闻稿以精练、准确著称,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编译稿件超过500万字。无论是将中文翻译成西班牙文或西班牙文翻成中文都极为精准,广受欢迎。1979年,由他翻译成西班牙文的两篇中国新闻稿在墨西哥获奖。
  1987年,王永年以新华社西班牙语的译审正高级职称退休。

  中国翻译界的“巨星”

  王永年精通英文、俄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5国语言,曾用“王仲年”“雷怡”“杨绮”等笔名,在工作之余翻译多种世界文学名著。退休后,王永年又潜心埋头译作,做他一辈子都没停止过的翻译工作。
  王永年早年翻译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彼得·潘》《绿野仙踪》《金银岛》等“名著名译名绘版”丛书,是一套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丛书选用读者公认的名家译本,配以“国际安徒生插画奖”得主罗伯特·英潘手绘精美插画。让名著与名译、名绘聚首,让一部部儿童文学永恒之作焕发出全新的艺术魅力,使一大批儿童在享受美文的同时又了解了国外的民俗风情。
  1993年,王永年编选、翻译阿根廷作家、诗人博尔赫斯的诗文选集《巴比伦彩票》,是公认最精准的中译本。他也因此应邀担任《博尔赫斯全集》(林一安主编)的主要译者,译出博尔赫斯几乎全部的小说和大量博尔赫斯的诗、散文、评论。王永年翻译的博尔赫斯作品贴近原作,译文“准确、精确、明确”,实现了博尔赫斯在汉语中的“重生”,在文学界和读者中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出现了许多博尔赫斯迷,他的书几乎成了大学文学阅读的“圣经”,人们牢牢记住译者:王永年、陈众议等。博尔赫斯遗孀玛丽亚·科达玛看到译本后称赞说:“感谢中国的翻译家们‘为完成这项工程所付出的爱与努力,而爱与努力,正是博尔赫斯复杂而精美的文学作品的两大基石’”。
  他翻译的博尔赫斯的多篇作品,已出版多个版本,并收入陈众议主编的《博尔赫斯文集》内。他担任主要译者的《博尔赫斯全集》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以《波赫士全集》为书名在台湾推出一套4卷繁体汉字版。《博尔赫斯全集》 是王永年翻译生涯中重要的成就,也是他倾注心力最多的译作。

  译作备受读者欢迎

  王永年以“王仲年”为笔名翻译的欧·亨利系列小说多种版本,畅销多年,历久不衰,备受英美文学研究者的好评。他还翻译了意大利文学巨著《十日谈》和《约婚夫妇》,是中国从原文翻译《十日谈》的第一人。
  此外,王永年还翻译过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史坦贝克的《伊甸之东》、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南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彼得堡的大师》、英国路易士·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美国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等。他的西班牙语译作包括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诗文集,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迷宫中的将军》等。他还翻译了不少智利诗人、作家巴勃罗·聂鲁达的诗和散文。
  2005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王永年在2002年译完的180万字《欧·亨利小说全集》,将欧·亨利全部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
  2006年,为庆祝《在路上》出版50周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王永年翻译了此书的原始版本。《在路上》翻译时,王永年已得了白内障等多种疾病,但他拖着病体,每天至少翻译4小时,10个月就完稿。50年后,这本书在中国再版魅力依旧,让从小在循规蹈矩中长大,鲜有疯狂体验的中国青年,感到了内心被遮蔽的冲动。
  200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他翻译的《博尔赫斯谈话录》,内收博尔赫斯接受英语传媒访问的多篇谈话记录。
  王永年中、英、西文功底深厚扎实,尤其是他驾驭文言文的能力超强。其译文清新洗练而又大气磅礴,一如诗人风格,深得中国作家赞许。博尔赫斯有一篇名为《女海盗金寡妇》的短篇小说,其中引用了清嘉庆皇帝的一段圣旨,译成白话,显得不伦不类。王永年将其译成文言文,译作令人称绝。博尔赫斯自然不知道中国古文与现代语言的差别,但他这篇小说经王永年译出,烘托了情景气氛,因而也大大提高了故事的真实性。他的译文被业内人士称为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博尔赫斯文集》 的编辑王晓乐回忆说:“编辑本来与读者是两个角色,但在编他的文稿时会不自觉地进入阅读者的角色,因为实在是译得太好了。比如说博尔赫斯写阿根廷一些城郊小人物的故事,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语言里有很多黑话、方言,王先生翻译得栩栩如生。”
  王永年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业余时间翻译外文书籍,是一个勤奋的翻译工作者。他介绍拉美文学是比较早的,而且文学价值高。由于他的大部分译作不是像《十日谈》那样的通俗作品,了解他的人不多,但他晚年译了《在路上》,年轻人喜欢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很多知名书籍都是王永年翻译的。
  王永年的译作备受读者好评,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国外文学的大门,滋养了几代读者的心灵。王永年对翻译独有情钟,一生从未停笔。哪怕年纪大了,也会“每天翻译一点,定时定量。”然而,岁月不饶人,王永年终因年老体衰,于2012年7月21日病逝,享年85岁。